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近年來數字貨幣的興起以及各國央行對其研究的深入,數字貨幣在各國官方及民間的討論逐漸升溫。在5月30日舉辦的國際金融論壇2021年春季會議中特別設立「數字貨幣與未來數字化轉型」為主題的分論壇,邀請相關官員、學者及技術代表討論數字貨幣及數字化轉型這一熱門議題。
國際金融論壇(IFF)是總部設在中國的、非營利、非官方獨立國際組織。2003年10月由中國、美國、歐盟、聯合國等20多個國家、地區及相關國際組織的領袖共同發起成立,是全球金融領域高級別常設對話、交流和研究機構。作為中國與新興經濟體的國際金融合作及戰略智庫平台,被譽為全球金融領域的「F20(Finance 20)」。
在昨日的分論壇中,IFF 學術委員、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研究員陳炳才擔任主持,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國際清算銀行亞太區首席代表悉達多·蒂瓦里,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聶慶平,中國證券業協會會長安青松,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何平,IFF 學術委員、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亞洲首席經濟學家夏樂,維也納區塊鏈中心首席科學官亞歷山大·艾斯爾,RChain創始人盧修斯·格雷戈里·梅雷迪思(Greg),領主科技合伙人易愛民等嘉賓出席並發表演講。
在嘉賓的演講中,姚前、蒂瓦里、聶慶平、何平等嘉賓分別從數字貨幣的設計、監管以及應用層面做了探討,而Greg和易愛民則分別從區塊鏈公鏈當前存在的問題及替代解決方案角度做了闡述。
以下為主要嘉賓的演講精華:
中國證監會科技監管局局長姚前: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和思考
姚前局長從七個方面討論了央行數字貨幣研發需要考量的重點:
1. 技術路線。這分為基於賬戶與基於代幣。我國的數字人民幣採用了基於賬戶的路線,但基於賬戶和基於代幣兩條技術路線不是非此即彼的關係,實質上代幣也是一種賬戶,只不過是新型賬戶——加密賬戶。某種意義上來說,中國央行早期的數字貨幣實驗與加密貨幣的思路是一脈相承的。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央行數字貨幣也會吸納各種先進技術,不斷完善其技術架構體系。
2. 價值屬性。央行直接負債,還是運營機構負債?本質區別在於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負債一欄,記錄的是終端用戶的央行數字貨幣還是代理運營機構的準備金。
3. 運行架構。雙層還是單層?目前,雙層架構正逐漸形成各國的共識,數字人民幣也採用雙層運營體系。但雙層運營與單層運營也並非二選一的關係,二者似可並行不悖,兼容並蓄以供用戶選擇。
4. 是否計息。目前數字人民幣不考慮計息。
5. 發行模式。採用發行還是兌換?區別在於:前者由中央銀行發起,屬於主動供給;後者由貨幣使用者發起,屬於按需兌換。這個問題取決於它的定位以及貨幣政策的需要。如果只是M0替代,則是按需兌換;如果中央銀行為了實現貨幣政策目標,通過資產購買的方式,向市場主動發行數字貨幣,則是擴表發行。擴表發行須界定合格的資產類型,以適當的數量和價格進行操作。
6. 智能合約。數字貨幣不能只是對實物貨幣簡單的模擬,未來的數字貨幣一定會走向智能貨幣。當然,目前智能合約技術成熟度還有待改進。所以央行數字貨幣應在充分考慮安全性的基礎上,從簡單的智能合約起步,逐步擴展其潛力。
7. 監管考量。一方面,KYC、反洗錢、反恐怖融資、反逃稅是央行數字貨幣應遵循的基本準則,另一方面則要充分考慮用戶個人隱私保護。在數字世界中,數字身份的真實性問題、隱私問題、安全問題或涉及更大的社會治理命題,需要我們做深入的研究。
國際清算銀行亞太區首席代表悉達多·蒂瓦里:我們需不需要數字貨幣
蒂瓦里在演講一開始便提出了三個問題,「第一,我們是不是需要數字貨幣?第二,如果我們需要,我們應該是使用誰發行的數字貨幣?第三,數字貨幣應該怎樣設計?」
而後他表示,我們正在經歷重大的轉型,數字貨幣技術能有效降低轉型成本,改善效率,同時帶來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數字貨幣技術的演進已經對金融體系產生了影響,例如新加坡、中國的上海、杭州、香港等等。現在,錢的定位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說到底每個國家要做出自己的選擇,要根據本國的情況做出選擇,並不是說一個解決方案符合所有國家。
中國證券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聶慶平:如何認識數字貨幣
聶慶平認為,當前很有必要從金融監管的角度對法定數字貨幣與虛擬貨幣做好區分。數字貨幣是一種證券類資產,廣義上包括法幣數字貨幣(即CBDC)和虛擬數字貨幣,但虛擬數字貨幣並不是貨幣。類似BTC這樣的虛擬貨幣並沒有基礎資產支撐也不具備價值度量尺度,只能算一種證券化資產。從金融歷史的角度來看,它未來的走向很可能會成為另一個「荷蘭鬱金香炒作」的結局。
他進一步分析,央行數字貨幣本質上是一種數字化的新型支付工具,是一種獨立的貨幣表現形態;而穩定幣並不是法定數字貨幣,因為其並非政府發行的數字代幣。不過未來央行數字貨幣在廣泛應用上還存在幾方面的挑戰,例如相應的商業銀行、清算所是否能大規模的投入,央行數字貨幣相對於商業銀行在劃轉上的安全性以及消費者能否接受這樣新興、獨立的貨幣形態等。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主任何平:央行數字貨幣應用的若干問題
在何平看來,與傳統的支付方式相比,央行數字貨幣作為一種支付手段,它具備幾個核心特徵:去中介、線上線下全覆蓋、有限匿名、智能化。但在大眾的認知中可能也存在一些認知的誤區,作為學者,他提出了四方面的問題:
1. 商業銀行的角色。通過發行央行數字貨幣的時候,貨幣供給是不是發生了變化。當央行把數字貨幣轉移到商業銀行的賬戶上的時候,理論上如果要保持現金供給商業銀行需要用同樣數量的紙幣兌換這些央行數字貨幣。我們需要關注央行數字貨幣與商行的兌換,它不僅僅是一個持幣偏好的變化,可能會帶來基礎投放的變化。
2. 支付邊界。如果央行數字貨幣替代了銀行的B2B支付,比如說大額的轉賬,這就有可能帶來大量的金融脫媒,這對短期的金融體系一定會造成巨大衝擊。
3. 人民幣國際化問題。在國際支付體系當中,央行數字貨幣的有限匿名,只對發行國央行透明,事實上會帶來國際資本的匿名流動不利於各國監控資本流動。換句話說,央行數字貨幣在國際支付當中應當承擔什麼角色?區域性的還是全球性的?大額的還是小額的?這需要我們斟酌。
4. 智能化問題。理論上所有的電子支付都可編程,實現智能化,也就是說商業銀行或第三方支付都可以實現智能化。未來某種意義上講,更多的智能化可能不應該是在央行的數字貨幣實行,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機構擁有更多的優勢和動力。央行數字貨幣在哪些場景需要落地智能化?我們需要從頂層設計的視角來看待這些問題,不是盲目地推動智能化,因為這永遠存在一個成本和收益的權衡問題。
RChain創始人盧修斯·格雷戈里·梅雷迪思:並發的貨幣(The Currency of Concurrency)
RChain是一個以成為全球關鍵協調技術為願景的公鏈項目,也是本次數字貨幣論壇中唯一作為區塊鏈行業公鏈項目受邀參會的代表。RChain的創始人盧修斯·格雷戈里·梅雷迪思(Greg)是一位有著很高知名度的數學家,同時擁有英國帝國理工學院分散式計算機博士學位,在IBM、AT&T等國際著名企業中長期擔任首席架構師。本次大會中,Greg以視頻的形式進行分享。
Greg認為,當前的氣候問題可能導致人類的生產關係發生重大改變,在這種危機下,人類需要尋求新的一種無需信任的合作方式,而區塊鏈很可能是一種關鍵性的協作技術。
區塊鏈技術發展的核心是要形成一個經濟上安全的,無需領導的分散式共識演算法。雖然行業經過比特幣及以太坊網路的發展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但技術底層所面臨的核心問題(如公鏈可擴展性和安全性等)依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RChain在共識演算法和虛擬機種類這兩個方面都進行了改進,使之並發非同步的出塊和執行,同時可以保證分片之間的無縫互操作,實現了垂直和水平兩個方向上的可擴展,解決了擴容問題。而通過Rho演算的計算模型完美地實現了完備性、可組合性、並發性以及複雜性,並以此為基礎建立行為類型系統進行快速自動形式化驗證,可以完成對大量鏈上合約的編排,使他們安全有序的協作。
分享最後Greg強調,RChain的核心愿景是想成為一個全球計算機與資料庫為全球氣候問題提供關鍵的協調技術,盡情放大人類協調和合作的非凡能力。
領主科技合伙人易愛民:數字貨幣的數學之痛
在易愛民看來,目前區塊鏈各公鏈項目普遍存在性能、容量以及安全方面的問題。儘管行業中已經開始從共識演算法、分片、DAG結構、側鏈、離鏈計算等角度尋求解決方案,但市場中並沒有一條公鏈能完美地解決阻礙區塊鏈技術發展的問題。
由於區塊鏈去中心化、不可篡改、計算過程可信等特性與傳統技術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在現有圖靈計算理論的指導下,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可能很難有突破性進展,這就相當於在用牛頓的知識體系解決相對論問題。只有實現對馮諾依曼計算機體系結構的突破和升級才有可能在未來出資按大規模應用的區塊鏈技術。
他進一步認為,未來可實用區塊鏈必須具有以下的特徵:並行計算、並發計算;可組合、互操作性、可擴展;可組合的安全性以及可自動快速進行形式化驗證。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1/05/31/%e5%9b%bd%e9%99%85%e9%87%91%e8%9e%8d%e8%ae%ba%e5%9d%9b%ef%bc%88iff%ef%bc%89%e5%88%86%e4%bc%9a%e5%9c%ba%ef%bc%9a%e6%95%b0%e5%ad%97%e8%b4%a7%e5%b8%81%e6%9c%aa%e6%9d%a5%e4%b8%8e%e5%85%ac%e9%93%be/?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