扎克伯格大概不会想到,自己在美国国会听证会上将中国金融系统定位为潜在的竞争对手的言论,将会于太平洋彼岸引发怎样的剧烈反应。仅仅不到48小时,中国最高层就对区块链技术进行了明确表态。而在3天之后,黄奇帆就在某金融论坛上高调提及了中国的数字货币(DCEP)计划,并公开表达了对Libra的不看好。
至此,不管之前的发展思路如何,就现在而言,中国DCEP与美国Libra的对峙之势已经非常明显。由此一来,便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一个问题:在DCEP与Libra这两大全球经济体的数字货币碰撞当中,谁具备较大的优势,而当事者又该如何进行下一步的破局?
一、DCEP为何火线上阵?来自Libra强大生态的压迫感
在DCEP的相关信息发布之后,笔者大致查询了一下业内的看法,很多声音都将关注点集中在DCEP所采取的双层运营体系之上,然而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其核心竞争力所在,要知道,现实中的货币其实也是按照“央行-商业银行-普通企业或个人”的双层模式投放的。过于关注DCEP的双层运营体系,就好像过于关注Libra所使用的的moving计算机语言一样,没有抓到要害上。
那么,DCEP与Libra最值得关注的目标是什么?其实是货币的购买力和共识度。谁的购买力越强、共识程度越高,谁就会在未来的全球货币市场就会拥有更大的主动权。而共识度的产生,则是源于货币背后的那个经济生态。至于技术水平和运营模式,对于货币的正常使用固然非常重要,但在这场数字货币的竞争中并不是决定性因素。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很多人至今都没能搞清,美国为何能在20世纪40年代时挤掉英镑,成为全球第一大主权货币。不少声音将之归结为美军的强大。从深层次来说,这个观点当然没有问题。但它很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那就是美国是在用着自己的武力,逼着全球使用美元来进行结算。而事实是:美国借助国防力量在二战时保证了自己的国土和经济基础设施没有受到破坏,所以在二战之后,通过自己完备的经济结构和工业产能,向各参战国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各样的重建物资。而要购买这些物资,就必须得使用美元。也就是说,战后支撑着美元价值的经济体系,是由其所输出的、全球大部分的物资流通网络。而英国当时没有这样的商品输出能力,所以只能把货币主导地位拱手让出。
现在圈内人尽皆知的比特币也是一样的。众所周知,比特币第1笔公开为人所知的交易,就是被无数人所惋惜的“万币换比萨”,正是因为比特币在这一笔交易中创建了“比特币-比萨饼”这一微小的经济生态,才让更多的人认为比特币确实是能跟法币进行兑换的,由此实现了比特币价格的从0到1。至于比特币多年以来为什么价格没有归零,答案更是跟经济生态密切相关——因为暗网之上的全球地下灰色资产的交易网络都在使用比特币作为中介支付工具。现在很多业内大佬总是认为比特币是因为精妙的技术特点,才不至于在早些年的币市寒冬中归零,这个说法并不特别准确,毕竟就算是拥有坚强信仰的“币圈老人”,拉到现在,很多人也是很难能透彻说清比特币具体的技术原理的。
明白了这个道理之后,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由Facebook牵头的这个Libra会引发全球金融机构的重视甚至是恐慌。不是因为外界多么畏惧Facebook的技术力量,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支撑着Libra价值的那个经济体系,实在是太庞大了——其中有全球最大的买手店平台Farfetch、最大的流媒体音乐平台Spotify、最大的去中心化交通网络Uber、全球第一个在线小额信贷平台Kiva,而这个协会的牵头人Facebook、其产品更是覆盖了26亿用户——足足覆盖了全球76亿人口的1/3之多,完全足以成为世界最大的流量入口。
在这种紧迫感催促之下,中国方面迅速地推出DCEP,其原因就不难理解了:了解移动支付历史的朋友应该都知道,用户支付习惯的养成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特定场景下的支付,比如说微信的发红包和支付宝的淘宝付款,二是在线上线下全场景下的支付,比如说现在无处不在的扫一扫。而Libra集结了这么多线上的商品与服务企业,其目的就是要在诸多特定场景下培养用户的数字货币支付习惯,一旦第一阶段的用户支付习惯被培养起来,Libra就会如同当年的微信扫一扫一样,如同潮水一般渗透蔓延到生活与工作的各个场景当中,让包括人民币和美元在内的诸多法定货币大幅边缘化。于是,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面对压力,美国国会开始对Libra猛烈开炮,而中国央行更是高调开始为自家的数字货币宣传造势,并允许部分商业银行已经开始试用数字货币钱包,DCEP的发行与使用,可以说已经是箭在弦上。
二、一带一路出海VS跨国巨头云集,DCEP和Libra谁更有优势?
在当今全球商业争端不断的情况下,DCEP的推出,自然而然地引发了一个问题——中美两国的两大数字货币谁更有优势?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要从决定货币共识度的经济生态去考虑。也就是看DCEP和Libra谁潜在的经济生态更庞大、流通场景更丰富。
首先来看中国的DCEP,它拥有中国政府自上而下的支持,如果官方愿意的话,不仅是中国内部庞大的经济系统(B端用户与c端用户)、甚至中外之间一带一路的商品与服务贸易(主要为b端用户)都可能是DCEP的流通场景。也就是说,只要是有中国企业和个人用户进行商业活动的场景,都会成为DCEP的流通生态。反观美国方面的Libra,它是由企业方面所发起的项目,虽然目前拥有不少美国知名公司的支持,不过考虑到在政策重压之下,之前已经有多家重磅企业宣布退群,所以靠Libra协会所支撑的Libra的经济生态未来会是扩张还是缩小,可以说是前途未卜。
但是,跟协会成员大多为国际化程度颇高的跨国公司的Libra不同,DCEP的经济生态有一个明显的短板存在:那就是其场景的国际化程度不足。国内场景自不必说,基本都是中国人在使用;至于一带一路贸易体系的覆盖面虽然在逐渐扩展,但涉及到的国际用户主要都是与中国方面有着利益往来的B端企业,使用场景比较局限,而在国际主流用户、尤其是C端用户的支付场景上,DCEP的优势并不明显,原因很简单:在上文所提到的、培养用户支付习惯的“两步走”上,中国企业目前连第一步、也就是培养国际用户在特定场景下的支付习惯都没有完成,这种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互联网软件产品近年来出海的效果比较一般,即便像支付宝和微信这样的头部玩家、在国际用户群体中也没能获得特别高的市场占有率,虽然抖音这样的产品在国际化舞台上脱颖而出,但是,小视频平台与支付宝和微信不一样,其更多的是一个信息流平台,背后缺乏一个商品与服务流通生态的支撑。因此很难有DCEP的切入空间。如此一来,国际用户彼此之间在各种场景下进行转账时,还是会延续原有的支付方式、或是使用本国企业提供的新型支付方式,而不是采用中国的DCEP,就好像两个中国人之间转账基本不会去刷paypal一样。
三、意外的推手:先行的5G网络和智能硬件或成DCEP发展最大助力
那么,中国央行要通过怎样的方式,在国际用户中培养起DCEP的使用与支付习惯?DCEP的最佳载体又究竟应该是什么?现在来看,能够承担起这一任务的产品很可能不在软件领域,而是在硬件领域——因为中国的科技硬件产品的国际化程度总体上是要强于软件产品的。从人尽皆知的华为小米,到前段时间上市的“非洲手机之王”传音控股,在所处行业内的国际市占率和存在感均要高于阿里和腾讯这样的软件商。
随着5G手机在未来几年内会出现大规模的更新换代,而中国又难得地在5G网络领域保持了领先,可以断言:中国绝对有可能借着这股本土智能硬件的扩张浪潮,将DCEP推广到其他国家。毕竟现在的智能手机也是自带钱包功能的,只不过因为手机厂商仅仅依靠硬件的销售就能吃得盆满钵满,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改善这些内嵌软件的体验。导致很多人都已经将这些产品给遗忘掉了。而如果能够在这些手机自带的钱包应用内嵌入DCEP,并想办法在中国手机的国际用户群体中培养起DCEP的支付习惯,完成支付习惯培养“两步走”的第一步,那么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之上,中国的DCEP很有可能是不输美国的Libra的。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DCEP与Libra之间的相互喊话,实际上是中美这全球数字经济两大国家打响竞争的第一枪,也许DCEP与Libra之间的短兵相交并不会立刻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但围绕着各自数字货币落地所展开的一系列努力、势必会在包括区块链、5G网络、AIoT、智能硬件等各条战线上逐次展开。而包括区块链在内的数字经济产业,也将会在未来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之内集结大量的资金、人才乃至是其他资源,成为全球主要国家商业竞争的重要前锋阵地。21世纪的新大博弈已经到来,我们都将被卷入其中,鲜有人能置身事外。
冷萃财经原创,作者:Awing,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ccjd.top/2019/11/03/dcep-vs-libra%ef%bc%8c%e6%96%b0%e5%a4%a7%e5%8d%9a%e5%bc%88%e4%b8%8b%e6%95%b0%e5%ad%97%e7%bb%8f%e6%b5%8e%e7%9a%84%e5%89%8d%e5%93%a8%e6%88%98/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