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頂著「新一代公鏈」、「分散式雲計算平台」、「A16z投資」等巨大光環的Dfinity主網上線。不過,它承載了多少希望,現在就有多少失望。根據火幣平台的價格,Dfinity項目代幣ICP上線後最高價格為1555美元,而截止至昨日其收盤價格停在46美元之下,上線54天,價格的最大跌幅已超過97%,比陰間還陰間。
不過,從客觀的角度來看,ICP的下跌也與加密市場由牛市高潮轉為階段性回撤的市場氛圍相關。Dfinity上線之初屬於本輪牛市投機熱情的最高峰,而隨著超級KOL馬斯克對BTC態度的變化、地域性監管政策的調控,市場投機情緒迅速回潮。在此背景下,熱門項目估值的快速回落也是正常現象。這一點在今年2季度上線的幾個明星項目如Chia、Swarm等表現得也十分明顯。
對於項目的投資,我們更應該以一種穿越牛熊的態度來觀察,既不能過分強調信仰,也不應在市場低潮期過度悲觀。本文希望能最大程度還原Dfinity的項目現狀,對投資Dfinity這一項目提供更清晰的觀察。
Dfinity的核心愿景與價值
Dfinity的核心愿景是成為新一代「分散式互聯網計算機」,它希望能重塑互聯網基礎架構,成為一個分散式的雲平台,咋聽起來,這似乎與以太坊的「超級計算機」的概念非常相近。
不過,隨著近些年以太坊的發展,「超級計算機」的概念漸漸不被人們提及,畢竟這是一個太過於宏大的願景,而由於DeFi市場的爆發,以太坊目前的定位更像是資產發行和結算中心,這也是最被市場認可之處。
也許隨著DFINITY 生態的建設,它的願景也會發生改變,但目前Dfinity是想變革目前互聯網上的TCP/IP協議為ICP協議。從這點來說,Dfinity更像是Filecoin,都想用分散式技術來替代傳統行業中的中心化模式。
在應用上,不同於以太坊的資產結算層,Dfinity想將更多複雜的應用、資源以及服務集成到鏈上(例如它第一個上線的社交類應用CanCan),同時,降低開發門檻,開發者可以快速上手,編寫代碼創造出符合自己想法的應用程序,不需要付出很高的成本。這是DFINITY 作為一個互聯網計算機最核心的價值。
它在解決什麼問題
相對於其他公鏈,Dfinity相當於搭建了一個結合智能合約的分散式雲計算平台,它的優勢在於構建各類應用無縫連接以及無限性能。從去年開始,以太坊被人詬病最多的便是它的「貴」和「堵」,而Dfinity正是從這兩方面填補了以太坊的缺失,這可能會成為DeFi生態乃至公鏈發展中最重要的一塊拼圖。
l 低Gas費。在DeFi市場中,Gas費是繞不開的話題,用戶需要儲備一定額度所在公鏈的代幣作為Gas費消耗。在Dfinity的生態中,Gas被稱為Cycle。Dfinity基於反向Gas模型,用戶在使用基於Dfinity的應用時,不需要自己支付Cycle就可以與智能合約交互,Cycle費是由運行Dapp的智能合約(軟體容器)提供。另外,雖然軟體開發者在支付Cycle時需要用平台代幣ICP支付,但Cycle價格卻錨定法幣(1瑞士法郎=1Cycle)。這種設計不僅解決了高額Gas費的問題,還降低了很多中小資金用戶的進入門檻,便於更多的投資者體會DeFi生態帶來的便捷。
l 擴展性強。在Dfinity的生態中有一套獨特的語言表述系統。「軟體容器」就是我們說的智能合約,「神經元」代表著網路內的節點,「神經網路(NNS)」則可以理解為鏈上治理DAO。在神經元與軟體容器之間靠子網(即分片)相連,而神經元可以根據網路內的整體負載量動態調整子網的數量從而增加網路整體的TPS。相比於ETH2.0的分片以及各類二層網路的建設,Dfinity通過對子網的動態調整完成了網路的擴容。在網路中,子網的增加與合併是按需進行的,在擴容過程中也不需要停止Dapp的服務。對用戶與開發者來說,擴容的過程是絲滑而毫無感覺的。
l 互操作性高。在交互性上,Dfinity在建設之初就考慮到了以太坊對區塊鏈世界的基礎功能,因此獨創了一套Chainkey技術,可以自由的調用以太坊合約。使用Chainkey可以為Dfinity的區塊鏈創建一個只有48位元組的唯一公鑰,任何的設備(即使是智能手錶)也能獨立完成鏈上的驗證確認。該技術可以避免在以太坊驗證過程中同步大量的簽名數據,大大降低了網路運行的時間以及提高了Dfinity與以太坊之間的互操作性。
雖然Dfinity的技術特點遠不止這些,但以上三個特性卻是一套解決當前加密市場中擴容以及市場進入門檻高問題的潛在方案。能否真有療效,還需Dfinity生態的進一步建設。
它的實際困境
Dfinity上線後價格一直承壓,一方面有整體市場下行的原因,這其中還包括部分早期投資者的拋售,但另一方面,Dfinity在網路建設與設計中也有受到用戶質疑之處。
首先,從上線之後的網路節點數據來看,Dfinity的發展似乎有些不及預期。根據官方的最新數據,目前DFINITY共存在18個子網,共由 174個節點維護,這個節點分布在20個數據中心。其中大部分數據中心位於美國,歐洲的分布數量緊隨其後,亞洲目前運行的數據中心只有3 個,均位於新加坡。另外,全球還有11個數據中心正在建設中。從數據分布來看,Dfinity無論在節點數量還是分布都顯得過於中心化。
這樣的節點數據一方面是由於項目主網剛剛上線,基數發展較小,但另一方面維護節點的成本也成為很多用戶關心問題。由於運營數據中心費用龐大,真正能節點硬體的成本非常昂貴,除了少數富有的愛好者之外,只有專用數據中心才能大規模部署這樣的節點硬體。而官方預計在十年內的數據中心數量達到數千個,節點數量達到數百萬。在Dfinity網路的推廣上,似乎官方的預期過於樂觀了。
而與官方樂觀預期對應的是傳統企業的競爭。Dfinity的願景是要構建分散式互聯網雲計算平台。而在中心化雲計算平台市場AWS、微軟、Google、阿里、華為等大型企業已經形成了頭部格局,在技術和性能上,Dfinity似乎並不具備優勢。而Dfinity的優勢在於NNS網路的去中心化治理結構,可由於目前節點與數據中心的分布仍然存在中心化的問題,去中心化的治理在目前更多是形式大於意義。
第二,當前Dfinity系統在錢包識別上過於呆板。官方錢包賬號是要關聯生物識別(比如指紋),同時需要硬體支持。例如電腦端,如果是windows系統電腦,需要接入yubikey(YubiKey是由Yubico生產的身份認證設備,支持一次性密碼(OTP)、公鑰加密和身份認證。其實就是類似網銀U盤);而在手機端只支持蘋果手機,對安卓系統的手機極不友好。這種硬體上的門檻可能是用戶採用Dfinity生態產品的另一大障礙。
以上是市場對Dfinity批評比較集中的地方。不過,新產品自然會出現很多問題,我們可以繼續關注Dfinity的發展,如果能在未來的升級中,官方能將自身發展路線與市場需求想結合,對於其自身發展與幣價的反轉都是一種正向支持。
生態建設
從目前官方列出的生態項目來看,社交類應用佔據了生態的發展的主體,這也與Dfinity強調將更多複雜的應用和服務搬到鏈上來的理念相符。而在DeFi、NFT、錢包及基礎設施的生態建設上,Dfinity生態還處於剛起步階段。未來隨著公共子網的開放,肯定還會有更多的生態應用上線,Dfinity生態的擴充空間還是非常巨大。
有沒有是一回事,而有沒有足夠的人來用又是另一回事。之前DeFi市場的爆發,也正是基於有足夠基數的使用人群和快速增長的用戶數量。Dfinity在社交應用生態上出現了很多產品但是否能有足夠的應用人群,還有待後續的觀察。而在DeFi生態上,雖然Dfinity在公鏈性能上朝著解決擴容和gas費的問題而努力,但正如我們在它所遇困境一節中所談,若錢包識別的硬體要求不做改變,這始終會影響新用戶的進入,從而影響整個生態發展的進度。
因而,正如ICP當前的價格,市場已經反映了投資者對於Dfinity目前的看法,雖然看上去未來存在著巨大的反轉空間,但這種情況的發生一定是結合其未來的發展路線與市場需求進行很好的融合和改進為前提發生的。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1/07/03/%e3%80%90%e9%a1%b9%e7%9b%ae%e8%a7%82%e5%af%9f%e3%80%91%e4%b8%8a%e7%ba%bf54%e5%a4%a9%ef%bc%8c%e8%b7%8c%e5%b9%85%e8%bf%8790%e7%9a%84dfinity%e8%bf%98%e5%80%bc%e5%be%97%e6%8a%95%e8%b5%84%e5%90%97%ef%bc%9f/?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