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五十一次會議,指出「強化平台企業金融活動監管,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範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自此,之前的「比特幣挖礦將被禁止」等猜測接二連三地被證實。6月11日,青海等多地發文整頓比特幣挖礦,有礦工稱其雲南礦場已關停;6月20日凌晨,四川多個比特幣礦場集體斷電,標誌著一個時代的結束。
作為比特幣算力的主要提供者,中國多地清退礦場。全網算力將近腰斬。據Glassnode的數據,6月27日,比特幣的昨日全網算力跌至61EH/s,已回到18年底礦難前水平。7月3日,全網平均算力回升至97EH/s,排名前十的礦池算力均上漲,但就兩個月前的數據(5月4日全網算力約在184EH/s)來說仍然相去甚遠。
比特幣全網算力(橙線為算力,灰線為價格)
全網算力的急劇下降不僅為礦業從業者們關注,也對持幣者帶來了風險,比如51%攻擊。這時如果某個節點擁有超過全網51%的算力,將能夠實現雙重支付、撤銷交易等操作。這種情況在比特幣網路中幾乎不可能出現,因為權衡攻擊成本和收益後,攻擊者們會發現得不償失(感謝中本聰在白皮書中的設計)。但同樣採用POW機制、全網算力較小的幣種則需要重點警惕這一風險。
2020年8月ETC接連遭受兩次51%算力攻擊,其價格跌至6美元附近,部分主流交易所甚至要下架ETC,是為前車之鑒。好在ETC吸收了教訓,於一個月後推出了抗51%攻擊的MESS方案,市值也在不久後回暖。
之所以能夠快速獲得51%的全網算力,也離不開礦業成熟化後為攻擊者創造出的「有利條件」:
由於POW機制依賴大量的硬體及能源驅動,為降低礦工准入門檻,行業中逐漸出現算力租賃方、控制多數算力的礦池等角色,一旦大的算力租賃方對需求者缺乏戒備、或者幾方勢力利益勾結,便容易讓單個節點有短時獲得超過51%算力的機會。
有趣的是,網站Crypto51專門統計了針對不同數字貨幣進行1小時51%攻擊所要花費的成本。(計算方法為:根據算力租用網站NiceHash列出的基於不同演算法的哈希表,估算租用當前一小時的網路算力需要的成本。其攻擊成本不包括礦工的出塊獎勵。網站數據來源:哈希率——What to Mine;實時幣價——CoinMarketCap;算力租賃價格——NiceHash。)
就目前的信息呈現,以不到一百美元的成本,就能對以下小額幣種進行攻擊(按市值排名):
以上僅是該網站的理論值,數據的呈現並不是為了鼓勵或幫助完成攻擊,而是為了讓項目方關注此類風險、讓人們談論去中心化的存在的潛在問題和解決方案。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考慮到能源消耗和安全性的問題,也認為從PoW轉為PoS是正確的選擇。雖然PoS機制也或多或少存在諸如財富集中的一些問題,但在安全性問題上,PoS要優於PoW。
隨著近兩個月來政策的收緊,國內礦場大量清退或轉移,在討論行業現象的同時無論是項目方還是持幣者都應重視其背後導致的幣種安全性問題。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1/07/06/%e7%ae%97%e5%8a%9b%e5%a4%a7%e8%b7%8c%e5%90%8e%ef%bc%8c100%e7%be%8e%e5%85%83%e5%b0%b1%e5%8f%af%e4%bb%a5%e6%94%bb%e9%99%b7%e8%bf%99%e4%ba%9b%e5%b0%8f%e5%b8%81%e7%a7%8d/?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