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 - 冷萃財經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

原文標題:《頭等倉研報:跨鏈橋賽道解析》

前言

如果縱觀DeFi的發展,可以看到一條較為清晰的路徑。從去年DeFi Summer開始,以太坊生態開始爆發,但另一方面,生態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以太坊底層性能不足的問題,阻礙了生態的進一步擴張。與此同時,有些人「自救」將目光放到Layer 2,有些人「想出去看看」投身於以太坊之外的其他公鏈。

而到了2021年,NFT的「JPG」行情以及GameFi的火爆,進一步加劇了該現象。一方面生態建設欣欣向榮,一方面原有的擴容問題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於是我們在今年,看到了老牌公鏈的捲土重來 、新興公鏈的強勢崛起、Layer 2項目的相繼上線。

種種因素疊加在一起,促進了DeFi多鏈時代的到來。但是,多鏈格局下各鏈的DeFi生態仍然相對獨立,多鏈互通成了適應發展的必然需求。跨鏈橋在這樣的背景下成了順應DeFi潮流的新風口,備受市場關注。

跨鏈橋是一種鏈與鏈連接的橋樑工具,允許將代幣、資產從一條鏈轉移到另一條鏈。兩條鏈可以有不同的協議、規則和治理模型,而橋提供了一種相互通信和兼容的方式來安全地在雙方進行互操作。

在此份報告中,我們主要對跨鏈橋賽道進行一個較為宏觀的梳理,其中包括了賽道背景、賽道定義、發展現狀、賽道核心要素、未來的發展方向等。並結合目前市面上不同互操作性的解決方案,列舉了數十個跨鏈橋項目,以展現這一賽道當前的服務能力。

跨鏈橋是當下多鏈時代的一個重要議題,在本文編寫之際,各公鏈以及以太坊Layer 2上的DeFi生態已經鎖定了價值超過2,583億美元的加密貨幣。在未來隨著跨鏈橋的逐步完善,我們將可以看到其為整個DeFi生態帶來更多的可組合性的玩法。

賽道解析

背景  

隨著區塊鏈的發展,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多鏈並存的市場架構,並逐漸形成了以太坊為核心,其他公鏈眾星拱月的局面。

近兩年,我們率先在以太坊上看到了有實際需求的應用場景:DeFi、NFT、GameFi以及未來的Web 3,生態建設欣欣向榮。但另一方面,生態高速發展的同時,也暴露出了以太坊底層性能不足的問題,網路擁堵、高昂的Gas費用,阻礙了生態的進一步擴張。與此同時,有些人「自救」將目光放到Layer 2,有些人「想出去看看」投身於以太坊之外的其他公鏈。

特別是在2020年的DeFi Summer、以及2021年「JPG」行情過後,能夠明顯感受到以太坊之外的公鏈賽道生態的迅速發展。諸多新興公鏈(如:BSC、Solana、Near、Avalanche、Terra、Fantom等)在不可能三角上進行了相應的取捨,在可擴展性方面進行了補充和擴展,並且由於這些鏈大都是與EVM兼容,能夠更容易的集成DeFi、NFT類型的項目,從而完成對以太坊已經成功落地的應用進行簡單的復刻。

雖然這些新興公鏈提供了明顯更低的費用、更短的交易確認時間和一些額外的功能,但以太坊仍然是大多數DeFi項目的首選,主要是由於該網路上的高流動性和交易量。在目前這個以「流動性為王」的DeFi時代,各大公鏈在早期為了吸引更多的用戶,紛紛通過高額的APY來吸引用戶,於是由內卷促成的流動性爭奪開啟了。據 DeFi Llama 的數據統計,截止2021年10月22日,以太坊上 DeFi 的鎖倉量已經超過 1615 億美元,BSC、Solana、Avalanche 等其它公鏈也吸引了 780 億美元的資金,發展至今已形成不容小覷的規模。

原本聚集在以太坊上的流量一步步被瓜分,形成了一個個被割裂的價值孤島。而且,隨著近兩年開始湧現出越來越多的Layer 2項目,進一步加劇了該現象。截止2021年11月9日,以太坊 L2 總鎖倉量突破 50 億美元,較 10 月初翻倍。多鏈並存是當下市場的格局,並且隨著公鏈和Layer 2項目數量的增加以及各自生態的逐漸完善,鏈上用戶資產跨鏈的需求也會快速增長,跨鏈橋勢必會成為剛需。

發展脈絡

•       擴容

區塊鏈擴容的需求以及區塊鏈互聯互通的潛在需求,促進了跨鏈技術的持續創新和進步。

回顧擴容技術的分類大體如下表1-1:

表1-1 擴容技術大體分類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

從擴容技術來看,比特幣的擴容技術有:狀態通道、側鏈和原子互換。 

以太坊的擴容技術大致經歷了:從狀態通道→側鏈→Plasma→Rollup的一個過程,其實這也是一個Layer 2的發展歷程,以太坊Layer 2經歷了若干年的發展,現在已發展出多種不同的Layer 2,詳情如下:

1)從Layer 1到 Layer 2

以太坊就是Layer 1,作為一個全節點公鏈,多節點共同協作,效率難免低下,這時候科學家想到了Layer 2的方案,即把一些以太坊上的交易移到Layer 2上去處理,處理完成以後再把結果返回給Layer 1,從而達到擴容的目的。

雷電網路(Raiden Network)就是以太坊上早期的Layer 2,不過目前一直都是不溫不火的狀態。

2)側鏈

在以太坊上由於早期的狀態通道未能獲得大規模的應用,所以可以說最初的Layer 2是側鏈。優點是實現了Layer 2,減輕以太坊的負擔。但側鏈是獨立運行的,如果側鏈上出現問題,比如側鏈節點作惡或遭到攻擊,會導致側鏈執行交易有誤,返回給Layer 1的結果也是錯誤的,安全性不夠。

3)Plasma

由於早期的側鏈安全性堪憂,於是更安全的Plasma出現了,Plasma不是完全被託管的,它使用了欺詐性證明的退出機制,當檢測到Plasma鏈上出現錯誤時,用戶可以安全的從Plasma鏈上退出,因此plasma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但是也是由於Plasma允許將錯誤的結果發布到鏈上,然後進行投訴程序的缺陷,最終沒能走向普及。

4)Rollup

Rollup在Plasma的基礎上改進了數據驗證的方式,將二層區塊中的大量交易數據,打包成一筆壓縮的交易,發布到鏈上。為了確保其中每筆交易的有效性,各種 Rollup 方案設計了不同的機制以確保整個過程的安全性與 Layer 1 保持一致。

Layer 2的形式都差不多,都是通過將交易移至另一個區塊鏈來處理,再將最終的交易結果或交易信息返回到以太坊主鏈、即Layer 1上。

整體上,在早期主要提出的幾種擴容技術原型,重點是針對 BTC 區塊鏈容量限制及交易手續費高等問題,發展出閃電網路、Pegged Sidechains、分片等項目或技術;而後隨著以太坊的逐步發展完善,側重於面向更多種應用場景,例如:實現鏈上資產互換、鏈上匿名轉賬、增強區塊的互操作性等,不斷探索更強的可擴展性的通用跨鏈技術。

•       跨鏈橋

需注意的是跨鏈≠跨鏈橋。首先我們需要明確一個概念,跨鏈技術是指數據和資產可以在不同的區塊鏈上自由流轉,其中包含了兩個維度:資產和數據

就像很多人混淆Polkadot、Cosmos和跨鏈橋的關係一樣,Polkadot和Cosmos本質上都是使用統一框架的鏈,具備較高的互操作性,同時對框架外的鏈,不具備任何的跨鏈優勢。

簡單的理解,就是Polkadot和Cosmos的跨鏈更像是Layer 0,用戶需要基於他們自身的標準才能實現跨鏈;而對於跨鏈橋來說,兩條鏈可以有不同的協議,解決了不同資產不同網路之間的資產遷移問題。

當前資產跨鏈足以滿足DeFi的需求,同時也是當下的熱點話題。而我們本文主要討論的跨鏈橋是資產跨鏈的一個主要途徑,可以將其簡單的理解成資產跨鏈的一個工具。另一個途徑是跨鏈聚合應用Swap, 它通過將不同鏈上資產的流動性聚合起來,構建跨鏈交易池,用戶可以在池中完成不同鏈上的資產兌換。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1-1 跨鏈的細分領域

因此,本文後續暫不涉及信息、數據類型的跨鏈(如:波卡、Cosmos), 只討論資產跨鏈中的跨鏈橋。上述介紹跨鏈的發展僅方便用戶理解大體脈絡,後續不做進一步描述。若不特殊說明,後文的跨鏈橋皆指資產跨鏈橋。

而從跨鏈橋的發展脈絡來看,詳情可以參考下圖1-2: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1-2 跨鏈橋優化過程

跨鏈的概念其實伴隨著區塊鏈的發展一直存在,而跨鏈橋是這兩年才開始火熱起來的板塊。從跨鏈的發展脈絡來看,大體是一個從中心化走向去中心化的過程(一定程度上,人們會將去中心化的程度約等於跨鏈的安全程度,但去中心化程度不是安全性的唯一影響因素,此處舉例僅為方便理解)。因為用戶需求的不同,後面也可能催生出多種側重點不同的橋。比如:資金體量大的用戶往往希望通過更加安全的橋進行資產跨鏈,而對於普通用戶來說,則是更加追求橋的效率。

早期,中心化交易所(CEX)是我們每個人最常使用的橋。此外,中心化的wBTC和HBTC佔據了目前近9成的BTC錨定幣的市場份額,像這類單點驗證的橋,早期憑藉著自身信譽,天然的可以吸引到很大一部分的流量。

隨著行業的發展,人們漸漸不滿足於絕對中心化的管理方式,於是演變出了多點驗證的方法,畢竟集體作惡的可能性相對中心化的方式更小,看上去更加可靠。像Polygon Bridge採用的PoS+Plasma,Solana的跨鏈橋Wormhole由19個獨立驗證者對網路進行驗證等等都是採用的多點驗證的跨鏈橋方式。

在多點驗證之上更加去中心化的方式,進一步演化成依靠兩條鏈上的礦工來維持,這也是現在很多鏈上都可以看到的方式——即鑄造/銷毀,通過在A鏈上鎖定相應的aToken,並由預言機告知B鏈上的智能合約,待礦工驗證過後B鏈上鑄造新的bToken;當用戶從B鏈返回A鏈時,銷毀B鏈上的bToken,釋放用戶原本鎖定的aToken。目前在單鏈橋上很多項目也都是採用這種原生驗證的方式。不過前提是鑄造出的代幣(bToken)能夠直接在目標鏈上被使用,比如:用戶通過AnySwap,將以太坊上的USDC轉移到BSC上,這時候用戶獲得的是anyUSDC,該形式的代幣無法直接在BSC上進行兌換,必須先通過其內置的AMM再多進行一步swap,將anyUSDC 1:1轉化為USDC,而這種方式會受限於資金池的規模。所以該模式無法很好的支持多鏈橋的很多項目。

而只要有「人」對系統進行干預,終究是不確定因素,如果能基於絕對公正的機器人,那麼其安全性和去中心化程度,理論上都會更高,基於哈希鎖定的原子互換就是這麼一種機器人,也就是我們所稱的路由器。目前像Anyswap V3、Shuttle Flow、Debridge便是採用此類方案。

但原子互換也有其局限性,比如:開發成本大,需要在兩條鏈上1對1開發,而不是1對N,不具有很好的通用性,且不是任意兩條鏈間都可以實現原子互換,原子互換在相同演算法的兩條間比較好實施,這也是為什麼原子互換這種看似完美的方案沒有大規模實現的原因。

賽道定義

定義

此前1kx 研究合伙人Dmitriy Berenzon對跨鏈橋進行了一個較為權威的定義:

在抽象層面上,人們可以將「橋」定義為在兩個或多個區塊鏈之間傳輸信息的系統。在這種情況下,信息可以指資產、合約調用、身份證明或狀態。大多數跨鏈橋的設計都包括幾個組成部分 :

監控:通常有一個參與角色,或者叫預言機(Oracle)、或者叫驗證器(Validator)或中繼器(Relayer),負責監控源鏈上的狀態。

消息傳遞/中繼:監控角色接收到事件後,需要將信息從源鏈傳輸到目標鏈。

共識:在某些模式中,該信息中繼到目標鏈之前,需要在監控源鏈的參與者之間達成共識。

簽名:參與者需要個體或作為多重簽名的一份子,對發送到目標鏈的信息進行加密簽名。

簡單的理解,跨鏈橋是一種鏈與鏈連接的橋樑工具,允許將代幣、資產從一條鏈轉移到另一條鏈。兩條鏈可以有不同的協議、規則和治理模型,而橋提供了一種相互通信和兼容的方式來安全地在雙方進行互操作。

賽道現狀

跨鏈橋項目數量

此前在2021年9月8日,Dmitriy Berenzon在對跨鏈橋賽道進行系統的匯總時,已有40多個不同的跨鏈橋項目,詳情如下圖1-3。而截至2021年10月28日,保守估計目前市面上至少已存在近百個跨鏈橋項目,雖然有些項目是此前未被Dmitriy Berenzon錄入的,但整體上來看,近期新增的跨鏈橋項目也有不少。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1-3 跨鏈橋項目不完全演示

上圖從左到右的3個生態分別是Cosmos、以太坊以及Polkadot生態,而圖中列出的基本是各自生態中跨鏈橋的代表項目。

結合目前跨鏈橋的項目來看,現在市面上主要的跨鏈橋多為二層擴展型的跨鏈橋,且主要是建立在以太坊上,如Arbitrum Bridges、Optimism Bridges、Polygon Bridges等。

在以太坊DeFi生態較為成熟的情況下,其他公鏈搭建的跨鏈橋大多都是先與以太坊實現資產跨鏈為首要目標(目前的跨鏈橋主要服務於——通過跨鏈橋賺取收益的流動性提供者),因為這有助於為自身DeFi生態引流,當然前提是要有足夠的APY吸引,比如:Avalanche、Fantom、Solana等。

並且伴隨著今年EVM兼容的鏈和Layer 2的快速發展,基於以太坊虛擬機的網路越來越多樣化,這時候人們也逐漸意識到資產跨鏈是目前的剛需。

跨鏈橋整體規模

1)TVL根據Dune Analytics的數據監測,截至2021年11月1日,目前由@eliasimos收錄的16個主要的跨鏈橋的鎖倉總額已達到約220.32億美元,約佔DeFi總鎖倉額的9.10%。過去30天TVL增加了37.40%,過去60天TVL增加了135.36%,從下圖1-4中也可以看出一個明顯的上升曲線。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1-4 跨鏈橋TVL規模(不完全統計)

其中,當前鎖倉總額最高的是Ronin Bridge(Axie Infinity側鏈橋),達到了59.35億美元;位居第二的是Avalanche Bridges,達到了52.60億美元;位居第三的是Polygon Bridges,鎖倉量達到了52.29億美元;其次,Fantom Anyswap Bridge和Arbitrum Bridges當前鎖倉額也都超過了20億美元,位列第二梯隊。而除此之外,其他大多數跨鏈橋當前的鎖倉額都不足1億美元,整體格局的分化十分明顯。

2)鎖倉資產分布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1-5 跨鏈橋鎖倉資產分布情況(按資產規模從高到底排序)

  • 目前跨鏈橋上的主要交易資產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 1)WETH和ETH;
  • 2)各種穩定幣資產,如:USDC、USDT、DAI、UST等;
  • 3)各類DeFi應用的治理代幣,如:SNX、AAVE、CRV、DPX和rDPX等;
  • 4)側鏈生態的原生代幣,如:AXS、MATIC等;
  • 5)跨鏈預言機,如:LINK。

其中,當前跨鏈橋鎖倉最高的資產是WETH和ETH;AXS憑藉著Play to Earn的模式吸引了海量的用戶,目前位居第二;穩定幣和DeFi應用的治理代幣也佔據了相當一部分的份額;此外,受到Polygon上DeFi生態蓬勃發展的影響,以及跨鏈預言機廣泛需求的影響,MATIC和LINK在跨鏈橋上的鎖倉總額也較高。

整體上,從跨鏈資產的鎖倉規模來看,我們可以明顯的看出,目前對於跨鏈橋的需求,主要集中在DeFi以及區塊鏈遊戲領域。

3)跨鏈橋獨立地址數概況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1-6 近期主要跨鏈橋項目的獨立地址數概況(單位:個)

由PANews匯總出的上圖1-6數據情況來看,近期跨鏈橋項目的用戶規模增幅十分顯著。13個跨鏈橋7月的獨立地址總數約為4.71萬個,8月約為6.28萬個,9月已猛增至12.76萬個,10月第一周的獨立地址總數就已經達到3.46萬個,若按當前用戶規模預估,則10月的獨立地址數將略高於9月達到約14.82萬個[10]。

此外,由@eliasimos在Dune Analytics收錄的信息顯示,截止2021年11月1日,目前以太坊上與跨鏈橋項目交互過的獨立地址數,已經達到了203,426個

賽道核心要點

跨鏈橋發展的核心主要有以下幾點:

1)安全性(Security):信任和活躍度假設、對惡意行為者的容忍度、用戶資金的安全性和反身性;

2)速度(Speed):完成交易的延時性,以及最終性保證。通常需要在速度和安全性之間進行權衡;

3)可擴展性(Connectivity):為用戶和開發者選擇目標鏈,以及集成額外目標鏈的不同難度級別;

4)資本效率(Capital efficiency):經濟學概念,包括確保系統安全所需的資本和資產轉移的交易成本;

5)狀態性(Statefulness):能夠轉移特定資產、更複雜的狀態和 / 或執行跨鏈合約調用。

不同的項目在安全性、效率、可連接性等維度有不同的取捨,為了更好的了解跨鏈橋項目發展的核心要點,我們可以先對該賽道進行大致的分類,然後在具體到各種解決方案不同的取捨,以及相應的優缺。 

分類(跨鏈橋的解決方案)

目前跨鏈橋設計大致分為四種類型,可以根據驗證跨鏈交易的機制(不同的驗證者類型)進行分類:

1)中心化交易所(CEX)

在跨鏈橋興起之前,用戶如果需要在不同鏈之間進行資產跨鏈,最原始的方法往往都會藉助到諸如Binance、Huobi等中心化交易所。CEX的跨鏈過程只涉及跨鏈橋上各類資產餘額的變動(反向跨回去也只需要改變橋內資產餘額;若餘額的控制權在少數個體手中,可能存在超發風險),而不涉及資產的鑄造和銷毀。

嚴格意義來說,這根本不能算是橋,但這確實是個簡單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案。然而,雖然短期內我們可以選擇相信Binance的口碑,但沒有人能保證其永遠不會出錯,產生潛在的風險。於是有了後續的其他幾種方案。

2)單點/多點外部驗證

單點/多點外部驗證,通常有一個或一組驗證器監控源鏈上的特定地址。在資產跨鏈的過程中,用戶先向源鏈特定地址發送資產,然後鎖定。第三方驗證器會對這些信息進行驗證,需要達成共識。一旦達成共識,則會在目標鏈上鑄造等量的資產。這些驗證器一般會使用不同的代幣作為抵押,以此保證安全性。外部驗證技術通常的表現形式有:安全多方計算(MPC)系統、預言機網路、門限簽名等。

單點外部驗證典型的代表就是wBTC。多點外部驗證的代表有Anyswap、Synapse、PolyNetwork等,整體上與單點外部驗證類似,只不過在資產質押+博弈的條件下,他們集體「出錯」的可能性更低,理論上會比單點驗證更加靠譜,實際上的效果需要看機制的設計和參與者。

3)原生驗證

原生驗證,從字面的意思理解就是由源鏈上的驗證者(礦工/節點)進行見證和擔保,無需依靠第三方的驗證器、也不需要質押資產。這通常是通過在另一條鏈的以太坊虛擬機(VM)中運行一條鏈的輕客戶端來完成的。

這種模式最大的好處是無需信任,它通過在目標鏈的虛擬機內運行源鏈的輕客戶端完成驗證。跨鏈橋的參與者對源鏈上的消息進行監控,然後將包括加密證明的監控記錄和區塊頭轉發到目標鏈上的合約。在對記錄的事件進行驗證之後,在目標鏈上執行操作。整體上,由於是無須信任的模式,安全性表現較好。

此外在目標鏈與源鏈兩邊礦工的見證下,用戶不僅能夠實現資產轉移,還可以實現通用化的信息轉移。

不過缺點也很明顯,任何兩條鏈之間部署這種原生驗證橋,開發者都需要在源鏈和目標鏈上開發部署新的輕客戶端智能合約,以對源鏈的信息進行驗證。同時這種驗證本身也會比較昂貴。因此,其不足主要在於費用高、速度慢、不容易拓展到更多鏈,在早期也會有一定的限制。

像Cosmos的IBC、Near的彩虹橋(Rainbow Bridge)、波卡SnowBridge、LayerZero、Movr、Optics、Gravity Bridge等項目都是採用原生驗證的方案。

4)本地驗證(流動性網路)

本地驗證是局部驗證模式,它也是點對點的流動性網路。每個節點本身都是「路由器」,路由器提供的是目標鏈的原生資產,不是衍生資產。此外,通過鎖定和爭議解決機制,路由器無法將用戶資金取走。

像現在很多新推出的跨鏈橋項目,都是採用這種模式,比如:Hop、Connext、Celer、Liquality以及一些簡單的原子交換系統等。可以看出,這種點對點的模式在安全性上表現不錯。同時,其費用、速度和多鏈的連接擴展也還可以。不過,其主要缺點在於傳遞信息方面有局限,無法做到通用化。

舉個簡單的例子,通過流動性網路把多條鏈連接起來,可實現該架構中任意兩條鏈之間的跨鏈,比如跨鏈協議接入了以太坊和BSC,這時候如果它接入Polygon,就可以提供Polygon 與以太坊、Polygon 與BSC 間的跨鏈,無需再一一建橋(如下圖1-7所示)。這種流動性網路的跨鏈橋形式,可能會催生出一個或多個跨鏈底層協議:對於想要提供跨鏈功能的協議或Dapp,只需接入這些跨鏈協議即可支持跨鏈。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1-7 跨鏈池簡單演示

如若按照上述思路區分市面上的跨鏈橋的話,可以得到以下表格中的結果:

表1-2 跨鏈橋項目分類

上表數據截止2021年9月8日,來源:https://medium.com/1kxnetwork/blockchain-bridges-5db6afac44f8

需注意的是,任何特定網橋都是雙向通信通道,每個通道中可能有單獨的模型,且上述分類不能準確地表示出混合模型,如 Gravity、Interlay 和 tBTC,因為它們都在一個方向有輕客戶端,在另一個方向有驗證器。

不同跨鏈橋的權衡

根據上面的描述,總結來說,除去CEX之外,另外三種模式的跨鏈橋各有優缺點,存在不同的權衡。

按照上述:安全性、速度、可擴展性、資本效率、狀態性的維度進行評估,可以得到下圖: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1-8 跨鏈橋不同解決方案優缺對比

上圖1-8,由Dmitriy Berenzon整理的數據,能夠較為清晰的反映出不同跨鏈橋解決方案的優缺。具體展開來看:

1)外部驗證,好處是速度較快、費用較便宜、可以傳遞通用數據、並允許在任意數量的目標鏈上與該數據進行交互,可以更容易連接到更多鏈。不過不足之處在於這種方式是以安全性為代價,需要用戶/LP完全信任外部驗證器的資金/數據,依賴於橋的安全性,而不是源鏈或目標鏈。

在某些情況下外部驗證為了保證外部驗證器不會作惡,往往都會採用額外的質押(staking)或 bonding 機制,來嘗試為用戶增加安全性。而這需要驗證者超額抵押,以保證抵押資產>驗證金額,並且隨著吞吐量增加的同時,也會成比例的擴大抵押品的需求,因此在經濟上資本效率低下。

2)原生驗證,對於鏈之間傳遞的數據,完全由底層鏈自己的驗證者驗證,由底層驗證者直接負責橋的安全,是目前無需信任程度最高的跨鏈橋形式。如果有安全問題,也是鏈本身的問題。同時,也無須質押資產(資本效率較高)。

不過這些優勢是以可擴展性為代價的,對於所連接的每條鏈,開發者必須在源鏈和目標鏈上部署一個新的輕客戶端智能合約。此外,原生驗證還存在速度較慢和費用較高的短板。例如,遇到類似於依賴於欺詐證明的Optimistic模型(如Optimism),交易延時可能會達到4小時以上。

3)本地驗證,是流動性網路的模式,它採用局部驗證,無須全局驗證,因此其速度更快,費用更低。並且也是無需信任的,他們的安全性由底層鏈提供支持,因為Rollups共享了一些合理的保證,所以也具有安全性的優勢。同時,點對點的流動性網路的吞吐量也較大。而不足之處在於,它在信息傳遞方面存在局限,無法做到通用化的信息傳遞(但對於目前的DeFi已經夠用了)。

註:並非每個本地驗證的系統都是無需信任的。有些項目採取一定程度上犧牲無需信任的取捨,來改善用戶體驗或添加額外的功能。如:Hop通過在系統中需要一個快速的 arbitrary-messaging-bridge (AMB) 來添加一些信任假設:該協議在 1 天內解鎖 Bonder 的流動性,而不是在退出 rollup 時等待整整 7 天。如果給定域不存在 AMB,該協議還需要依賴外部驗證的橋。

跨鏈橋不同模式權衡不同。不同資金規模的用戶對資金效率和安全系統的考量也不盡相同,各個橋著重的領域,都有相應的用戶需求。因此,跨鏈橋未來大概率不會一家獨大,更可能是多橋共同發展的一個局面。

賽道項目

上面我們提到了,目前市面上至少存在70+跨鏈橋項目,面對如此繁多的項目,本章節,頭等倉將盤點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些的跨鏈橋項目,展現這一賽道當前的服務能力,並輔助用戶做出投資選擇。

本章節對於跨鏈橋的分類,主要參考此前鏈聞潘致雄老師,對該賽道的劃分:

1)官方橋,包括 Solana 的 Wormhole、NEAR 的彩虹橋,這類橋的安全是最有保障的。

2)偏專業的、資產類的橋,包括 Ren Protocol、Keep Network、DeCus、pNetwork 等等,專註於把比特幣跨到其他網路,解決方案不太一樣,資金效率還有待提高,但在過去 DeFi Summer 中獲得了不錯的增長。

3)比較通用的第三方橋,比如 Poly Network、Celer、Anyswap、Hop Protocol、Synapse Protocol 等。第三方橋也是目前普遍關注度較高的一個細分領域。

4)跨鏈橋聚合器,目前還較為早期,主打的概念是通過聚合主流的跨鏈橋,並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幫用戶進行自動匹配和推薦最佳的跨鏈橋方案。

官方橋

目前發展較好的公鏈的官方橋情況,主要如下:

表2-1 官方橋簡介

註:上述TVL如未特殊引用皆來自各項目的官方網址、區塊瀏覽器或@eliasimos統計的Dashboard,數據截止日期2021年11月8日。

官方橋部分主要是向大家介紹在進行鏈上資產轉移時,相應的可選方案,此外,本小節介紹的官方橋項目皆未發幣,熟悉跨鏈交互的用戶,可直接跳到下一部分2.2章節進行閱讀。

Binance Bridge

官網:https://www.binance.org/en/bridge

Binance Bridge是幣安智能鏈BSC的官方跨鏈工具,目前支持BSC、Ethereum、Tron、Solana、Binance Chain Network網路之間的資產互通。

Binance Bridge 支持的跨鏈資產有 USDT、DAI、ETH 等80多種主流資產。Binance Bridge的運行原理是先鎖定一定數量的原生資產,再按照 1:1 的比例將原生資產封裝成跨鏈資產。以ETH資產從以太坊跨鏈至 BSC 為例,當用戶想要將跨鏈到 BSC 上的資產 (BETH,Binance-Peg Ethereum Token) 撤回以太坊時,封裝資產 (BETH) 就會根據轉出數量銷毀,按 1:1 解鎖原生資產 (ETH)。在 BSC 鏈上,從以太坊跨鏈來的資產通常是以封裝資產的形式出現在 BSC 生態中,常以 B 開頭做標記,如 BETH、BDAI 就是 1:1 映射來的封裝資產。

Avalanche Bridge

官網:https://bridge.avax.network/

Avalanche Bridge(AB橋)是雪崩協議在2021年年初推出的官方跨鏈工具,主要用來解決用戶將以太坊鏈上 ERC-20標準下的資產和Avalanche網路資產轉移的問題。

用戶通過 Avalanche Bridge,目前可以將20多種ERC-20標準的資產實現與Avalanche的C鏈互通。在 Avalanche 生態中,從 AB 橋跨鏈過來的以太坊ERC-20資產以後綴「.e」標記,如:WETH.e 就是WETH跨鏈至Avalanche網路的狀態。

需注意的是,Avalanche Bridge不支持原生ETH、BTC資產,但可以通過橋傳輸WETH、WBTC這些封裝資產。

Terra Bridge

官網:https://bridge.terra.money/

Terra Bridge是Terra(LUNA)官方提供的資產跨鏈工具,目前支持Terra原生資產在BSC、以太坊、Harmony網路中互通,主要支持Terra生態內的LUNA、ANC、穩定幣UST、合成股票資產(mAAPL、mAMC、mGOOGL 等)及合成資產(mBTC、mETH)等原生資產轉移。

需注意的是,Binance Bridge支持的最低跨鏈資產價值在50 – 130美元左右(不同資產的最低限制存在略微不同),雪崩協議的 Avalanche Bridge跨鏈的最低價值限制不低於75美元,這兩個跨鏈橋都有最小跨鏈金額限制,而Terra Bridge則沒有任何資產數量及價值限制。

Wormhole

官網:https://wormholebridge.com/#/

Wormhole是Solana與Certus.One合作開發的資產跨鏈工具,於2021年9月22日推出,主要用來實現以太坊和Solana資產跨鏈。目前伴隨著V2版本的推出,Wormhole新增支持了BSC和Terra鏈上的資產轉移功能,之後會進一步擴展NFT支持,以實現ERC-1155 資產的跨鏈轉移。

在Wormhole出現前,Solana上的用戶想要與其它區塊鏈網路資產互換時,通常的操作是先把Solana鏈上的SPL資產提到中心化交易所FTX賣出,然後再買入其它鏈上資產;進入Solana生態時,用戶也需要先通過FTX買入SPL資產,然後再充值到Solana鏈上。

這種複雜的操作限制了用戶在Solana鏈上的體驗,直到Wormhole的出現,它可以讓用戶直接將以太坊ERC-20資產轉換成Solana的SPL標準下的資產。當用戶從Solana鏈上把SPL資產撤回到以太坊時,可以直接轉換為ERC-20標準的資產,無需再經過中心化交易所的充提步驟,簡化了用戶的操作流程。

目前除了Wormhole,也有越來越多專註於Solana這種非EVM公鏈的跨鏈橋逐漸出現,如:Allbridge等。

Rainbow Bridge

官網:https://ethereum.bridgetonear.org/

Rainbow Bridge是Near官方推出的跨鏈橋,主要用以連接以太坊鏈上資產,目前僅支持以太坊ERC-20資產的轉換。

Rainbow Bridge在賬戶系統上做了優化。通常情況下,用戶的資產跨鏈時需要先將錢包切換至目標網路,一般只支持連接到同一錢包地址。但在Rainbow Bridge,用戶只需用Near賬號登陸,就可以可填寫想要轉入或轉出的鏈上錢包地址和金額,Rainbow Bridge會自動執行這個操作。

Multichain

官網:https://multichain.xyz/

multichain.xyz主要針對支持以太坊虛擬機(EVM)的平台間的跨鏈,是Anyswap團隊和yearn.finance(YFI)創始人Andre Cronje共同開發的跨多鏈平台。目前已支持Fantom、以太坊、BSC、Polygon、Avalanche、Moonriver、Harmony、Arbitrum等在內的總計10條區塊鏈上的900多種代幣資產轉移。

與其它平台相比,Multichain.xyz最大的優勢在於支持開發者自行部署自己的跨鏈代幣,具有廣泛的兼容性,這也是目前Multichain.xyz能夠支持如此多的公鏈以及跨鏈資產的主要原因。開發者在其中有充分的自主權,任何人都可以自行定義自己的跨鏈代幣。但Multichain.xyz的跨鏈通常無法獨立形成目標鏈上的通用資產。

Polygon Bridge

官網:https://wallet.polygon.technology/

bridgePolygon Bridge是Polygon推出的官方橋,主要用以連接以太坊鏈上的ERC-20資產。

目前Polygon Bridge同時支持 PoS Bridge 和 Plasma Bridge 兩種橋機制。PoS Bridge 是官方推薦使用的橋,它具有更快的提款時間(約30分鐘),支持更多的以太坊資產標準,而 Plasma Bridge 提款時需要等待 7 天的挑戰期,但是它在安全級別上會更高。

Arbitrum Bridge

官網:https://bridge.arbitrum.io/

Arbitrum Bridge是以太坊Layer2層擴容協議Arbitrum官方推出的跨鏈橋,主要用來解決以太坊Layer和Arbitrum之間資產的轉移。

目前,Arbitrum Bridge支持ETH和ERC-20資產在Layer1和Layer2之間的轉移,手續費以ETH結算。需注意的是,通過Arbitrum Bridges從Arbitrum網路將存入資產取回Layer1時,取款申請後至少有7天的提款期。也就是說,用戶需要至少等待7天直到Layer1層主網收到取款後,才能證明你提款成功。

Optimism Gateway

官網:https://gateway.optimism.io/

Optimism Gateway是以太坊Layer2層擴容Optimism官方推出的跨鏈橋,主要是用來解決以太坊和Optimism之間的資產互通需求。該跨鏈橋目前支持ETH和以太坊生態內的主流ERC-20資產轉移。同樣需注意的是,從Optimism提取存入資產也有 7 天提款期。

資產類橋

偏專業的、資產類的橋,在早期乃至目前,絕大部分都是專註於將比特幣跨到其他網路。

一方面,由於應用端(DeFi)的爆發,資產跨鏈提前出道,甚至沒有藉助主要的跨鏈平台 Polkadot、Cosmos,而是先行以封裝代幣(Wrapped Token)的模式,通過智能合約的模式運轉起來。

另一方面,目前有價值21億美金的比特幣鎖定在 DeFi 應用中,但對比 BTC 的市值,佔比0.16%,規模差距巨大[20]。如果能在 BTC、ETH或者其他公鏈的獨立網路之間實現跨鏈資產轉移,讓用戶利用其持有的 BTC 在 DeFi 中獲得收益。藉助於 BTC 本身的用戶規模、持有量和交易量,以及網路效應等特點,勢必能讓 DeFi 生態實現進一步的快速增長。

在如此規模的市場面前,已經有不少項目致力於將比特幣跨到其他網路,並且在過去 DeFi Summer 中獲得了不錯的增長,各自的解決方案都不太一樣,但由於普遍採用的封裝代幣(Wrapped Token)的模式,也使得資金效率相對較低。

WBTC

官網:https://wbtc.network/wBTC 的比特幣資金存放,是在託管機構 BitGo 的冷錢包裡面。BitGo 成立於 2013 年,專門向機構客戶提供數字資產的託管服務。像 BitGo 這類型的機構本身是受當地法律管轄的註冊公司,並且大部分都有一定的保險方案。所以,法律和保險是中心化託管服務的兩層保障。

對於 wBTC 來說,這個組織包括了眾多的 DeFi、錢包的著名項目。作為商人角色,它們手中也會持有大量的 wBTC。所謂「大而不倒」,一旦出現資金安全問題,那麼所有組織成員都會遭受損失。所以作為普通的用戶,與其說是對於託管機構 BitGo 的信任,不如說是對整個項目組織的信任,相信各個組織成員在系統性風險面前,會相互監管。

另外,wBTC 也有通過 Chainlink 的儲蓄證明機制來彌補中心化的問題。具體的流程就是以太坊上 DApp 可連接到儲蓄證明合約中,該合約由 Chainlink 支持的預言機網路每 10 分鐘檢查 BitGo 的 wBTC 託管錢包的餘額,當發現偏差超過定義的閾值時,Chainlink 就將使用新的餘額,並進行鏈上數據推送。此做法讓所有用戶都可以實時查看在 wBTC 上的質押情況,進一步保障了資產安全。

頭等倉觀點:雖然 wBTC 是中心化的,但目前的安全性是得到市場認可的,WBTC目前也是錨定BTC市場佔比最高的,達到75.98%。不過WBTC在用戶體驗方式不是很友好,具有一定的操作門檻。整體上,WBTC已經建立了相對於其他競品的巨大優勢,並已成為以太坊上默認的BTC錨定幣。

Keep Network

官網:https://keep.network/

Keep Network主要重心在 BTC 資產跨鏈。tBTC 是去中心化中繼方案的跨鏈項目。在安全性上tBTC有三重保障:

1)用門限 ECDSA 簽名加密;

2)隨機信標;

3)簽名者需要超額抵押 ETH,增加作惡的經濟成本。

其安全技術在目前整個 BTC 資產跨鏈中屬於行業前列,但相應的需要450%的超額抵押,在資本效率方面表現較差。不過團隊在後續的tBTC v2版本中有將此納入了改進點。

Keep Network近階段的工作主要圍繞與NuCypher的合併展開,屆時兩個項目的協議功能和社區將合併到Threshold Network中,並非公司的合併,並發行新的代幣「T」Token。據團隊披露,該合併已處於最後階段,很快將正式上線。在不久的將來,Threshold Network 將增加 tBTC 的採用率,並可能引入其他跨鏈資產。

頭等倉觀點:目前 Keep Network 團隊和社區正在開發 tBTC v2,團隊於10月9日披露了,tBTC v2 Bridge 預計將在今年年底上線。屆時也將開展相應的流動性挖礦計劃,以激勵用戶將資產遷移到 TBTC v2。

目前tBTC僅佔BTC錨定幣市場份額的0.26%(總計793枚tBTC),TVL有2.85億美元。如果v2版本能夠吸引足夠的LP,並且加上目前跨鏈橋板塊的火熱,後續可能存在一定的機會。

Ren Protocol

官網:https://renproject.io/

Ren 是採用去中心化見證人方案的跨鏈項目,主要產品為 RenVM,目前RenVM的跨鏈已支持ETH、BSC、Solana、Avalanche、Fantom、Polygon和Arbitrum,此外後續也將新增對於Terra的支持,其中 renBTC 在整個 BTC 錨定幣市場中佔據第3的位置,市場佔比5.38%。

RenVM 是用來加密鎖倉的資產,它使用 Hyperdrive 共識演算法來運行區塊,並用 SSS 來加密私鑰,使得 1/3 以下節點作惡情況下的網路安全性。它用分片的方式將所有的暗節點隨機打亂,以減少共謀的可能性。最後它採用抵押 REN 的方案,增加作惡的經濟成本。

頭等倉觀點:目前Ren團隊積極地與DeFi項目合作、增加跨鏈支持,以不斷拓展生態用例。近期,Fantom、Polygon、Solana、Avalanche等公鏈上的挖礦收益的激增,TVL增速明顯,此前RenVM新增的跨鏈支持,目前已為生態取得不錯的成效,從9月底至今(年11月2日)TVL已上升了2倍左右,較8月底增長3倍左右,目前RenVM的TVL已達到17.5億美元的規模。業務情況持續在增長,值得關注。

pNetwork

官網:https://p.network/

pNetwork 是利用 TEE 與 MPC 支持跨鏈功能的資產發行平台,允許使用受信任的執行環境(TEEs)和 MPC 支持的網路來發行具有跨鏈可組合性或 pToken 資產,以保護基礎資產。

其中pBTC 是由 pTokens 發行的BTC錨定代幣,它是以各種去中心化的見證人跨鏈方案。pBTC 使用可信計算來保證安全,BTC 地址由一組運行可信執行環境(TEE,一種硬體)的驗證人管理,並且同樣採用門限簽名方案進行協調。目前支持在以太坊、BSC、Polygon、xDAI、Arbitrum、Telos、EOS鏈上使用,當前的TVL有2.27億美元

此外,據pNetwork團隊披露,pNetwork 將發布 v2 版本,pNetwork v2 是一個跨鏈路由協議,它使任何區塊鏈平台上的用戶和智能合約能夠跨鏈發送和接收資產和數據信息,改善和擴大了前一個版本的適用性。pNetwork v2 將引入用於跨鏈傳輸數據的通用消息傳遞系統 Postman,pTokens 橋也將得到升級,支持從一個區塊鏈到另一個區塊鏈的直接轉移(例如以太坊上的 pBTC 可以直接轉移到 Arbitrum 或 Polygon 而不需要再回到比特幣網路)。

頭等倉觀點:目前pBTC的市場佔比較低,對於pNetwork來說,目前首要任務除了增加更多鏈的資產轉移,也要考慮到pToken在DeFi世界的用途,對於項目而言還應該給與更多的項目集成,擴展更多的用例。

小結:本小節我們介紹了4種具有代表性的BTC錨定資產,像WBTC這種信任式的錨定資產具有經濟效率的優勢(無需超額錨定資產),同時也是目前發展最好的模式。而無需信任的錨定資產更符合區塊鏈精神,但目前還處於探索中,tBTC做出了最早的嘗試;隨後RenBTC通過採用私鑰分片機制解決了見證人的退出機制問題,並採用抵押REN的方案,增加作惡的經濟成本;而tBTC v2版本在抵押不可避免的情況,通過改變分組方式,降低安全抵押率。

當然還有很多其他的方案,無需信任的BTC錨定資產也還有很大的創新空間,目前來看中心化的方式發展最佳,但未來隨著行業的不斷完善,也可能逐漸向去中心化的方式演變。對於最佳的實踐方式,還有待進一步的探索。

第三方橋

目前跨鏈橋的項目很多,但整體上真正好用的橋並不多。目前用戶在進行資產跨鏈的時候,肯定還是首選安全性較高的官方橋,但另一方面,較高的安全性可能在資金效率、成本、去中心化等方面表現不佳(比如:Arbitrum Bridge、Optimism Gateway都需要7天的提款期;Binance Bridge、Polygon Bridge等官方橋都需要用戶的信任)。

跨鏈橋最終不會變成一家獨大的局面,因為各個橋的安全性、效率、成本都不太一樣,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想要的效率、想要的成本來自行選擇,不同資金規模的用戶對資金效率和安全係數的考慮是不同的。

AnySwap

官網:https://anyswap.exchange/

簡介:AnySwap是一個基於Fusion公鏈的去中心化跨鏈交易所,交易所部分採用和Uniswap一樣的技術,具有自動定價功能和流動性系統。不同的是Uniswap提供的交換對只限於以太坊和ERC20代幣,AnySwap則通過Fusion的DCRM技術實現了跨鏈代幣交換。

以充值 BTC 完成資產映射的過程為例。用戶向 Anyswap 託管賬戶充入資產,Anyswap 通過跨鏈橋構建的智能合約依據託管賬戶的狀態變更,實現鏈上映射資產生成,並發放到用戶在鏈上的賬戶,從而完成對資產的跨鏈映射。

需注意的是,Anyswap此前多鏈路由v3版遭黑客攻擊,跨鏈資金池損失約 800 萬美元,主要原因是黑客發現了 Anyswap 的代碼漏洞,從而拿到了公私鑰對,盜走了資產。

用戶體驗:AnySwap正常的跨鏈時間在10-30分鐘,不過其採用的跨鏈聚合應用Swap的方式受限於資金池的規模(比如:A通過AnySwap將ETH跨到BSC上獲得anyETH,但如果BSC上的流動性不足,A將承受很大的損失,具體情況如下圖2-1所示),有最大跨鏈金額限制(同時也有最小跨鏈金額限制,約20 USDT),百萬美金以上的大額跨鏈到賬時間需要等待12小時。此外跨鏈的成本為:網路本身的交易費用(在 L1 上的交易費用)+協議交易費(0.3%)。

優點是退出期不需要7天,對於普通用戶來說正常都是夠用的,但是對於大戶來說不太友好。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2-1 Swap方式受限於資金池規模示例(數據截止2021年11月12日)

規模:截止2021年11月10日,AnySwap目前支持以太坊、Fusion、BSC、Fantom、Polygon、Arbitrum等23條鏈在內的901種代幣交換,節點數有35個,跨鏈鎖定資產達到49.6億美元,是目前跨鏈橋賽道TVL最高的項目。

經濟模型:Anyswap的代幣為ANY代幣,總量1億枚,目前流通17.25%。代幣的作用有治理和獎勵平台上的活躍用戶。同時通過 Anyswap 協議,用戶可以用 ETH、BNB、USDT等資產兌換 ANY,也可以用 ANY 跨鏈兌換其他資產。

頭等倉觀點:目前Anyswap已經在多鏈的完成了集成,並且擁有不錯的業務數據表現,後續會進一步與其他鏈進行跨鏈集成,基於底層搭建生態,可以關注。

cBridge

官網:https://cbridge.celer.network/#/transfer

簡介:cBridge是由Celer團隊開發的跨鏈橋工具,基於原子交換技術實現。Celer Network當前的重點是cBridge(跨鏈資產轉移),2021年7月底上線了1.0版本,10月上線2.0測試網。

cBridge 1.0的主要問題包括:1)中心化,用戶請求和分配都通過網關中心化調配;2)服務節點可能在完成服務之前下線,導致用戶資金被卡。除此之外,1.0 版本中只有節點能夠提供流動性,因此會出現流動性不足、無法提供大額資金跨鏈服務。

為了解決以上問題,cBridge 將升級至 2.0,主要是引入 SGN 網路(原設計用於監控用戶狀態,解決用戶離線問題),並且將分為 2 個階段逐步實現。第一階段測試網於10月推出,SGN 將作為共享流動性池管理器,第二階段推出 SGN 作為 cBridge 節點網關和服務水平協議仲裁者。並且計劃將於11月推出主網。

cBridge 2.0是一個全新的資產和信息跨鏈解決方案(短期內的開發重心還是在資產跨鏈上),基於DPoS。此外,2.0 設計了一整套激勵機制讓用戶和 LP 去平衡流動性,類似於 Curve 的 AMM 機制,促使不同鏈流動性的平衡。

用戶體驗:cBridge目前支持轉移的代幣種類比較少,但使用感不錯。跨鏈費用分為兩個部分:網路本身的交易費用+支付給中繼節點的運營費用(由節點自己定價),目前在不同鏈之間轉移只需要0.5刀左右交易費,而涉及以太坊主網的資產轉移交易費用仍然比較貴,相較於通過原生跨鏈橋轉移,交易費降低,此外,退出期不需要 7 天。而不足之處在於,協議中資產的流動性會限制跨鏈的資產規模。

規模:目前cBridge鏈接了Ethereum、Polygon network、xDai chain、Binance Smart Chain、Okex Chain、Arbitrum、Avalanche、Fantom、Heco,總計9條鏈。

此外,據Celer區塊瀏覽器顯示[28],截止2021年11月10日,與cBridge跨鏈橋交互過的唯一地址總數達到34,091個,歷史跨鏈交易總額達8.79億美元。

經濟模型:Celer Network代幣符號:CELR,代幣總量100億枚,目前流通56.45%。cBridge 1.0版本中的經濟模型可以說表現不佳,主要原因是由於在原先的版本用戶如果想做LP,必須單獨運行、維護一個節點,門檻相對較高。

在原子交換的模式下,流動性可能不會那麼高,因為它是割裂流動性的一種方式,但在安全性上表現會更好。不過,團隊在2.0的版本中也相應的進行了一些取捨,並推出DPoS的模式,用戶可以直接選擇去相信鏈上的中繼節點,而不用再單獨運行一個節點。

頭等倉觀點:cBridge 2.0的SGN作為公共流動性池後,不想運營節點的用戶也可以為 cBridge 提供流動性,可以更方便 Layer2 或者其他 Layer1 的項目方在 celer 上提供流動性,這有利於加大 cBridge 的流動性深度。SGN 作為節點網關和仲裁者也有利於 Bridge 更好提供服務。

另一方面,儘管 cBridge 採用了類似 Curve 的聯合曲線演算法,但是當大額資金進出時,仍有可能產生比較大的滑點,因此對大額資金跨鏈適用性仍需觀察。除此之外,當出現像 Arbitrum 流動性外溢事件時,節點可以通過拒絕服務確保流動性平衡,而 SGN 作為公共池在此類事件中能夠保持多鏈間的流動性平衡仍具有疑問。

目前cBridge 2.0主網已正式啟動,相應改進的功能會分多個階段推出,而對於投資者可能比較關注的流動性激勵計劃,團隊預計在1.5個月左右推出(也就是2021年底到2022年初左右的時間),整體上對於2.0後續相應功能的實際交付情況值得期待。

NXTP(Connext)

官方:https://connext.network/

簡介:NXTP全稱:非託管跨鏈傳輸協議(Noncustodial Xchain Transfer Protocol),由Connext團隊發布,該協議使用類似於哈希時間鎖的原子交易機制,但沒有依賴哈希原象,而是基於智能合約,將一筆交易的觸發條件直接設定為提供另一筆交易的簽名。

NXTP的跨鏈交易主要通過3個步驟完成:

1)交易路由的選擇和拍賣(Route selection),用戶選擇具體的鏈和資產,然後提交轉賬信息開啟拍賣(Router)。路由節點在獲得這些信息後,需要提交私密的出價信息,其中要包含完成轉賬的時間和價格範圍。

從這點來看,NXTP 中的 Router 與 cBridge 中的中繼節點承擔了相同的作用,不同之處在於,前者是自定義其服務價格並向用戶競標,而後者的服務價格則由協議統一規定並通過治理調整。

2)準備交易(Prepare),用戶提交一個包含路由節點簽名的出價信息給Nxtp的合約後,這個交易會鎖定用戶在該鏈的資產。當路由節點檢測到了一個在合約中的交易事件後,就可以在目標鏈上鎖定這條鏈的資產流動性。路由節點鎖定的資金量=發送金額 – 拍賣費,所以路由節點能從這筆交易中賺得部分收益。

3)執行交易(Fulfill),用戶提供交易簽名以解鎖目標鏈上的資產,而路由節點可以使用該用戶公開的簽名信息從原鏈中獲取資產。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2-2 NXTP跨鏈交易流程

團隊表示,在這個流程中的任何時候,該交易都可以被取消。一旦該交易超時,則交易可以被任何一方取消。

此外,NXTP的流動性提供存在虛擬AMM(Virtual AMM)機制,這意味著用戶在源賬本上付出 1 個 USDC,在目標賬本上獲得的,可能不是(1 – r)個 USDC ( 設手續費為 r ) ,而可能是(0.99-r)或是(1.02-r),具體的數值取決於源賬本與目標賬本上的總流動性比值(池子的比例越不平衡,價差就會越大,但相反的也創造了更多套利機會)。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增加一個負反饋機制,促進 Router 根據需求平衡不同賬本上的流動性。

目前Connext 通用跨鏈交易協議 NXTP 主網已上線,並支持 Arbitrum、Polygon、xDai、Fantom、BSC 網路。

頭等倉觀點:NXTP的產品還未上線,所以未能對其產品進行評估,從公布的機制來看,具備可行性。未來Connext能接入目前最重要的幾條 Layer 2 網路,是項目發展的關鍵點。

Hop Protocol

官網:https://hop.exchange/

簡介:Hop Protocol是由此前智能合約錢包開發團隊Authereum開發的跨鏈橋,他們方案中設計了Rollup-to-Rollup的通用資產橋,以實現Layer 2網路之間和以太坊主網之間的資產轉移。

Hop Protocol有兩個核心組成部分:自動做市商(AMM)組件和連接器(Bonder)。

使用Hop時,資產需要通過Hop流轉到Layer 2網路中,比如通過Hop的資產橋進入二層的ETH被稱為Hop ETH(或hETH)。hETH和ETH理論上是完全等價的,但是由於流動性的原因,可能會存在一些價差。

所以Hop Protocol引入了AMM的組件以及連接器,AMM是為了解決ETH和hETH之間的短時間波動的價差而設計的,而連接器(Bonder)的角色則是可以為需要提前釋放流動性的用戶提供流動性,以便幫助用戶將hETH轉化為ETH,同時也可以獲得部分的收益(因為他為用戶節省了7天的提款周期)。

Bonder可以通過觀察不同Layer 2之間的交易數據,為網路提前墊付ETH,而不同Layer 2網路之間的套利者也會不斷再平衡 (以獲得收益) ,將AMM的價格維持在一個比較合理的範圍內。具體實現流程可以參照下圖2-3。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2-3 Hop Protocol跨鏈流程

簡單的理解就是,用戶將Token在Hop Protocol轉化為hToken,然後使用Hop Bridge將hToken從Rollup 1發送到Rollup 2,這時候由於連接器(Bonder)已經在Rollup 2為hToken提供了前期的流動性,所以Hop的AMM能夠自動幫助用戶將hToken轉換為原有的Token,從而免去了在Rollup需要等待7天的提款周期。

用戶體驗:在Hop上退出期不需要 7 天,交易的費用可能比起其他網路會較高,因為跨鏈的成本包含了:網路本身的交易費用+協議交易費(0.04%),另外還存在交易滑點。除此之外,在用戶體驗方面整體還是比較絲滑的。

頭等倉觀點:從上述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Hop協議中資產的流動性會限制跨鏈的資產規模。此前6月份,Hop集成Polygon網路的時候,開啟價值20萬美元的MATIC流動性挖礦獎勵,但隨著流動性挖礦獎勵的結束,這些礦池中的流動性也如預期般急劇下降。目前Hop的TVL為9,992萬美金,在同類產品中屬於中下水平。

流動性困境不僅僅是Hop面臨的問題也是目前絕大多數互操作性協議、擴容解決方案、DeFi 協議都繞不過去的問題。目前能想到的方案有兩種:1)Hop通過發行治理代幣,通過代幣獎勵來吸引LP進行流動性挖礦;2)通過藉助諸如Tokemak這類的流動性基礎設施層,為橋提供流動性。

O3 Swap

官網:https://o3swap.com/

簡介:O3 Swap 是 O3 Labs 團隊孵化的跨鏈聚合交易協議,目前支持與以太坊、BSC、Polygon、Arbitrum、Heco、Neo總計6條鏈實現跨鏈交互。通過在不同公鏈及Layer2網路上部署「聚合器+資產跨鏈池」的模式,實現不同鏈上主流資產的自由兌換。

O3 Swap 主要功能模塊由兩部分組成:O3 Aggregator(交易聚合器)和O3 Hub(跨鏈交易池)。O3 Aggregators是部署在各個主流網路當中的聚合器,幫助用戶尋找最優質的價格和最有效的交易路徑;O3 Hub是跨鏈交易的樞紐,通過跨鏈協議Poly Network把各個公鏈和Layer 2網路上的主流資產聚合在Cross-chain Pool 裡面,打造跨鏈資產交易池,從而幫助用戶實現不同鏈上資產的跨鏈交易。此外用戶可以為 O3 Hub 添加流動性從而獲得跨鏈交易手續費獎勵 和 O3 獎勵。

規模:目前O3上的流動性規模有1.99億美元,繼此前黑客攻擊事件後,從峰值的7.83億美元已有較大程度的回落。

經濟模型:O3 Swap的代幣符號:O3,代幣總量1億枚,目前流通27.67%。O3代幣的主要用途有三個:1)參加 staking 獲得 O3swap 財庫中的收益分配;2)提供LP,用於解鎖凍結狀態的O3或者進行新的挖礦;3)參與O3 Swap的DAO組織治理。 

頭等倉觀點:伴隨著黑客攻擊的事件後,雖然最終黑客歸還了所有資產,但對於O3來說還是造成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對於跨鏈橋項目來說,安全性無疑是重中之重,一旦出現攻擊事件,其社區影響力將會急劇下降,再加上現在跨鏈橋項目眾多,用戶較此前多出了很多可選擇性。所以,短期來看後續O3難以重回之前的熱度。

不過,好的方面在於目前團隊仍有在積極的與各個公鏈以及二層集成,並上線相應的挖礦計劃,也是成功的挽留了一部分的用戶。可以保持一定程度的觀察。

StarkEx Bridge

官網:https://starkware.co/

簡介:StarkWare是一家零知識證明研發機構,也是ZK Rollup二層網路StarkNet的開發者。StarkEx則是StarkWare為StarkNet開發的擴展性工具集,其中就包括了StarkEx Bridge。

StarkEx目前服務模式是L2 as a Service,支持其他項目利用StarkNet技術,構建自己獨立的L2網路,目前StarkEx的客戶包括Immutable X、dYdX、DeversiFi、Sorare,四者都在StarkNet的支持下搭建了自己的L2網路。因此,StarkEx Bridge首先要解決的只是StarkEx生態內的L2網路的跨層交易問題,然後才會逐步擴展為適配所有L2的解決方案。

StarkEx Bridge通過類似原子交換的機制實現無信任的跨層原子交易。StarkEx Bridge上有專門的LP作為公共交易對手,提供流動性。StarkEx L2→L1用例如下:

Alice 希望將 1 ETH 從她在 L2 上的 dYdX 帳戶轉移到她的 L1 地址。

參與者:1)Alice(在 L2 上擁有 ETH 的用戶);2)LP(在 L1 上有資金的流動性提供者);3)Origin 環境中的 StarkEx Operator(在上例中為 dYdX)。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2-4 StarkEx Bridge提款流程

1)Alice向LP發起1 ETH(+ LP 的費用)的條件轉賬T(X),條件是T(Y):LP將1 ETH轉移到Alice的L1地址,在T(Y)生效前,T(X)狀態為invalid;

2)LP簽署T(Y),在L1上向Alice付款後,Alice立即可在L1使用該資金,LP拿到T(Y)的生效證明;

3)LP使用T(Y)的生效證明,更新T(X)狀態,T(X) invalid轉化為T(X) Valid;

4)LP通知L2節點打包T(X)Valid到零知識證明批次中(以包含在其證明的下一批中),當該批次(在Alice之後的區塊)抵達L1並被驗證時,LP正式拿到Alice的付款。在這個過程中,LP需要定期從L2賬戶中積累的資金中補充其不斷減少的L1賬戶中的資金。

StarkEx L2→L2的過程原理類似,整體上,StarkEx Bridge採用了一種非對稱的原子交易設計,都是由LP先墊付用戶的跨鏈資產,讓用戶可以立即拿到資產。但LP需要等待一段時間,等到LP對用戶的付款信息通過原始通道抵達,才能解鎖用戶的付款。這個等待時間團隊預計從最多的幾個小時,在隨著吞吐量(跨所有StarkEx應用程序)的增加而減少到分鐘範圍。

此外,目前StarkWare還提供了StarkNet L2與側鏈的資產轉移(目前處於測試版本,此外從事該方向的項目還較少,並且尚未有完善的解決方案),流程與上述StarkNet L2→StarkNet L1大體類似。

規模:截止2021年10月27日,StarkWare上的TVL達到10億美元,累計處理了4200萬筆交易,歷史成交金額達到1850億美元。

頭等倉觀點:StarkWare認為,ZK Rollup相比Op Rollup,有一個重要的優勢:Zk Rollup的跨層快速通道,對於LP而言,具有更優的資金效率,而Op Rollup的跨層快速通道,LP的資金佔壓達7天之久,資金效率更低,這會轉化為昂貴的流動性手續費。

StarkEx Bridge的跨鏈實現方案具有可行性,並且已經在immutable X、dYdX、DeversiFi、Sorare上得到了印證,但由於其目前SaaS的模式,普通用戶暫時無法使用,只面向機構、項目方。未來隨著StarkEx生態內L2網路的跨鏈交易問題的解決,並且逐步擴展至其他的L2解決方案。屆時大概率將在該賽道內擁有較強的競爭力。

Synapse Bridge

官網:https://synapseprotocol.com/

簡介:Synapse跨鏈分層協議,從 Nerve 升級而來,可以提高區塊鏈之間的互操作性。其由 Synapse Network 和 Synapse AMM 兩個核心部分組成。Synapse Network 是由多方計算驗證器提供支持的跨鏈基礎設施,這些驗證器對由 Synapse 網路連接的區塊鏈上的事件做出集體反應。Synapse AMM 是一個跨鏈 AMM,由一個根據資本流動對資產進行定價和再平衡的網路提供支持。

用戶體驗:Synapse Bridge協議支持Ethereum、BSC、Polygon、Fantom、Avalanche、Arbitrum六種網路上USDC、USDT、DAI、SYN、nUSD、ETH、MIM、DOG(NFT)等總計10餘種資產之間的跨鏈操作,支持的幣種較少。

規模:目前Synapse Bridge的TVL為5.61億美元,其中主要的流動性集中在Arbitrum、Avalanche上。

經濟模型:目前Synapse 協議處於Hadean Phase階段,驗證者身份是經過社區共識以及共識選擇而獲取,任何個人或者項目想成為節點可以在社區中申請。

目前原生代幣SYN只有治理功能,以及通過提供LP,進行farming。

但是當協議網路發展到下一階段——Archean and Proterozoic Phases的時候,所有的驗證者身份需要通過質押SYN才能通過。作為質押SYN的驗證者,可以獲得SYN質押收益,網路手續費SYN收益以及用於補貼以太坊網路開支的補貼,同樣以SYN形式發放。

所以,在Synapse的下一階段會賦予SYN較強的金融屬性。

頭等倉觀點:Synapse在11月6日,剛遭遇黑客攻擊,所幸的是沒有造成資金損失,但Synapse AMM 使用的 Metapools 的 Saddle 實現中確實存在一個合約錯誤。

這次能避免資金損失,簡單來看主要是得益於多點外部驗證的機制,因為黑客在攻擊成功後,試圖將資金通過橋轉移,但是網路上的驗證者一致選擇不處理該交易,因為它對 LP 和整個網路是惡意的。最終的結果是,大約 820 萬美元的 nUSD 沒有被鑄造到目標鏈上的攻擊者地址。該 nUSD 也將被退還給受影響的 Avalanche LP。

外部驗證的方式,雖然在去中心化的表現上相對較弱(上述也提到了去中心化一定程度上與安全性相掛鉤),但是在行業的早期,我們是需要構建快速的網路,還是構建絕對安全的處理環境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因為Synapse這個黑客攻擊的例子,也向我們證明了,在一些情況下,相對中心化的方式也能很好的維護網路的安全。

THORChain

官網:https://thorchain.org/

簡介:THORChain是一個去中心化跨鏈流動性協議,其通過 AMM 的模式,創建一個個不同鏈上的資金池,實現無對手盤的兌換。

目前THORChain在進展上面整體比較緩慢,不過好在團隊在各方面的披露都算比較公開透明,會定期披露項目進展和財務報告。據團隊最新的消息顯示,其主網將在今年的聖誕節上線。如果THORChain主網能夠成功發布,那麼對團隊來說無疑是一大利好,可以加速其跨鏈的進程,並且按照其路線圖逐步轉變為去中心化的治理方式。

不過需注意的是,THORChain此前在短短一個月內遭受了三次攻擊:在 6 月 29 日遭受惡意攻擊,損失 14 萬美元;7 月 16 日遭受攻擊,損失約 4000 ETH;7月23日,再次被攻擊,涉及損失約800萬美元。系統安全性堪憂。

好在團隊的財政庫充足,並且也明確表示,近期幾起嚴重攻擊事件的損失資金,將全部由財政支出,保障用戶不會遭受損失。據團隊2021年11月8日,最新披露的財政信息顯示,目前THORChain的財政庫有2.73億美元,其中包括2000萬美元的非RUNE資產、1.95億美元的RUNE和5700萬美元的流動資金。繼

連續的黑客攻擊之後,THORChain發布了網路重啟計劃,於8月初開始逐步恢復網路功能,並且計劃通過延遲大額資金出站等手段強化協議以減輕網路不確定性。原計劃8月份推出的主網,目前已經推遲。從樂觀的角度來看,對於團隊來說,好在是主網上線之前就暴露了問題,損失都還在可控的範圍內,並且也為團隊敲響警鐘,為接下去的主網上線做足充分準備。

近期注意的事項還有,THORChain 生態交易協議 THORSwap 宣佈於11月3日推出 ERC-20 版原生代幣 THOR(但在THORSwap上手續費消耗的仍是RUNE代幣),並於11月4日上線SushiSwap。該項目在10月份完成375 萬美元融資,同期也恢復了比特幣、萊特幣、BSC 和 BCH 網路的跨鏈交易功能,目前正在最後恢復以太坊網路。

用戶體驗:目前THORSwap僅支持BTC、ETH、BSC之間的跨鏈,且支持的幣種較少,體驗感較為一般。

規模:目前THORSwap的TVL達到7.68億美元,經濟模型:RUNE 對於 Thorchain 生態系統至關重要。從獎勵 LPs 到提供資產質押保護網路安全,以及代幣之間的兌換都深度捆綁。

頭等倉觀點:RUNE可以說是目前所有跨鏈項目AMM模式中與代幣結合度最高的項目之一,原生代幣在整個生態中充當著不可或缺的角色。雖然之前主網跳票了大半年,但是經過這麼長的時間,再加上此前團隊不斷地鋪墊,並且最終明確主網將於今年聖誕節上線,所以整體上還是值得期待的。

Across

官網:https://across.to/

簡介:Across是合成資產協議UMA背後團隊推動的跨鏈協議,目前已上線以太坊主網,利用了UMA的樂觀預言機機制,優化了資產在L1與L2之間的跨鏈效率和成本。當用戶需要將資產從 L2 提現至 L1 時,通過 Across 協議提交這個需求,然後這部分資金就會從 L2 的官方橋回到 L1 (7 天時間)。同時在 L1 上存在一個承保人,他可以即時向用戶在 L1 上發放這筆資金,並收取一部分費用。在提交了這部分資金後,他可以向 Across 協議和協議內的資金池申領剛才給用戶發放的資金,這會存在一個 2 小時的挑戰窗口期,這也是 UMA 的樂觀預言機發揮作用的階段。當窗口期過了(也就是沒出現糾紛時)之後,承保人就會從 Across 收到這筆資金。後續的就是協議資金池和 L2 官方橋之間的結算業務了。

用戶體驗:目前Across的首個主網版本並未推出很多功能,僅包含了幾類資產從以太坊擴容網路Arbitrum One回到以太坊主網的這一個方向,同時用戶也只可以在以太坊 L1 上建立流動性。或許他們也只是在主網驗證產品可行性,所以並未支持更多網路和資產。資產從 L2 退回到 L1,Across 協議預估的跨鏈時間是 1 至 3 分鐘,和其他第三方跨鏈橋類似。

經濟模型:Across 並未包含任何代幣,雖然底層使用的 UMA 是存在原生代幣的。UMA 在為 Across 招募團隊甚至是聯合創始人,而團隊的職責之一就包括了潛在的代幣設計、分配比例和分發方式。所以後續有概率發行原生代幣。

頭等倉觀點:Across雖然起步較晚,目前支持的功能較少,更像是一款實驗性產品,但從基本面來看,產品具有可行性,且背靠UMA,可以給予一定程度的關注。

Optimism DAI Bridge

簡介:為了擴大DAI的採用,MakerDAO正在逐步推動在L2部署DAI的合約,目前已經在Optimism上部署,與此同步推出的是名為Optimism DAI Bridge的橋接器,該橋接器將支持Optimism上的DAI(稱為 oDAI)到Ethereum DAI的快速提款。Optimism DAI Bridge本質上是依賴於一個中心化的預言機(Oracle)在L1和L2之間傳遞消息,來實現快速提款的。當用戶需要把oDAI,提現為L1上的DAI的時候,流程如下:

1)用戶在 L2 上通過 DAI Bridge 合約,銷毀 oDAI;

2)Maker Oracle 將銷毀信息從 L2 傳遞給 L1 的 DAI Bridge 合約,L1 的 DAI Bridge 合約為用戶鑄造 fDAI;

3)用戶拿到 fDAI 之後,可以選擇在 7 天(挑戰期)後到 MakerDAO 的財政庫中兌換 DAI,也可以選擇拿 fDAI 作抵押,從 Maker 財政庫借出 DAI (借出數量<抵押數量),當抵押的 fDAI 過了挑戰期,債務將被自動結算。

注意:沒有 fDAI:DAI 的 AMM 兌換池,因為考慮到在不同時間的操作中獲得的 fDAI 挑戰期到期時間不同,fDAI 被設計為NFT。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2-5 Optimism DAI Bridge跨鏈流程

頭等倉觀點:Optimism DAI Bridge可信第三方是Maker DAO本身,用戶要求DAO提供DAI流動性,從而為提議的fDAI資產提供完整性保障。也就是說如果Maker Oracle行為不當,承受損失的是DAI財政庫。將DAO作為可信的第三方,具有創新性。不過Optimism DAI Bridge目前只支持Optimism與以太坊的DAI資產跨鏈,應用較局限。

此外,需注意的是,Maker計劃將為美元穩定幣 DAI 推出跨鏈橋 Maker Wormhole,打通以太坊和其他二層網路,將先從 Arbitrum 和 Optimism 開始,另外還計劃在二層互聯網部署 MCD(多抵押DAI)。Maker Wormhole是此前Maker提出的「快速提現」方案的一般化版本,並且該方案是完全無需信任的。Maker預計快速提現功能會在明年第一季度上線,Wormhole計劃在明年第二季度發布,後續會考慮擴展到更多二層網路。

小結:

表2-2 第三方橋概要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

除了上述列舉的10個第三方跨鏈橋,還有更多的跨鏈橋因篇幅有限並未詳述。本文僅對目前較為常見的跨鏈橋實現方式,進行選擇性的抓取,並闡述。

目前較為常見的跨鏈橋實現方式:比如採用外部驗證的跨鏈橋項目,Hop Exchange的見證人是Bonder,THORChain的見證人是其網路上的節點,他們見證人的信譽皆來自於抵押;Synapse Bridge目前階段的見證人是執行節點,其信譽來自於鏈下商譽,包含了信任假設;Optimism DAI Bridge的見證人是Maker Oracle,可信的第三方為MakerDAO本身,相當於MKR 持有者替 Maker Oracle 作了擔保抵押。

像專註於Layer 2之間實現資產快速流動,採用狀態通道的Celer Network、Connext等,被人們基於厚望;跨鏈聚合應用Swap,如:AnySwap、O3 Swap,將不同鏈上資產的流動性聚合起來,構建跨鏈交易池。此外還有一些特殊的案例,諸如StarkEx Bridge,基於其獨立L2網路安全性的原生驗證;Layer1 跨鏈世界的獨行者ThoreChain等等,都在不同的方向進行著各自的努力。

整體上,外部驗證的跨鏈橋和原子交易類型的跨鏈橋相比,雖然做不到去信任,但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未來有可能不局限於跨層資產橋,還可以進一步支持任意狀態轉換的跨層傳遞,從而支持廣義上的跨鏈互操作。

在賽道早期,不同模式的跨鏈橋權衡不同。因此,在不同的階段,根據用戶對速度、費用、通用性、安全性等方面的需求重點不同,不同模式的跨鏈橋可能會在不同階段取得不同的成績。比如,在早期,第三方的外部驗證模式和點對點的流動性網路可能會因為在費用和速度等方面的體驗優勢,獲得更快的發展速度。而隨著人們對安全的重視,原生驗證模式在後期也可能會逐步發展起來。

跨鏈橋聚合器

前文我們介紹了多種不同類型的跨鏈橋,基於不同的需求,有多種不同的解決方案。但是從實際操作的角度出發,用戶是難以一個個去對比,從而選擇符合自己所需的跨鏈橋。這時候可能就需要一個工具,不僅能夠聚合所有或者是主流的跨鏈橋,並根據用戶的實際需求幫用戶進行自動匹配和推薦最佳的跨鏈橋方案。

需注意的是,跨鏈橋聚合器的發展目前還較為早期,需要跨鏈橋生態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才可能有較為完善的產品出現。

FundMovR

官網:https://www.movr.network/

簡介:FundMovr是MovR Network旗下的一款產品,其將各資產橋聚合起來,並為用戶推薦最優路徑。除了聚合了各個跨鏈橋,FundMovr還聚合了各賬本上的Dex ,以便用戶可以通過FundMovR直接完成不同代幣資產的兌換。

在FundMovR官方披露的操作流程如下:

假設 Alice想把Arbitrum上的DAI換成Optimism上的ETH,那麼她有多種途徑來實現:

1)通過Arbitrum上的1inch,把DAI換成ETH ,然後通過Hop Exchange把ETH從Arbitrum換到Optimism ;

2)通過Arbitrum上的Paraswap,把DAI換成 ETH ,然後通過Connext將ETH從Arbitrum換到Optimism;

3)通過cBridge,把DAI從Arbitrum換到Optimism ,然後通過Optimism上的Sushiswap,把DAI換成 ETH。

此外還有很多不同的途徑,各有優缺。

假設Alice要兌換的資金量很大,那麼AMM機制Hop可能表現較差,因為滑點會比較大,這種情況下採用cBridge可能會比較合適;假設Alice兌換資金量很小,為了節省Gas費用,Hop Exchange可能是更好的選擇;

假設通過Connext進行的資產跨鏈是最便宜的,但Arbitrum上的DAI-ETH流動性可能不足,存在較高的滑點,這時候從整體花費的跨鏈成本來看,另一條路徑可能更優。

至於代幣swap環節,是在源賬本Arbitrum上完成,還是在目標賬本Optimism完成,取決於哪邊流動性更大,滑點更低。

而據FundMovR官方描述,其系統會自動找到所有可用的路線,並分別以三條標準進行排序:1)目標鏈上的最大輸出;2)最低Gas費用;3)最短時間。

在有一定規模用戶之後,FundMovR還將推出點對點結算層,以實現更低成本的跨鏈交換。假設 Alice 想將 100 DAI 從 Optimism 轉移到 Arbitrum,而 Bob 想將 50 DAI 從 Arbitrum 轉移到 Optimism。FundMovR 將相互清算 DAI,並將剩餘的 50 個 DAI 從 Optimism 轉移到 Arbitrum。

頭等倉觀點:目前FundMovR產品還未推出,從團隊披露的信息來看,如果能夠實現,是可以大大方便用戶資產跨鏈的體驗感。但整體上,FundMovR只是一個單純的聚合器,目前也有不少項目聲稱要往此方向發展(如:Chainge、XF Finance等),究其本質,都還只是簡單的從底層去橋接各個橋,在技術實現上沒什麼難度,很容易被fork,難以形成產品自身的護城河。未來如何發展,還有待進一步觀察。

未來

隨著公鏈數量和L2數量的增多,跨鏈橋會成為一個剛需的東西。

未來的跨鏈橋發展完備的情況下,需要讓用戶可以無縫的在各個鏈上進行資產的跨鏈。那麼要完成這個無縫的過程,跨鏈橋需要具備以下幾種要素:

1)能夠同時支持EVM和非EVM兼容的公鏈;

2)解決互操作協議不可能三角(無需信任、可擴展性、信息通用性)的問題,實際上可能較難,但可以在相應的短板不斷改進;3)跨鏈橋需要足夠的安全性,最好是無需信任的。

EVM和非EVM兼容

2021年以來,我們明顯能感受到以太坊生態上現有的性能的增長無法跟上規模的擴張。業界對以太坊擴容的方向發生轉向,將原本的目光轉向了L2和EVM兼容的公鏈,相關項目噴髮式出現,但另一方面新鏈重新建立完善的生態也需要很長的時間,而跨鏈橋正好可以解決這些問題。

目前來看,像 Optimism、Arbitrum 和 zkSync 等二層網路在今年都取得了不錯的進展,主流 DeFi 項目開始陸續遷移;擁有巨大用戶體量加持的BSC被構建為以太坊的高性能側鏈;Fantom、Avalanche等在不可能三角上進行不同權衡的公鏈,也快速地加入了 EVM 版圖;Polygon從年初到現在的巨大增長。

一系列的跡象表明,一個以以太坊為核心,眾多L2、EVM兼容鏈組成的EVM多鏈網路已逐漸形成。

頭等倉:深度解析跨鏈橋賽道發展現狀及各項目潛力圖3-1 前10智能合約平台兼容EVM的平台(左)與不兼容EVM的平台(右)

上圖Messari收錄的信息也顯示了,目前TVL排名前10的智能合約平台中,有70%的平台兼容於EVM,30%不兼容。

一方面,在目前這樣一個EVM多鏈網路中,資產跨鏈橋是其重要基礎設施,也是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快速通道將承擔大多數的資產交易,原始通道只負責流動性的結算,釋放以太坊的壓力。除此之外,在未來我們也很有可能看到資產跨鏈橋演變為互操作橋,讓整個EVM生態的DeFi連為一體,產生樂高效應。

另一方面,我們也要看到EVM兼容為主的網路或許不是目前區塊鏈生態演化的最終格局。就如蘋果 vs 微軟、安卓 vs iOS、Chrome vs Firefox一樣,雖然終端用戶產品/應用的數量有很多,但技術平台傾向於處於雙頭壟斷的狀態。目前區塊鏈智能合約平台除了EVM兼容的,仍有大量潛在的解決方案,如Polkadot substrate、Solana WASM等等。

對於dApps開發者們而言,選擇兼容EVM還是不兼容EMV的虛擬機類型時,他們可能基於紅海戰略 vs 藍海戰略,即要麼選擇在競爭激烈的EVM生態系統中展開競爭,要麼選擇在一個日益增長的非EVM生態系統中進行產品克隆延伸和差異化。

目前絕大部分公鏈與以太坊是相似的,希望未來能出現一些與以太坊不太一樣的公鏈,不是在性能上的不一樣,而是在能做的事情上的不一樣。

從長遠來看,兩種策略都有可能成功,正如目前冉冉興起的Solana和Arbitrum所證明的那樣。而如果未來從目前的寡頭壟斷逐步向雙頭壟斷過渡,那麼對於現在主流的基於EVM兼容的跨鏈橋來說,是否能夠進一步發展,像Wormhole一樣,構建一個雙向的、去中心化的ERC-20到SPL代幣(或者是其他非EVM兼容公鏈的Token)橋樑。從而為目前需要從零開始增長用戶基數的非EVM鏈帶來新的範式轉變,也為兩種不同的DeFi模式,帶來更多的可組合性。

不可能三角

此前Connext 聯合創始人,Arjun Bhuptani,在《The Interoperability Trilemma》提到過,與擴容性不可能三角類似,在以太坊生態系統中也存在一個互操作性不可能三角。互操作協議只能擁有以下三種特性中的兩種:

1)無需信任:擁有與底層域相同的安全性;

2)可擴展性:任何域都可以支持;

3)信息通用性:能夠處理任意的跨域數據。

上述我們也在1.4.2章節簡單闡述了不同跨鏈橋之間的權衡,目前我們無法找到最優解,來獲得所有三個互操作性屬性的理想結果。不過另一方面,或許我們可以採用與以太坊解決擴容性不可能三角問題相同的方法,來解決互操作性不可能三角問題。

以太坊 L1 以可擴容性為代價,優化了安全性和去中心化。這背後的基本原理是,這些屬性可能對區塊鏈的壽命和實用性最重要。而對於跨鏈橋來說,如果要達成用戶無縫、安全的資產轉移,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具體來講就是要做到:跨鏈橋的速度夠快、有足夠的流動性不會限額、支持多鏈之間資產一鍵式的互通、免去用戶需要預留每條鏈Gas Fee資產的障礙、足夠安全等等一系列體驗感上的優化。

對於目前賽道早期來說,制勝法似乎是在儘可能多的主流鏈上積累儘可能多的流動性。相比之下,橋是否具有技術上最合理的設計顯得次要,因為多數外行用戶不太關心底層架構,而只是簡單地快速、廉價地轉移他們的資產。

以用戶為導向的產品,天然具有市場競爭力,就好比外部驗證模式的跨鏈橋,雖然都需要信任,大部分也存在著有資金效率低的缺點,短期內無法解決不可能三角。但可以通過不斷地優化,儘可能降低其缺陷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比如:採用門限簽名的方式,共同管理資產來分散私鑰的風險;採用PoS的機制,利用通脹、代幣分發的機制,激勵更多的節點參與到網路中,實現去中心化/弱中心化;外部驗證模式下質押資產的利用,或者是降低超額抵押比例等等。

而對於我們目前來說,是該投注於好用但是設計上存在一定缺陷的跨鏈橋,還是在設計上儘可能的追求完美但早期易用性可能不是那麼好的跨鏈橋,是值得思考的。

安全性

雖然上述我們弱化了不可能三角之間的關係,但目前乃至未來於跨鏈橋而言,最突出的問題是安全性。

今年伴隨著跨鏈橋的快速發展,也成為了黑客重點關照的重災區,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1)隨著賽道的高速發展,其承載的資金量也在快速膨脹;

2)賽道仍處於新興階段,各項細節仍待優化;

3)跨鏈相關協議往往涉及到多條鏈和多個合約之間的交互,流程上相對複雜,風險點較多。

目前許多互操作性解決方案使用起來並不安全。很多橋被臨時拼湊起來以滿足用戶的基礎需求。但長期來看,他們終將被更好的產品取代,或演變為去中心化的解決方案或受信任的第三方。當然,理想情況下,肯定還是無需信任的跨鏈橋更好,因為其安全性直接取決於底層鏈的安全性。

對於普通用戶(主要指通過跨鏈橋賺取收益的流動性提供者)來說,在選擇不同的跨鏈橋時,肯定還是首選各個鏈上的官方橋,其次才是選擇審計狀況更為完善、業務順利運行更久的協議。不過現階段的方案,效率與安全性較難同時實現,期待未來有突破性的創新。

總結:在當下這個多鏈時代,跨鏈橋是剛需,雖然目前尚未有最優的解決方案,但也在朝著更安全、更互連、更快速、資本更高效、成本效益更高且抗審查的方向發展。身處當下的我們,了解不同互操作協議正在做出的權衡很重要。

跨鏈橋將各個鏈上的DeFi連通在一起,目前我們的思想仍然受到固有思維限制,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跨鏈橋會為整個生態帶來更多的可組合性的玩法。

投資有風險,本文只作為演示參考,不作為用戶投資決策的依據,用戶需基於自身對於項目的理解與認知進行投資決策,頭等倉以及文章作者不對用戶自身投資決策產生的盈虧負責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1/12/07/%e5%a4%b4%e7%ad%89%e4%bb%93%ef%bc%9a%e6%b7%b1%e5%ba%a6%e8%a7%a3%e6%9e%90%e8%b7%a8%e9%93%be%e6%a1%a5%e8%b5%9b%e9%81%93%e5%8f%91%e5%b1%95%e7%8e%b0%e7%8a%b6%e5%8f%8a%e5%90%84%e9%a1%b9%e7%9b%ae%e6%bd%9c/?variant=zh-tw

0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歡

文章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

後發表評論

    上一篇

    波卡生態一周觀察:5個插槽獲得者可在本月接入波卡中繼鏈;Gavin Wood再次提及對Web3的暢想

    下一篇

    五分鐘讀懂元宇宙兩大龍頭The Sandbox 和 Decentraland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