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Fidelity Digital Asset Services
作者:研究總監Chris Kuiper、研究員Jack Neureuter
編譯:Corn、陳一晚風
區塊鏈不可能三角
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計算機科學家就發現了一種嵌入在去中心化資料庫中的不可能三角。最近,以太坊創建者Vitalik Buterin概述了三難困境的一個變體,即 “區塊鏈不可能三角”,他指出,一個去中心化的資料庫(比特幣是其中一種類型)在同一時間只能提供三個特性中的兩個,這三個特性分別是去中心化、安全性和可擴展性。
安全性是指網路被攻擊或被破壞的可能性有多大。對於像比特幣這樣的去中心化網路,主要擔心的是51%的攻擊,即一個人或實體控制了比特幣網路一半以上的計算能力(被稱為哈希率)。如果實現了這一點,攻擊者就可以控制網路,或者更具體地說,攻擊者可以對公開的賬本進行修改,例如進行雙重消費或逆轉交易。如此一來,人們對網路的信任將會喪失,並可能使整個網路崩潰。隨著比特幣網路變得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節點和礦工分布在越來越多的人、實體和地理區域中,攻擊比特幣的難度和成本也變得更高。
從下圖可以看出,按照哈希率或保障網路安全的計算能力來衡量,與使用相同哈希演算法的其他數字資產相比,比特幣是迄今為止最安全的數字資產。
但是,由於哈希演算法的不同,比特幣的哈希率不能直接與其他數字資產的哈希率進行比較,最明顯的是以太坊。然而,我們可以將年度能源使用總量作為安全指標進行比較,將更多的能源使用量作為用於保護網路安全的更多採礦資源的衡量標準。根據這一標準,比特幣估計每年消耗約137太瓦時(TWh),而以太坊則約為25太瓦時。
是指任何一個人、實體或團體對一個系統或網路的控制程度。在一個去中心化的網路中,共識是通過一種投票機制實現的,在這個系統中,沒有一個實體可以控制或限制數據。在一個開放的去中心化網路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加入,只要他們遵守網路的規則或協議,任何實體都不能將他們排除在外,這使得網路能夠在沒有中間人的情況下運作,但更高的去中心化的代價是降低網路吞吐量,或者說由於需要更大的共識,降低信息的傳遞速度。與去中心化網路相反的是一個完全中心化的網路,由一個中間人控制網路的所有方面,因為不需要達成共識,所以中心化網路速度快且具有高吞吐量,但缺點是只能信任這個單一的中間人。
基於許多因素,比特幣是最去中心化的數字資產。正如最近Coin Metric報告所指出的,比特幣持有者的數量已經變得越來越分散式,活躍地址持續增加,比特幣挖礦池繼續變得更加分散,競爭也愈發激烈,因此比特幣顯示出了越來越多的去中心化。此外,比特幣的計算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哈希率,最近經歷了一次巨大的分布。幾年前,據估計,比特幣網路的哈希率約有75%來自中國的運營商,只有4%來自美國。但最近,由於中國對這些活動的禁止,現在幾乎沒有人在中國,而美國已然佔據了首位,約佔35%。
可擴展性指的是網路處理增長的能力,如用戶數量的增長和網路在有限時間內能處理多少交易。可擴展性一直是比特幣網路的致命弱點,因為它最大限度地實現了去中心化和安全性,但也因此成為交易吞吐量最慢的網路之一。比特幣網路平均每10分鐘才增加一個新的區塊並驗證交易,由於比特幣的區塊大小是有限的,每個區塊只能容納這麼多交易,所以比特幣網路每秒鐘只能夠處理大約3到7筆交易,而高度集中的支付網路,如Visa,每秒鐘能夠處理大約1700筆交易,如果需要的話,還可以擴展和處理多次交易。
上述特徵本身並不優於其他特徵,這只是取決於用戶的使用情況,一些用戶可能傾向於可擴展性而不是去中心化,反之亦然。這裡我們唯一要做的是理解這是一種內在的權衡。
總而言之,我們認為比特幣是目前最安全的、去中心化的貨幣網路。我們也相信,由於上述的區塊鏈不可能三角,以及下面一個真實例子(區塊大小之爭),比特幣網路在未來將繼續是最安全和去中心化的。我們還相信,由於貨幣網路具有巨大的網路效應,比特幣的安全性和去中心化只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越來越強。未來會不會出現另一個網路,以某種方式改進比特幣的貨幣網路呢?我們承認存在一定的可能性,但鑒於我們在此概述的觀點,我們認為這種可能性非常小。
一個試圖「改善比特幣」的真實例子:區塊大小之爭
正如我們之前所指出的,比特幣的交易吞吐量受限於每個區塊被添加和交易被驗證之間的時間(大約每10分鐘)以及區塊大小(略高於一兆位元組),這限制了每個區塊所能容納的交易數量。
因此,一些用戶和開發者提出了一個看似簡單明了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將區塊大小增加到大於一兆位元組。雖然這似乎是一個沒有爭議的簡單改變,但它實際上在開發者社區內催生了一場跨越多年的激烈戰爭。
這場爭論可以將對立的觀點分為兩個陣營:「小阻礙」和「大阻礙」。雖然區塊大小是爭論中心的具體代碼,但爭論的焦點實際上是一個更大的問題,即比特幣是什麼以及它如何發展的原則。那些想要原始區塊大小,或更小的區塊的人,一般都傾向於強大的協議規則,這些規則應該很難改變,因為他們長期關注比特幣的穩定性,這種風氣一直延續到今天,許多擬議的代碼更改,以及被認為是改進的升級,都未能實現。在小型封鎖者看來,代碼中的任何變化都有可能使比特幣網路面臨新的或不可預見的攻擊載體,小型封鎖者還認為,個人或普通用戶運行個人節點的能力對維護比特幣的安全和去中心化非常重要,更大的區塊將意味著有更多的歷史要在區塊鏈中存檔,因此使得運行一個節點(比特幣的賬本)變得更加困難和昂貴。
另一方面,大的阻礙者希望協議規則能夠更容易和更快地被改變,以便專註於拆除短期障礙或以更多的「創業」心態解決出現的機會。較大的區塊將允許更高的可擴展性和更快的交易。
然而,增加區塊大小並不是沒有代價的。首先,更大的區塊會導致更大的區塊鏈。目前,整個區塊鏈(曾經記錄在比特幣開源賬本上的所有交易)的大小約為400千兆位元組。這使得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從他們的家用電腦,甚至是專門製造的簡單電腦上下載整個區塊鏈並運行一個完整的節點,而這台電腦的成本約為100美元。如果區塊鏈規模更大,個人運行節點的成本和難度將更高,而且可能導致去中心化程度降低,因為只有公司或擁有更昂貴設備的人才可以建立和運行節點。
更大的區塊也意味著可能會有非完整的區塊,這將導致較低的交易費用。雖然這有助於可擴展性,但由於交易費用較低,它可能反過來降低對礦工的激勵,特別是隨著區塊補貼(礦工獲得獎勵的另一部分)每四年繼續削減一半。如果礦工停止運營,這就會降低了比特幣網路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區塊大小之爭表明了比特幣網路固有的區塊鏈三難困境。較大的區塊可以增加規模或吞吐量,但也可能會損失去中心化和安全性。
關於這段歷史的另一個重要觀點是,所提議的變化將會導致硬分叉,這意味著對代碼的改變不會向後兼容,所有節點將不得不升級,以避免網路的分裂。事實上,區塊大小戰爭或與之相關的各種硬分叉要麼完全失敗(如比特幣XT和比特幣經典),要麼難以獲得任何形式的市場主導地位(如比特幣現金(BCH)和比特幣SV(BSV)或 “中本聰的願景”)。
從圖中可以看出,比特幣繼續在所有競爭性貨幣的市值中佔據主導地位:
比特幣現金案例研究
在區塊大小戰爭中,最引人注目的硬分叉之一是比特幣現金(BCH)。這種硬分叉的倡導者認為,比特幣首先應該是一個字面上的「點對點電子現金系統」,或者是一個可以處理大量交易的系統。換句話說,比特幣現金的倡導者認為,比特幣首先應該專註於成為一個可靠的交換媒介,而不是一個價值儲存。
我們強調,這種方法本身並沒有什麼「錯誤」,但它再次表明了為提高可擴展性而做出的權衡。當然,也沒有什麼能阻止開發者和市場選擇比特幣現金,以安全和去中心化為代價獲得更快或更便宜的支付。然而,我們可以看到,就整體價值而言,比特幣的市值是比特幣現金(BCH)的100倍,投資者繼續選擇比特幣(BTC)作為首選的貨幣網路,因此,相對於更快或更便宜的支付,投資者似乎更看重安全、去中心化的價值存儲。
比特幣作為一種優秀的貨幣產品,比更好的支付網路更有價值
這就引出了另一個問題,為什麼我們認為比特幣應該主要被視為一種貨幣商品,而不是一種支付網路。與其他數字資產和區塊鏈相比,比特幣作為一種支付系統的速度較慢,但市場已經顯示出對比特幣的偏好,這表明市場目前看重的是一種高度安全、去中心化的價值存儲,而不是另一種支付網路。正如我們之前所指出的,比特幣的革命性發明是解決了數字稀缺性的問題,創造了一個數字價值存儲,而不是對一個支付系統進行增量改進。
以太坊案例研究
對以太坊網路和以太幣的整體研究雖然不在本文的研究範圍,但是觀察比特幣和以太幣之間的一些異同是有意義的,以太幣是市值第二大的數字資產。比特幣從一開始就致力於解決「純點對點版本的電子現金」的問題,並以白皮書的形式發表。它的網路被設計成去中心化和安全的,這樣就可以在不需要信任中介的情況下輸送價值。這與預先編程的貨幣時間表和可靠執行的2100萬供應上限相結合,使比特幣有能力成為貨幣商品和價值存儲。
以太坊也開始於一份白皮書,最初由Vitalik buterin於2013年發布。總之,以太坊著手採用比特幣首創的區塊鏈技術,並將其擴展到包括更多的功能,最顯著的是做更複雜的交易的能力。以太坊白皮書中寫道:「以太坊打算提供的是一個區塊鏈,帶有內置的成熟的圖靈完整編程語言,可用於創建可用於編碼的智能合約,可以任意狀態轉換函數……」。
這允許以太坊區塊鏈網路託管和運行「智能合約」,可用於編寫各種應用程序。正是因為這個原因,一些人喜歡將以太坊網路稱為「分散式世界計算機」。該網路還允許在以太坊區塊鏈上發行不同的代幣。以太坊網路作為一種平台,其他人可以使用它來構建多個應用程序,包括去中心化的金融應用程序、遊戲、社交媒體工具等。
儘管以太坊可能被一些上級或更高級的網路相比,例如比特幣。但是以太坊在相比之下還是具有很多額外的功能和靈活性,但與此同時,以太坊也顯露出它自身網路的複雜性,並且以太坊還增加了軟體缺陷的機會以及更少的權力下放和潛在的安全性下降。以下是比特幣網路和以太坊網路之間的一些差異和權衡的總結:
比特幣在數字資產生態中的定位
正如我們前面提到的,比特幣的開源特性使個人能夠輕鬆地複製、修改和構建自己的代幣和項目的原始比特幣基礎代碼。這就產生了大量的山寨幣(或「替代幣」),導致新進入比特幣領域的人感到困惑,有時會導致一些人錯誤地認為比特幣並不稀缺,因為有數百種「比特幣」。
但是,從我們迄今為止的討論來看,比特幣網路不兼容其他區塊鏈網路,比特幣代幣不能與其他代幣替代。因此,比特幣代幣是稀缺的,而數字代幣一般來說並不稀缺。
-比特幣代幣的主要價值驅動因素是其稀缺性和可靠執行的供應上限。
-比特幣最好被理解為貨幣商品。
-比特幣很可能成為主要的貨幣商品,而另一種數字資產不太可能取代比特幣的這一角色。
此外,我們已經看到,比特幣是目前最安全和去中心化的網路,但在基礎或本地網路層,它不是最可擴展的。正如我們在與以太坊的比較中所看到的,比特幣的網路也不允許額外的功能或可編程性。
由於這些內在的權衡,我們看到了數字資產生態系統的繁榮,成百上千個不同的項目都在尋求實現不同級別的可用性,以滿足市場需求。
投資者當然很自然地想知道這種創新的最終狀態會是什麼樣子。儘管沒有人確切地知道這可能會變成什麼,但我們認為,有必要研究一下兩種主流觀點,它們在展望未來數字資產生態系統方面越來越流行。我們特別感興趣的是,比特幣在這些情況下如何維護自己。
1. multi-chain世界
當前各種代幣的構建導致了一個相對孤立的數字資產世界,開發者選擇在特定的生態系統中工作。例如,比特幣的結構與以太坊有根本的不同,以太坊及其整個token和NFT生態系統與原生比特幣不兼容,無法以一種簡單和不可信的方式進行交互。到目前為止,可信第三方一直是交換位於不同筒倉中的資產的關鍵要求。
人們正在建造跨鏈,以便將各種區塊鏈生態系統連接在一起,這是一個重要的主題,我們已經觀察到,並預計將在未來幾個月和幾年繼續下去。如果我們假設由於各種基礎層的權衡、用例和價值主張,多個鏈將獲勝,互操作性將是數字資產生態系統成功的關鍵發展。
在多鏈的世界裡,比特幣似乎仍然是最有可能實現生態系統的非主權貨幣產品的角色,與其他試圖實現替代用例的數字資產相比,競爭相對較小。對安全性和最大去中心化的明確強調加強了它的規則集,並平等地執行所有用戶的權利。此外,由於其稀缺性和強制供應限制,比特幣是最接近於強制絕對稀缺性的數字協議。換句話說,任何項目或其他區塊鏈網路需要用戶相信他們正在使用具有實際貨幣價值的代幣進行交易,可能需要直接或間接地將比特幣作為最終的貨幣商品。例如,人們在商場中使用代幣是為了方便使用和實用,並賦予它們價值,因為他們知道它們代表一定的美元數量,或者可以用來交換其他商品和獎品。然而,在原生街道環境之外,代幣幾乎沒有價值。
這個世界留下了非比特幣代幣來證明其技術的其他可行用例。他們的目標是為某些特定層次的基礎層擴展找到合適的權衡,並在開發和功能增強方面遇到巨大的競爭。這並不是對那些建立或投資於非比特幣鏈的人的控訴,而是一種觀察,即使在一個包含許多充滿活力的數字資產生態系統的世界,比特幣作為一種價值存儲資產的明顯優勢也降低了其風險。
假設這一結果,比特幣仍然是流入整個數字資產領域的明顯受益者,因為它被視為最終的貨幣數字資產,這使得它可以說是所有數字資產領域中最具風險調整性、最容易理解和配置的投資。
2. 一個贏者通吃的世界
區塊鏈無疑是一項重要的技術創新。利用原本集中的信息資料庫,並消除可信任的第三方的能力是一種激進的、而非漸進式的創新。然而,中心化區塊鏈與資料庫的區別相對不大,並且降低了去中心化區塊鏈所提供的重要品質,包括不可變性、抗捕獲性、抗審查性和不可靠的設計。
因此,我們可以設想一個由代幣發生的去中心化的範圍。這從儘可能去中心化(比特幣)到協議只是名義上去中心化並賦予開發者或特定社區成員過多權力的代幣,各不相同。因此,有一種可能的情況是,用戶和投資者將基於更少的去中心化來換取更多的功能,從而選擇不同的代幣。這類似於上面描述的多鏈世界。
然而,由於應用程序和可伸縮的解決方案能夠構建在「基礎層」或「第一層」區塊鏈之上,因此可能會出現另一種情況。如果應用程序能夠構建在現有的區塊鏈網路之上,而不是被迫啟動一個新的網路,那麼用戶可能會希望構建在最強大、最安全的網路之上。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世界,其中一個或少數幾個鏈在數字資產生態系統中積累了大部分價值,並被選為首要的區塊鏈網路。鑒於比特幣可以說是現存最去中心化、最不可變的區塊鏈,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它似乎是一個主要的候選人,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贏家。
比特幣閃電網路
我們已經見證了在核心比特幣網路之上構建的一個有趣的「第二層」應用程序是閃電網路。這是一個使用智能合約功能構建的去中心化網路,允許人與人之間的鏈下交易,但有能力在底層比特幣網路上進行最終結算交易。一個簡單的類比是,參與者在彼此之間打開一個私人標籤,以更快的速度來回交易,而且交易費用很低。這增加了比特幣的可擴展性,但選擇在任何時候結算在基礎層,它仍然受益於比特幣的安全性。
互聯網及其基礎層TCP/IP提供了一個完美的例子。被稱為TCP/IP的互聯網協議套件是一個開放源代碼的基礎層,用於通信,以及隨後構建的應用程序和內容。TCP/IP協議不屬於任何人,由於它是開源的,這個信息互聯網不允許擁有基礎層的所有權。相反,所有權只適用於構建在其上的應用程序和技術。相比之下,在數字資產世界中,基礎層的所有權是可能的。像TCP/IP一樣,應用程序也可以使用基礎層構建,然後這些技術升級增強了基礎層捕獲的價值。亞馬遜(Amazon)、Facebook、谷歌、Netflix等公司的創新,讓互聯網的基礎層變得更有價值、更重要。類似地,在特定數字資產協議中或圍繞數字資產協議進行的創新,使它們各自的基礎層所有權寬度增加,並增強了其用例和可用性。
這種架構的有趣之處在於,投資者可以擁有這種新技術的部分基礎層,並且可以相對地不知道在其上構建了哪些特定的應用程序。這就像能夠擁有互聯網的基礎層,並接觸到所有頂層的創新(如谷歌,亞馬遜等),而不必試圖挑選具體的贏家和輸家。
比特幣旨在滿足明確的市場需求
當然,我們不知道新的數字資產系統將是什麼樣子,因為它繼續成熟,或者我們是否會看到multi-chain世界不同的代幣與不同程度的中心化或如果我們將看到一個贏家通吃的方法,更多的應用程序是建立在最安全的和去中心化的鏈。然而,在這一點上,比特幣似乎已經在數字資產生態系統中找到了一個角色,至少是作為一種稀缺的、有價值的存儲資產。我們認為,所有其他數字資產實現其他必要用例的能力仍有待觀察。但比特幣的情況就不同了。這使得比特幣和所有其他數字資產之間的風險回報率截然不同,並最終影響到分配者如何考慮將其納入投資組合。
數字資產在投資組合中的地位
投資者通過他們對數字資產生態系統的理解,並創建一個考慮在該領域投資的框架,可能會受益於將比特幣和其他所有數字資產投資作為單獨的決策。這簡化了投資組合的構建過程,並允許分配器同時做出兩個獨立的決定:持有比特幣這一新興數字資產類別中最稀缺的貨幣資產的重要性,同時也要考慮比特幣之外生態系統中正在進行的創新和實驗的潛在風險。
為了理解比特幣和非比特幣代幣在傳統投資組合中的適當位置,投資者必須首先推導出他們各自投資論文的關鍵風險和回報驅動因素。這就有可能對兩者進行劃分,並得出結論,說明它們在傳統投資組合中可能發揮的潛在作用。
比特幣的角色扮演
這種先發優勢導致比特幣作為貨幣資產和價值存儲的主要用例缺乏真正的競爭,並為比特幣投資者創造了截然不同的回報。許多可能被用來為比特幣的消亡提供理由的風險現在已經消失了,隨著越來越多的用戶、礦工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比特幣網路每天都在變得更加強大。比特幣今天仍然存在的幾乎所有風險都可以在其他數字資產中看到,其中國家攻擊和協議漏洞是兩個最顯著的網路風險。
協議缺陷:任何代碼中潛在的漏洞總是當前的威脅。這個問題可以通過保持特定軟體的簡單性和對代碼進行徹底的審查來緩解。就比特幣而言,考慮到比特幣存在的時間比其他任何項目都要長,擁有一個故意簡化的代碼,並且現在對任何能夠利用它的人都有1萬億美元的賞金,它可以說是最不可能在現階段遇到重大漏洞的協議。
國家攻擊:比特幣命題的另一個有效風險是,大國可能會反對數字資產生態系統的增長。迄今為止的地緣政治格局,使得對這些資產進行適當監管的可能性,似乎遠遠大於將其定為非法。在任何情況下,比特幣都是防禦協同攻擊的最佳位置,因為它優先去中心化。
與所有其他數字資產相比,比特幣目前面臨的風險似乎較低,因為它沒有代碼複雜性,而且強調去中心化。它的主要用例幾乎沒有真正的競爭,而且作為價值存儲代幣的年運營,有助於強化比特幣將繼續作為數字資產生態系統的基石存在的情況。
換句話說,並不是我們認為比特幣的配置不會沒有風險,而是我們認為一些投資者高估了比特幣相對於其他數字資產的下行風險。
我們還認為,一些投資者可能在等式的回報方面做了同樣的事情,但方向相反,因為他們可能低估了比特幣相對於其他數字資產的潛在回報。這個觀點有一定的道理,比特幣約1萬億美元的市值可能更難升值100倍相比,其早期歷史確實增加了100倍(不止一次),但是從一個小得多的市值基地。然而,在當時,這些回報伴隨著更大的風險。如上所述,比特幣的風險水平從早期就已經大幅降低。此外,我們認為比特幣的回報潛力仍然非常大。
比特幣的回報狀況受到兩股強大推動力的推動:數字資產生態系統的增長和傳統宏觀經濟環境的潛在不穩定性。與大多數其他數字資產相比,這些回報的推動力很可能以一種更容易、風險更小的方式被捕捉到。
數字資產生態系統的增長:隨著資金在整個資產類別中流動,價值存儲標準的合法性和重要性進一步增強。每個正在建造和資助的項目、代幣或基礎設施都在擴展與擁有中性的、稀缺的數字儲備資產相關的用例和價值。雖然其他代幣從間接流向該領域的資金中受益,但比特幣是從這種增長中受益的最簡單方式。正如前面所討論的,比特幣在被公認為卓越的價值資產存儲方面缺乏競爭,這意味著它目前作為生態系統「貨幣」的大本營幾乎沒有什麼威脅。與所有數字資產建設相關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對比特幣有利。
傳統宏觀環境的潛在不穩定性:貨幣和財政政策作為一種支持持續經濟增長的方式的使用越來越多,這可能會引起人們對金融系統的整體穩定性和經濟獨立運行能力的擔憂。這些政策的累積導致了前所未有的全球主權債務水平。從歷史上看,槓桿將金融體系推向脆弱。目前情況的一個潛在後果是金融抑制(負實際利率)。從歷史上看,這些類型的宏觀環境往往有利於供應無法改變的稀缺資產。例如,黃金在上世紀70年代末的最近一段高通脹時期表現突出,因此實際利率為負。在數字資產世界中,比特幣的規則集、歷史先例和去中心化創造了任何數字資產協議中最嚴重的稀缺性。對於傳統金融體系所面臨的一些潛在不利因素,這是最有效的對沖手段。
由於能夠對沖傳統資產的潛在結果,並捕獲整個生態系統的增長,比特幣成為了一種簡單而有效的方式來獲得數字資產生態系統的敞口。
非比特幣風險和回報驅動因素
許多投資者經常以比特幣極具優勢的回報潛力作為他們增持另類或非比特幣數字資產的理由,在某些情況下,他們甚至將比特幣完全從投資組合中剔除。雖然這種潛在的回報可能存在於某些數字資產中,但重要的是要考慮到,這些項目通常也會帶來更大的總體風險,如果不能達到預期,token有可能變得毫無價值。
非比特幣代幣的風險當然是根據具體情況而定的,在長尾、投機性更強的代幣中往往會變得更極端。然而,這些風險中的許多仍然在大多數項目中共享。表現出足夠的去中心化,比特幣的工作證明演算法、治理結構和公平推出,為要求最低信任的去中心化項目創造了基礎。其他代幣具有替代的共識機制、治理結構和代幣發布,這通常會降低它們的去中心化程度。由於這是大多數協議所承諾的關鍵價值主張之一,投資者應該考慮他們的特定項目實際上是如何去中心化的。缺乏足夠的去中心化使得特定的協議更容易受到監管機構的監督,並損害用戶的權利。
競爭的威脅:當一個平台能夠複製和構建另一個平台的缺點時,差異化就變得困難了。從歷史上看,我們見證了許多失敗的項目,最具價值的10或20枚代幣的成交額非常高。協議必須圍繞其給定的用例構建足夠大的網路效應,希望它們能夠保護自己免受競爭對手的攻擊,因為幾乎所有非比特幣網路都試圖在其基礎層添加某種程度的可伸縮性或功能,以證明其價值。
所有非比特幣數字資產的回歸驅動因素也有很大的不同,因為協議被迫做出一定的權衡,以增強速度、功能和其他特徵,以保證用例。
吸引開發者和創造網路效應:那些顯示出成功和創造有前景的項目通過引進合適的人才和留住用戶基礎來做到這一點。和Solana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例子,說明協議如何能夠吸引大量開發者,構建一個可用的平台,並獲得忠實的用戶網路。如果做得好,顯然可以為投資者創造大量的價值。
考慮到競爭的加劇和許多此類項目的潛在失敗路徑,分配非比特幣代幣通常帶有風險投資的思維方式。投資分配機構通常不會選擇一個特定的項目,而是在多個獨立公司中持有少量頭寸。這通常會導致尋找一個主動管理的解決方案來處理整體複雜性的增加。這再次表明,在這個數字資產領域,這與只使用比特幣的簡單方法形成了鮮明對比。
結論
傳統投資者通常會將技術投資框架應用於比特幣,從而得出這樣的結論:比特幣作為先入為主的技術,很容易被更優秀的技術取代,或者回報率更低。
然而,正如我們在這裡所說的,的第一個技術突破不是作為一種優越的支付技術,而是作為一種優越的貨幣形式。作為貨幣商品,比特幣是獨一無二的。因此,我們不僅認為投資者應該首先考慮比特幣,以了解數字資產,而且應該首先考慮比特幣,並將其與所有其他數字資產分開。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2/02/17/%e5%af%8c%e8%be%be%e6%8a%a5%e5%91%8a%ef%bc%9a%e6%af%94%e7%89%b9%e5%b8%81%e4%b8%ba%e4%bd%95%e4%b8%8d%e5%8f%af%e6%9b%bf%e4%bb%a3%ef%bc%88%e4%b8%8b%ef%bc%89/?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