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9日凌晨的Connect大會上,Facebook創始人兼CEO扎克伯格在主題演講中宣布公司正式改名「Meta」,即元宇宙(MetaVerse)中的「元」字。改名原因很簡單:體現公司全面轉型元宇宙的戰略方向。
互聯網科技公司改名不是新鮮事,谷歌在這方面算是扎克伯格的前輩之一。2015年,谷歌宣布更名Alphabet,將搜索和Android以外的其他業務剝離出來,成為與谷歌並列的子公司。改名後,谷歌不僅精簡了業已臃腫的組織架構,旗下各條業務線的職責也得到明確。
從根本上講,小扎這邊給公司改名的操作和谷歌類似:社交媒體Facebook從此被降到了與WhatsApp、Instagram、Oculus等子公司相平的地位,母公司Meta則成為了統籌整體業務的總公司。
只不過,這次的改名來得更加徹底。宣布更名後,Facebook不僅給總部園區換上了新Logo,還把美股交易代碼從「FB」變更成了「MVRS」——既可以看成是MetaVerse的縮寫,也可以被解讀成VR將會成為公司未來業務的核心。
至少從名字上看,做元宇宙,扎克伯格是真心的。
改姓「元」,就離元宇宙近了點?
自從多人在線遊戲創建平台Roblox今年3月掛牌紐交所以來,「元宇宙」就成了今年科技行業繞不開的話題。簡單來說,這一概念比描述早年互聯網的「賽博空間」更進一層,是在抽象信息的基礎上,形成的可感知、可交互的3D互聯網虛擬環境。
如果對上面文字沒有概念的話,你可以回想一下近兩年的好萊塢電影《頭號玩家》和《失控玩家》中描述的場景。更早之前的《黑客帝國》系列,也可以看成是元宇宙的「黑化」版。
實際上,Facebook所展現出的元宇宙願景,多少也和電影相似。在主旨演講中,小扎背後的場景從日常客廳切換到了虛擬的別墅、太空艙,像與真人打交道一樣,同其他接入到「未來互聯網」用戶的虛擬形象進行交流和互動,並將虛擬世界中的一切投射到現實中來。
其中大多數場景是遊戲,只不過和傳統遊戲不同的是,玩家的體驗不再是將自身投射到固定的屏幕上,而是親身參與。此外,遠程會議、學習和健身也都因為虛擬世界的存在,抹除了地理限制。
不過,想要做到和展示中一樣的效果,離不開實時交互、高速傳輸等技術的支持,同時也需要豐富的內容生態支撐。但在眼下,實時交互和高速傳輸技術尚需要突破,生態內容也處於概念狀態。即便是Facebook此前推出的遠程會議應用Horizon Workrooms,也被小扎視作是元宇宙初期的探索性應用。
可能你也發現了,改姓「元」並不意味著元宇宙就能在短時間內成為現實。以現狀來看,元宇宙還是個遙遠的幻影。
改姓「元」,圖什麼?
雖然目標遙遠,但不意味著更名後的Facebook在「元宇宙」的大概念下無利可圖。
在今年9月份舉行的2021 DEMO CHINA創新中國峰會上,紅點創投中國基金創始人及主管合伙人袁文達認為,「元宇宙概念的興起源自於技術和需求的變化。從PC到互聯網,再到智能手機,過去20年中每一次新時代的開啟,背後都是人機交互方式的變革。」
而Facebook在元宇宙概念下如此激進的原因,也離不開一項人機交互方式的變革——VR。
自2014年,Facebook收購了Oculus VR之後,就一直將虛擬現實作為公司的重點研發方向看待。而在今年,長達7年的投入似乎真正看到了希望。
據創業邦不完全統計,2021年至今,全球AR/VR相關融資事件共58起,募資總規模達到約144億元人民幣。2020年同一時期內,相關投融資事件共有49起,但募資總規模僅有當前的三分之一,約為49億元人民幣。
新一輪投資熱的主要原因,便是Facebook去年發布的Oculus Quest 2。這款頭戴式VR一體機在解決算力、顯示效果等早年VR設備問題的同時,第一次把VR入門設備的門檻降低到了300美元(約1917元人民幣)以下。
體驗提升外加價格下降,設備銷量因此爆發。Facebook在去年第三季度中曾經披露,Oculus Quest 2的同期出貨量,達到了上一代產品的五倍。該公司也預計,新設備2021年的全球出貨量,將會超過1000萬台。而在業內人士看來,出貨量數字恐怕還會翻上一番。
Augmented World Expo亞太區執行董事胡霖日前在RTE 2021實時互聯網大會上表示,Facebook已經在VR設備方面驗證了市場的可行性,今年的出貨量很有可能突破2000萬台。
投資界的觀點類似。在至臨資本投資副總裁陳粲然看來,Oculus Quest的增長曲線和早期的iPhone有諸多相似之處,而Facebook的出貨量預期,已經超過了iPhone 3G的市場表現。他認為這款產品的形態,已經真正達到了消費級產品的爆發臨界點。
不過,交互技術變革,和設備出貨量激增,最多只能算是天時地利。「元宇宙能否真正爆發,還是要看用戶能否得到新的體驗,需求能否真正得到滿足。」袁文達認為。
對於更名後的Meta而言,從VR中獲利的臨界點還沒有到來,公司仍然需要更多投入。
早前發布第三季度財報時,扎克伯格在財報會議上透露,僅VR研發部門就有可能導致公司年運營利潤減少100億美元,而公司明年未來還會在歐洲招聘1萬名研發元宇宙的工程師。
除此之外,公司從第四季度開始也將分開披露VR/AR研發部門Facebook Reality Labs和廣告業務部門的財務數據。與谷歌當年改名類似,此舉可以讓公司放心在VR技術上繼續投入,避免影響核心業務數據。
投資VR=探索太空?
2015年至2016年,VR領域曾經經歷過一次熱潮,起點同樣來自Oculus。當時這家公司尚未被Facebook收購,推出了一款名為Rift的消費級產品,作為台式電腦的交互外設推向市場。但在當時,主流PC性能無法帶動相關設備和內容,顯示技術的不完善也使得用戶出現眩暈、疲勞等不良體驗,VR的風口期只有一年,便銷聲匿跡落入低谷。
「上一輪熱潮中,行業沒有意識到當時的技術無法滿足對VR的想像。」經緯中國投資經理於曉軼曾對創業邦表示,當時大量底層模組和消費產品廠商都出現了融資困難,打擊了投資人的預期。
不過這些問題正在逐步解決。和上次熱潮相比,3D化建模、空間感知和前沿顯示技術已經得到了極大地改善,VR設備的體驗因此才進入到可接受的範圍。
從扎克伯格在Connect大會上的展示來看,大部分應用仍是遊戲。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暴露出了VR內容生態缺乏多樣性。
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VR內容最為豐富的,是遊戲銷售平台Steam。平台上有8000款獨佔VR遊戲,支持VR的遊戲也多達25000款。而鏈接平台的VR硬體中,50%的設備是Oculus Quest——這意味著Facebook大部分的設備出貨,都給Steam平台做了嫁衣。
在遊戲場景之外,VR的應用仍然難有突破,有業內人士觀察到,Facebook在VR內容建設的投資回報率嚴重失衡:「投資了7.5億美元,但營收還不到1美元。」
但從另外一個層面看,VR技術的進步,也如同太空探索一樣,不再僅限於造福本行業。在狹義的VR行業外,技術的發展正在帶來溢出效應。
「今天很多技術是從VR技術演變出來的,比如虛擬製片、預覽、實時場景重建。」HTC Vive亞太區開發者關係總監袁東介紹,相關技術今天已經被廣泛應用在影視劇行業中。以2019年播出的科幻美劇《曼達洛人》為例,其中有50%的畫面是通過虛擬拍攝實現的。
除此之外,醫療也有可能受益於VR技術,胡霖就來自這個行業。在對遠程醫療診斷相關技術深入探索之後,他意識到VR可能是這個行業的終極形態。
新冠疫情加速了遠程醫療同VR技術的結合。例如,今年6月,美國VR/AR遠程醫療提供商XRHealth宣布獲得900萬美元融資。這家公司將VR頭顯和沉浸式技術結合,讓患者可以在家中問診,僅在去年3月便獲得了1000%的增長。美國疫情有所控制後,公司業務數據也只是略有下降。
國內的互聯網大廠也開始向VR下注,最近的案例是位元組跳動以90億元人民幣收購國內VR設備公司Pico。
「現在不只是大廠入局,整個行業也注入了新的資源,得到發展。VR技術成熟之後,可以接入很多行業,商業應用價值很高。」胡霖表示。從這個角度上看,扎克伯格在元宇宙這個方向上的野心,或許也遠不止VR本身。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1/10/31/%e8%ae%a9%e5%85%ac%e5%8f%b8%e6%94%b9%e5%a7%93%e5%85%83%e7%9a%84%e6%89%8e%e5%85%8b%e4%bc%af%e6%a0%bc%e8%83%bd%e6%88%90%e4%b8%8b%e4%b8%80%e4%b8%aa%e4%b9%94%e5%b8%83%e6%96%af%e5%90%97/?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