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 BIE別的
自從今年 2 月 NFT 破圈以來,關於它的報道數不勝數。在不少媒體筆下,NFT 是神奇的、是充滿科技光環的、是有超越性的。而在實際參與其中之後我才知道,其實它跟他媽的所有晚期資本主義下的產物都一個熊樣:它充滿騙局和黑色交易;它只管賣出不管售後;它只有今天沒有明天。
我 FOMO 了
4 個月前的一個晚上,我因 FOMO 而第一次進入了加密圈。
FOMO,是一個並非起源於加密圈但卻在圈內常用的詞。Fear Of Missing Out,意思是說「有什麼好事發生時怕自己被落下」。比如,你有一群妖嬈的朋友要去開趴兒,有意無意間沒通知你,你知道這事兒時心裡「咯噔」一下,然後第一時間開始琢磨怎麼不失體面地提醒別人忘了叫你又不顯得突兀。那種握著手機坐立不安心神不寧的時刻,就是 FOMO 心理作祟的時候。
可以說加密圈所有事物的噱頭都是因 FOMO 而起的,從古早的炒幣,到新近的 DeFi,再到半年前藝術 NFT 的崛起都是如此。也許是因為在 Tumblr 上追了多年的藝術家量產的不怎麼樣的畫以 NFT 的形式賣出了幾千萬美刀,也許是因為近兩年加密圈內的生態越來越豐富,除了炒幣還誕生了很多好玩的形式。總之我 FOMO 了,覺得不能對加密圈裡的事一點都不聞不問了。於是,我花了兩天時間,看了無數教程,終於把如何設置錢包、如何轉賬、如何買幣賣幣這些基礎操作搞明白了。
就這樣,倉促的我跳入了倉促的 NFT 空間。
歡迎來到 NFT 空間
當了這麼多年流行文化消費者,我也想當迴流行文化創造者,搞藝術 NFT 是驅使我進入加密圈的最大動機,因為我想把自己做的 GIF 破圖掛到區塊鏈上去賣。在進入加密圈前,我讀了不少報道或宣傳 NFT 的文章,可往往通讀全文後卻不知道文中提的 NFT 是使用哪個區塊鏈的。後來我才知道,報道類文章中的作者自己也不了解而且懶得查;而宣傳類文章中則是寫的人不想讓你知道。維持這種曖昧不清很關鍵,因為世上區塊鏈成百上千,死了的加密貨幣都已經有 1000 多種了,很多人搞的垃圾鏈可能活不過半年,可保不準在這六個月內它們的運作人就能通過各種手段引流造勢,然後猛宰盲目跟進的傻瓜蛋們一筆。
言歸正傳,最初我也不知道這個神乎其神的 NFT 到底在哪,誤以為 NFT 僅僅是在以太坊(Ethereum Blockchain)上才有的。於是我現學現用,設置了以太坊用的錢包,連接上了最熱門的藝術 NFT 市場:Rarible和 Foundation。Rarible 比較親民,人人都能開賣,界面酷炫時尚,街頭感十足;Foundation 則是使用邀請制加入,我這種草民根本進不去,看著它那像維納斯雕像大腿一樣潔白的極簡界面和平台上熱賣作品那超高的價簽,只能流口水。
Rarible 和 Foundation 界面對比
那咱就從親民的開始吧,我準備好了將要上鏈的作品,在 Rarible 上點了「鑄幣」。這時我才發現 NFT 不是「一本萬利」的,把作品鑄幣成 NFT 居然要花掉 50 美刀的以太幣。
太貴了,整不起
如果你是知名藝術家,這點手續費根本不算啥,因為他們的作品往往能賣出價值上千美刀的以太幣。如果不是知名藝術家,也有很多人賴著不走,因為一旦被伯樂相中,真的有可能把作品以一勞永逸的高價賣出,所以很多人寧肯一時虧錢也要堅守以太坊上的平台。
不過如果你要是無名小卒的話,心裡就得掂量著點:你掏錢把東西掛到鏈上了,真的有人買嗎?
真的有人買嗎?
於是我就這麼掂量了下,想想自己做的那點破圖的德性,可能也就賣個 10 刀撐死了,根本不夠手續費的。於是暫別以太坊,換了個 BSC 鏈上的 NFT 市場來搞,就叫它市場 B 吧。BSC 是個中心化的鏈,交易處理速度快,手續費很低。在市場 B 上鑄幣只要幾美分,相應地市場上的 NFT 平均賣價也很低,合幾美刀的作品到處都是。看著我的第一個藝術 NFT 登上市場時,一種成功的喜悅油然而生,就好像是在 1998 年第一次成功撥號上網的感覺。
在技術帶來的喜悅逐漸消退後,更實際的問題來了:怎麼能讓作品賣出去?這是個比上面那些技術難題難上好多的難題。這就像你小時候討厭考試,工作後才發現考試這種有解的、又不需要跟人打交道的事是多麼美好。相比鏈上的基本操作,如何讓自己的藝術 NFT 賣出去就屬於基本無解的問題,大多數時候只能靠等,還得去推特上一邊猛打標籤一邊叫賣——不管在哪個市場,這都是無名小卒想讓自己的東西賣出去的唯一辦法。
推特上有無數騙粉的賬號,24/7 在線說自己要花 N 多錢買 N 多 NFT,為藝術家製造虛假的希望
還有就是說自己有某名貴 NFT 市場的邀請,一推既出無數回復,不少也是騙粉的
就這樣,我一邊忐忑地等,一邊在只有十幾個粉的推特上猛力宣傳了一兩天。早上起來,我一看錢包,發現幣量上漲。去市場一看,嚯,果然賣出去了幾幅作品,滿意之餘也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還是加快步伐,放了更多作品上去。不久也都接二連三地賣出去了。大概有兩個星期時間,我每天都能賣一兩幅作品出去。算了算一個月下來如果能一直這樣,可以把當月的生活費包了。
可惜好景不長,過了兩周後,我的作品突然賣不動了,接下來的兩周一副都沒賣出去(到現在已經兩個多月了,一副都沒再賣出過)。區塊鏈上的一切交易和操作都是透明的,只要知道買家或買家的錢包地址和交易序號,人人都可以查看人人的交易。可這一查不要緊啊,我發現市場 B 上的一個買家買入了近 2000 件作品!再仔細一看,holy shit,我賣出的作品 90% 都是讓這一個人買走的。
一個人買了近兩千件作品,是藝術家的救世主還是平台的活躍度製造器?
我至今都沒弄清這位 NFT 巨鯨是狂熱的小破圖愛好者還是平台雇的托兒。
托兒與造假,NFT 巨浪過後的小型造浪機
去年末開始,NFT 交易開始破圈進入主流人群視線,緊接著各種天價 NFT 拍賣紛紛登上主流媒體的頭版。各區塊鏈上的 builder 們都不想錯過這波流量,紛紛開始對 NFT 大搞特搞了,比如我最早混跡的 BSC 鏈在不到半年時間內就誕生了不下五家公開市場平台,市場之間的競爭激烈程度不言而喻。
三月中旬開始 NFT 的搜索熱度大部分是下降趨勢
看來 B 市場給的兩周新手期在我身上已經過了,我也對 NFT 交易開始產生了一點疑慮。告別市場 B 後,我去了市場 A。這是一家三月底才剛開的市場,主打賣點就是便宜得可以忽略的鑄幣費,聲稱要成為 BSC 鏈上的 NFT一霸(結果到 6 月的時候,它的 AMA 在線諮詢會都湊不到足夠的人來參加……)。更低的鑄幣費是吸引藝術家/賣家來使用一個平台的常用手法,此外還有給用戶空投平台幣(基本上是很快就跌成屎的垃圾幣),抽獎等等利好活動。當然,除了這些明著玩的手法,暗著玩手法的自然也有的是,這個市場 A 就是各種手法都用上了。
平台造假,自買自賣製造交易額浪濤
評判一個市場類區塊鏈應用平台的優劣,主要就是看交易量和活躍的錢包數。可這兩個東西都是容易造假的指數,而且不需要高科技。比如弄一個屌圖,平台讓兩個「人」(大概是編寫的腳本)以價值 3000 美元的加密幣買來買去這種,就是憑空創造總交易額的最常用辦法。
沒騙你,兩個賬號互相買來買去的真的是張屌圖
此外就是還有造星活動,一般有公開的銷售排行的平台會這麼玩。每天你看霸榜的總是那幾個賣家,日銷售額成千上萬,但都是不可查的假人,名字和頭像高端大氣上檔次,掛著驗證小星星,一看作品不咋地,甚至有的直接就是偷別人的,直到別的用戶舉報才撤下神壇。
除了假冒賣家,還有假冒買家的。我在不止一個平台看到有人頂著藝龍·馬斯克或趙長鵬的頭像和名字的買家,日購入額超過你全部家當。然後還有人(或機器人)在推特轉發「快看呀,xxx 在這個 NFT 市場瘋狂購物」……諸如此類的平台造勢手法千千萬萬,誰信誰是傻瓜蛋。
賣家造假,賣自己的不如賣別人的
搞藝術不易,可能還折壽
在我還沒進 NFT 空間時就曾看到一些不太出名的藝術家說自己的畫被別人在鏈上鑄幣 NFT 出售了,小偷還沒少賺。這樣的事在各個 NFT 平台上都屢見不鮮。這種詐騙者叫「copyminter」,在各個開放 NFT 市場屢見不鮮,大多數時候就是假冒填寫藝術家的真實信息,然後盜賣藝術家的作品。
這種造假乍一看很難辨認,因為無論是頭像還是填寫的推特、ins 等等各種信息都是藝術家本人的,很容易就上當了。想要避免的話也很簡單,就是雙向核實,去藝術家本人的社交平台主頁看一眼有沒有貼出其所在的藝術NFT 市場頁面。有的平台也會有對賣家進行雙向身份驗證。
被盜的當然遠不止草根藝術家,德藝雙馨的、陪無數人度過孤獨夜晚的老師也難免。4 月初的時候,波多野結衣老師在推特宣布自己將要強勢登陸 NFT 空間,為了照顧中國觀眾(讀作:多割中國韭菜),還特意找了些華語冷萃 kol 助陣造勢,各種 NFT 資訊平台對此紛紛爭相報道轉載。估計當時老師的經紀人還在和多家市場談怎麼分錢呢,根本就沒宣布到底登陸哪個市場,可是在原推的評論區就有人指路了:「老師的自拍是在 O 市場賣的,快來搶啊!」
某 NFT 市場 O 上面假冒的老師頁面,交易記錄顯示還真有兩個冤大頭買了贗品
上當的人自然有,不過因為那市場沒什麼名氣,日活用戶不到一百,所以沒有對廣大群眾的感情造成更多危害。
這是後來老師的正版 NFT 盲盒中的照片,畫質其實跟盜版的差不多,都是日常步兵片
除了明星偶像的自拍,還有一些特別符合 NFT 中集卡屬性的作品也難免被盜,就比如盜版寶可夢:
市場 B 上的熱心用戶不顧吃律師函的危險,提前把寶可夢原封不動地搬進了 NFT 空間,圖像格式都沒來得及統一
各種各樣的帶有集卡屬性的收集式 NFT 就是 NFT 空間中的另一道絕景。
量產和稀有的完美矛盾體:程序化生成的收集式 NFT
在 NFT 破圈的過程中,CryptoPunks 功不可沒。這個誕生於 2017 年的生成像素頭像系列可以說是最出名的收集式 NFT 了。收集式 NFT(Collectibles NFT)大概有如下幾個特點,就是大多由集團而非個人製作,有自己獨特的交易平台;作品使用程序生成,樣式格式化,雖然個體之間各不相同但可以看出都是從一個模子里出來;每個圖像只鑄幣 1/1 份,以確保每個個件的稀有性。這樣的 NFT 只要能成功捕獲到流量,價格就會在短時間內鬨上天。它們到底值不值各自的百萬標價呢?也許不值,但搶著買的人可是擠破腦袋。
CryptoPunks:一萬個使用相同模板又各不相同的 24×24 像素頭像
製作組 Larva Labs 在 CryptoPunks 成功後又推出了 Meebits:兩萬個「獨特的」體素模型
收集式 NFT 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多得泛濫,因為這東西做起來很快。在看到商機後,追隨 CryptoPunks 腳步的收集式 NFT 來得一個比一個倉促、一個比一個不走心。大多數都是畫得不怎麼樣的像素或體素藝術,就比如這樣的:
CryptoPunks 的仿製品之一
Chrome 小恐龍也難逃盜版
由於沒有條件架設自己的平台,上面這些不太靠譜的收集式 NFT 就在各個開放 NFT 市場上遍地開花了,隔三岔五就會蹦出個大同小異的新系列,就像刪不幹凈的 spam 郵件。
撥開漫天飛舞的量產像素畫,我繼續探尋一個值得一混的 NFT 平台。
找到組織了,一個靠譜的平民 NFT 交易平台
4 月末的時候,一位藝術家朋友把 Tezos 鏈上的 NFT 平台 hicetnunc 介紹給了我。隨便看看後,我很快就發現了它的不凡氣質:相比其他市場上常見的那些 Blender、 C4D 模範作品風格的大作,這裡更多的是那些有趣的、充滿互聯網邪典氣質的小玩意。整個平台的氣質給人一種鄰家小畫家的感覺,artistic 而不 artsy……好吧,網站的名字除外:「hic et nunc」是拉丁語「此時此地」的意思,別讀了,賊拗口,不如就簡稱 HEN 好了。
HEN 的界面
HEN 上常見的風格(作者: ↖hiteko,↗computereveryday,↙MaxVorax,↘Erphan Malek)
高度概括來講,HEN 就像一個帶「收集」鍵的 Tumblr。
HEN 的鑄幣費和很低,幾美分那種,平台服務費只有 2.5%(金貴的 Foundation 市場服務費要 15%),作品二次出售時原作者分成最高可以設為 25%,可以說非常良心了。HEN 上用戶之間經常互相買賣,是個藝術家主宰而不是收藏家主宰的平台。這與很多 NFT 市場上那種藝術家之間爭寵鬥豔 、一天得發 180 條推文對收藏家大舔特舔的氣質截然相反。
HEN 上經常有各種社區活動,比如所有人出一件 100/100 作品、定價 0.01 tez 幣的(合 3 美分,近似免費了)「以物換物」活動;還有以地域為主題的活動,幫助第三世界國家的藝術家們發聲;為攝影師發聲的攝影 NFT 活動(因為攝影作品是整個 NFT 空間中最不受待見的藝術媒介),等等等等……這些都是民間自發組織的,非常原生態。
像 HEN 這樣人人都能參與的NFT平台,並非完全專註稀有性,更注重藝術家之間互相幫扶。幾乎就是就是那些只賣 1/1、戾氣濃烈、受邀請才能加入的平台(比如 Foundation)的對立面。不少來自南美和東南亞的獨立藝術家已經完全依靠在 HEN 的銷售收入來支付全部生活開銷了。
即使後來從朋友那拿到了 Foundation 的邀請,我還是繼續留在了 HEN。雖然個人的銷售額不是很高,但到目前為止,HEN 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最投入的 NFT 平台,在登陸 HEN 前,我根本沒想到自己會買許多別人的 NFT。
我在 HEN 上收的一些不同藝術家的作品,配對後放到了專為展示藝術 NFT 設計的在線 3D 畫廊里
脆弱的和諧
當然了,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因為各大平台激增的鑄幣費(僅上鏈費最高時就達到幾百美元!),以及不活躍氣質(讀作:作品掛了幾個月都沒賣出去),以太坊上很多藝術家曾在 5 月大量移民到 HEN,導致平台上的競爭和戾氣也相應上升。另外,HEN 上原生的知名藝術家/賣家在有意或無意間取得 kol 地位後,也會說出一些奇怪的話或者發起一些值得懷疑的活動,很多沒什麼名氣的藝術家為了爭取更多曝光度和銷量,也只能跟從。而且最近一個月 HEN 的社區活動有點過於頻繁,引發一些用戶的不滿和不屑。在幣市蕭條和 NFT 整體熱度下降的大環境下,這些活動也未能為參與活動的大部分藝術家創造更多的銷售額,令很多人產生疑慮和不自信。
最終打破 HEN 美好外殼的,還是技術上的問題。NFT 空間內每天都雨後冒蘑菇一樣出現各種各樣的新平台、新服務,然而很多這些服務後面的智能合約(各種區塊鏈應用的核心)都在是倉促中編寫的,其中的漏洞未能在上線時發現。但智能合約不同於普通軟體程序,它只能被替換不能被修改。這樣的結果就是只要稍微怠慢合約中的漏洞,就會導致大災難。
6 月 28 號這天,HEN 遭到黑客攻擊。一位名為 HEN-exploiter 的黑客利用 HEN 交易合約的漏洞,編寫了一個智能合約,能讓購入的 NFT 一件變多件,然後二手出售賺取收入。而他應用的那個漏洞早就在幾個星期前就有別人利用過(我本人就有一件 NFT 因此被盜),只不過開發團隊人手不夠外加經營不善,一直沒有解決。
該黑客把他搞破壞用的智能合約在 HEN 上鑄幣 NFT 出售,非常挑釁
一時間 HEN 在推特上和 Discord 頻道中都炸了鍋,眾人紛紛緊急下架作品,以防止別人濫用這個已公開的、人人可用的漏洞。好在那位黑客只是搞搞實驗性的破壞,僅僅弄了幾個知名賣家的作品就作罷,還在群里跟社區中的 dev 探討漏洞來著,dev 們也開始進行緊急合約搬家(棄用有漏洞的合約,編寫新的合約)。就這樣,事件在短短一天內就爆發、發酵、變質、平息,好像一切又歲月靜好了。但這樣的 bug 已經讓人從根源上懷疑 NFT 的核心屬性之一——其「人工稀有性」,這是一種很多人倡導的保值機制(我個人認為是狗屁),而像這樣買一得多的漏洞則完全熄滅了 NFT 中人工稀有性的光環,令人反思這場瘋狂運動的本質。
在社區的一片哀嚎之中,我找到那名黑客聊了幾句,他說 HEN 最大的問題是「智能合約編寫技術太差、只有一個人掌握網站治理的權力、站方與社區缺乏溝通。」雖然他遭很多人恨,但以上評價確實句句屬實。HEN 社區中有很多有才的人製作第三方工具,可無奈的是只有一個人擁有 HEN 主站代碼和合約的鑰匙。這次黑客事件讓不少熱愛這個平台的藝術家和程序員紛紛把矛頭指向了站長,但站長至今還是一直模稜兩可、支支吾吾,自己搞不定這個平台,又死活不肯把更多治理的權力分給無比熱情的社區。經區塊鏈加持的 Web 3.0 時代就是這樣,你創建的東西一旦上了線,它往哪個方向發展就不是你一個人能控制得了的了。人人都在談論去中心化,可真去中心化去到自己頭上時,又未必每個人都願意。
HEN 愛好者搞的第三方工具 objkt.bid,除了基本的定價買賣,還加了拍賣、「請你開價」等功能以及更實用的界面,HEN 本站跟它比就是戰五渣……
目前 HEN 平台處於半癱瘓狀態,僅靠第三方工具維持運作,大多數買家和賣家都已經暫時停止了活動,不少完全依靠 HEN 為生的藝術家們在幾個月的狂喜後陷入了困難的境地,還記得一些藝術家在幾個月前獲得 NFT 第一桶金後一邊罵公司一邊高調辭職,開始全職靠賣 NFT 生活……而 NFT 空間中最靠譜最親民的一個平台會不會在運營四個月後就此隕落,現在誰也說不定。
藝術 NFT 的明天
NFT 的噱頭來得快,去得也快,在開放市場的表現上最為明顯。五月的幣市小崩潰又讓很多人對所有加密的事物的信心大為下降,很多「NFT IS DEAD」的言論也開始在社交媒體上流行。
部分流行 NFT 開放市場的交易總額,自三月登頂後就急劇下降(cryptoart.io 統計)
可另一方面,NFT 貌似正在向更主流的方向前進。6 月 30 號那天,推特開始賣自己的官方 NFT 了,人們自然爭先恐後。比較噁心的是在 6 月末的一段時間中,混開放市場的藝術家們紛紛發現在推特上使用 #NFT 和相關的標籤發推文時,推特會暗中讓該推文的可見度下降。這明擺就是把使用 #NFT 標籤的草民給 shadowban 了,然後間接增加自己家 NFT 的宣傳力度,盡顯鳥小陰大的做派。雖然藝術 NFT 開放市場的熱度連月下降,但我預測邪惡巨頭公司的這種「官方精品店」式的 NFT 銷售可能會越來越多,獨立藝術家、互聯網從業者以及媒體們搞起來的流量就這樣被大公司無情收割。
6 月 30 號那天,推特開始在 Rarible 賣自家的 NFT,是 NFT 主流化的里程碑還是熱度消失前最後的流量收割?
縱觀目前的開放市場,藝術 NFT 交易只是一場少數知名藝術家和團體的世紀大特賣,它甚至和藝術本身關係不大,拼得更多的是粉絲數和流量。也許,藝術 NFT 開放市場將繼續維持這樣的形態,直到噱頭不在,只剩下一堆躺屍在分散式存儲網路上的無人問津的 JPG 圖。
網上有很多「你賣了多少 NFT?」的投票,半數的人一個都沒賣出去過
這是我對藝術 NFT 能想到的最沒勁的結局。然而,如果開放的 NFT 交易繼續活下去並更加主流化,它會變成什麼樣?姑且不談它技術上的薄弱之處,它會不會促成一個每個藝術家都能很容易就參與其中的、互相惠及彼此的超大型「用愛發電」計劃?它有沒有可能鑄造一個惠及所有內容創造者的去中心化支付生態?NFT 不應該是目標,而應該是方法,它通過對數字內容應用的人工稀有性來激發一種人工的佔有感,讓人們對數字內容慷慨地打開錢包;它通向的目標應該是讓所有靠創造內容維生的人吃得上飯(心中要高唱國際歌了!)。
點開錢包,看了看好幾天沒變化的加密錢包餘額,我帶上耳機,點開 Sleeper 樂隊的Sale of the Century,閉上了眼睛。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1/07/13/%e8%89%ba%e6%9c%afnft%e5%bc%80%e6%94%be%e5%b8%82%e5%9c%ba%e9%a3%8e%e4%ba%91%e5%bd%95/?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