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NFT類別的展覽、藝術品等一個個被炒到高價,大家的FOMO情緒似乎也提升了很多,但奇怪的是,NFT的市值在不斷增大,但是願意持有和購買的人增長率似乎並沒有太多。
拿自己的一個案例來講,我前兩天在上海看了一些藝術展,不管是加密藝術展還是傳統藝術展,不盡相同的是它們的受眾群體永遠都是那麼小眾,人們被吸引的是它所呈現出來的精彩畫面,去探究作品內在的人是非常少的,就像不是所有人都能看懂達·芬奇的畫一樣。
NFT的概念大家都知道,是非同質化代幣,拆分開來就是只要是非同質化的就可以被稱為NFT,拿我們人臉來做比方,即便是看起來相似的雙胞胎在臉部都會有一些細微的差別,但有人會去買一個人的人臉嗎?我想不會。
但 Face AI識別類的公司不就是在賺這方面的錢嗎?疫情時之所以能夠那麼快速地排查出密切接觸者,不就是因為各類 Face AI公司在商場形成的數字化識別而減少時間嘛;還有醫學方面,美容也是在一個又一個人臉結構上利用數字化的升級和儀器的改良而不斷革新,讓這項富人娛樂變得不那麼昂貴。
這一切都離不開人臉本身,也就是一個NFT,它的本身並不產生價值,但在和其他場景結合的時候會自然聯繫到價值輸出,而這個NFT可能是我們每個人所需要的,就像身份證也可以做成一枚NFT,並且可以做成無限量的,每次使用消耗一枚NFT,可以成為自己持有的資產,但這個需要和隱私保護結合,因為這個信息需要被保護。
從遊戲方向來說,這是一個更容易被90後、00後所接納的形式,也是大眾最容易參與的方式,拿《王者榮耀》舉例,每一個人物或者皮膚都當做一個NFT的話,每個玩家也只是成為了這個NFT的使用者,而鑄造者仍舊會被記錄在區塊鏈上,只是將他最初鑄造的NFT賣給了第三方公司而已。
還有社交代幣方向,其實已經有一些項目在做這樣的事了,只是目前還未被人關注罷了,社交NFT通證可以不必考慮發行數量,而是根據NFT的持有類別來恆定代幣的價值,比如我用名為A的NFT可以用A NFT的製造者進行互動,用名為B的NFT可以用B NFT的製造者進行互動,持有兩種那就可以和雙方互動,互動之下產生新的DAO治理形式,讓創造者與使用者之間點對點的互動,這才是區塊鏈所要解決的問題。
再說回到藝術部分,能夠願意在線下花費50元看一個展覽而不是一個展館的人是很少的,而且每年的展覽眾多,如果在事後區別於其他展覽的形式只是「這個展覽我付費了」,那該展覽可以說非常失敗了。
藝術之所以小眾,是它的創造性和可識別性較高,人人都能看懂的就不叫藝術了。
美術、攝影、音樂、字畫等等都可以被稱之為藝術,但無論是傳統藝術還是加密藝術脫離小眾的時候,它的價值也將變得不那麼稀缺了。
我認為NFT現在的場景還是非常少的,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在NFT類別中找到自己所喜愛的類別,就拿最接近藝術的大類體育來說,足球、籃球、排球、網球、棒球、高爾夫球等體育明星的NFT並不那麼完整,市場前進的同時需要將容量擴大,才能給市場帶來更多活力。我們可以看到,NFT仍舊處於早期階段,現在的發展形式讓很多人把它當成了藝術,但其實只要是不能被複制的產品就可以被稱作NFT,它的類別涵蓋非常廣泛,未來與DeFi、DID、隱私計算的結合也是必然,只有當NFT脫離藝術的時候,它才能被更多人認可、接受。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1/06/05/nft%e6%88%96%e4%b8%8d%e8%af%a5%e8%a2%ab%e5%ae%9a%e4%b9%89%e4%b8%ba%e8%89%ba%e6%9c%af%e5%93%81/?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