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根:從加密數字貨幣到央行數字貨幣,何異何同? - 冷萃財經

陳根:從加密數字貨幣到央行數字貨幣,何異何同?

陳根:從加密數字貨幣到央行數字貨幣,何異何同?

近日,數字貨幣迎來了從2020年3月以來最大的暴跌,下跌幅度堪比2020年的3.12大跌。比特幣最低下跌至2.9萬美元,單日下跌幅度超過30%。當然,暴跌的直接原因離不開中國官方再次重申對於數字貨幣的嚴監管態度。

5月21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五十一次會議,會議特彆強調要嚴厲打擊比特幣挖礦和交易行為,堅決防範個體風險向社會領域傳遞。這也是國務院層面首次對於比特幣挖礦與交易明確提出打擊要求。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各國央行數字貨幣的持續強化。5月,支付寶對部分用戶上線了數字人民幣模塊,同時在選擇添加錢包運營機構的頁面,除了六大行外,網商銀行的圖標也已被點亮。可以說,數字人民幣仍在加速發展,並正在時間和空間多維度加速服務於數字中國的建設。

加密數字貨幣與央行數字貨幣有何異同?央行數字貨幣的加速發展,又將為數字經濟的未來帶來什麼?

陳根:從加密數字貨幣到央行數字貨幣,何異何同?

從貨幣到加密數字貨幣

按照國際基金組織的定義,貨幣分為五種:

第一類是央行貨幣,比如現金和央行數字貨幣。要了解央行數字貨幣,首先要明確三個概念,M0、M1和M2。

M0:一般指的是流通中的現金

M1 :一般包括 M0 + 各單位的活期存款

M2:包括 M1 + 居民儲蓄存款 + 單位定期存款 + 單位其他存款 + 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

定位上,央行數字貨幣(DECP)是流通中的現金(M0)的替代,也就是說,央行數字貨幣具有國家信用,與法定貨幣等值,具有法償性。

第二類是銀行貨幣,比如商業銀行存款

第三類是電子貨幣,主要包括支付領域突出的新型貨幣形式,由企業信用背書,比如支付寶、微信支付以及印度的Paytm等,USDC等穩定幣也屬於這個類型。通常來說,微信和支付寶相當於支付中的錢包,作為錢包,微信和支付寶里的「錢」是需要充值的,充值的來源是消費者所綁定商業銀行賬戶里的存款貨幣,所以這些「錢」本質上對應的還是傳統的實體貨幣。

第四類是加密貨幣,一般是非金融機構發行,在自有賬戶體系中計價。最著名的就是比特幣,比特幣作為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的產物,在全球多國的中央銀行都效仿美聯儲實施量化寬鬆政策,市場對貨幣貶值的擔憂日甚的背景下誕生。

本質上,比特幣是一種去中心化的民間虛擬商品或資產,沒有單一的發行方,沒有統一的監管方,只是依靠區塊鏈上的各個節點來保證系統正常運行。基於演算法保證其有限性,以及去中心化以及匿名性等優點,比特幣受到了市場的狂熱追求。

最後一類是I-money,其和E-money類似,唯一區別在於對應價值不固定,往往是黃金、一攬子貨幣、股票投資組合這些寫浮動資產。2019年Facebook加密數字貨幣Libra的誕生,標誌著數字貨幣新時代的開啟。值得一提的是Libra就是最典型的I-money,是銀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債券的資產組合。

當然,任何貨幣,都是基於信用的存在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加密數字貨幣的成功也正因此。2008年,比特幣創始人中本聰在密碼學郵件組發表論文,聲稱發明了一套新的不受政府或機構控制的電子貨幣系統,明確了比特幣的模式,並表明去中心化、不可増發、無限分割是比特幣的基本特點。其中,區塊鏈技術是支持比特幣運行的基礎

所謂區塊鏈,意味著一種由多方共同維護,使用密碼學保證傳輸和訪問安全,能夠實現數據一致存儲、難以篡改、防止抵賴的記賬技術,也稱為分散式賬本技術。這意味著,區塊鏈資料庫能夠進行自主管理。區塊鏈最簡單定義,可以看做一串技術組合。作為一種底層技術,包括大數據,雲計算和人工智慧甚至物聯網在內,都可以視為區塊鏈的一種利用

區塊鏈進入比特幣,解決了比特幣的信用問題。但同時,產生比特幣的程序需要用電腦來執行,需要消耗能源。因此,產生了成本,並且產生一枚新的比特幣的成本越來越高。比特幣的數量有限,而且成本越來越高。這樣的機制無疑製造了比特幣可以「保值增值」的噱頭,讓比特幣成為一種天然的投機標的。

2020年,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多個國家和地區肆虐,多國央行再次走上了量化寬鬆之路,這就為比特幣大放異彩創造了良好的條件。比特幣的價格從每枚3000多美元,上漲到今年4月份的最高每枚6萬多美元。以美元計價比特幣的價格在一年時間裡上漲了20多倍。

比特幣在理論邏輯上的「保值增值」和比特幣價格的屢創新高,這二者相互強化演繹成為難以抵禦的投機誘惑,使得比特幣比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各種投機泡沫都更具有魔幻色彩。因為比特幣從網路世界產生與交易,沒有地域的限制,很容易成為全球投機者共同追逐的對象,這也是比特幣的危險性所在。

陳根:從加密數字貨幣到央行數字貨幣,何異何同?

從貨幣到央行數字貨幣

相較於比特幣、以太坊等,除了並不具有天然的投機標的,國家背書的央行數字貨幣還是大有不同的。

從貨幣形式看,央行數字貨幣更類似於電子貨幣。比特幣等非官方數字貨幣引入去中心化及共識機制,這與現有主權信用貨幣體系有著本質上的差異,不僅改變了集中化的運行機制,而且推動了貨幣流通的模式轉變。

然而,央行數字貨幣雖然引入加密等區塊鏈技術,但集中化管理模式並未改變,相關運行模式更類似當前的電子貨幣,與電子貨幣存在差異的是發行主體不同,在此技術上加入了過程變數等相關要素,構成了可溯源的基本特徵。

從金融影響看,商業銀行主導的金融市場體系,仍然是央行數字貨幣所依託的重要金融環境,這與比特幣等數字貨幣有著本質差別。通過賬戶體系及共識機制,比特幣將對現有清算模式構成重大改變,不再需要商業銀行的記賬功能,而記賬功能則是商業銀行區別於其他金融機構的主要特點,如果比特幣成為主流數字貨幣,那麼商業銀行必須轉變為其他金融機構,否則可能無法繼續生存。

事實上,比特幣的初心之一,是抗拒央行看起來不受控制的貨幣濫發。比起比特幣自身漲跌,比特幣所代表的,對於主流央行的不信任暗流,其實更值得思考。這一種反建制的思潮,與川普興起也有隱約聯繫。此外,金融危機以來,包括比特幣在內的各式各樣的代幣、資料庫和通道,在不同程度上與傳統金融對接互動。

但對於央行數字貨幣來說,其發行依然重視保障商業銀行為主導的金融市場的穩定性,基本思路是央行給商業銀行數字貨幣,商業銀行在此基礎上進行運營,這種模式不應也不會對現有金融體系帶來革命性變化

當前,數字人民幣正在加速發展,並在時間和空間多維度加速服務於數字中國的建設。2020年4月,數字人民幣的首個應用場景在蘇州落地,以交通補貼的形式發放給蘇州相城區各區級機關、事業單位和直屬企業員工。並且,自2020年10月深圳羅湖首次開展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後,央行已在蘇州、北京、成都以及深圳福田、龍華區多地累計派發紅包達1.5億元。

2020年11月,數字人民幣再次新增上海、長沙、海南、青島、大連、西安六地試點,加速提升試點的地域廣度與試驗深度。其中,海南作為自由貿易港,具有金融開放與資金自由流動的獨特優勢,試點或將拓寬至跨境貿易的場景測試。

數字人民幣的推廣過程呈現出循序漸進、兼容並包的特徵,不僅在發行環節以發紅包形式提升市民參與感,在流通場景中也充分考慮數字時代的用戶需求。根據公開數據,自2020年4月數字人民幣的首個試點應用場景落地,其推廣速度與廣度大幅超出市場預期,目前已累計向公眾發放1.5億元。

可以說,隨著涉及專利的漸次公布和試點範圍的相應擴大,數字人民幣雛形已現,市場對其認知也隨之清晰。

陳根:從加密數字貨幣到央行數字貨幣,何異何同?

央行數字貨幣走向未來

無疑,數字時代背景下,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中國經濟發展不僅需要關注數字化生產力的提升,還需推動生產關係的全面進化,而貨幣體系的革新即是一系列生產關係變化的起點。

對於已然到來的數字經濟時代來說,雖然計算機、智能手機以及網路技術的普及已初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消費習慣,但數字經濟並非是單純的產業革命,它革新了價值創造的方式,再定義了價值分配的過程,因此與植根於傳統實體經濟的舊思想、舊秩序以及舊階層存在顯著矛盾。

互聯網平台經濟是一項成功的數字化試驗,而如今人類社會要從物理世界向數字世界遷徙,則不僅需要生產力的提升,更需要生產關係的全面進化。在數字化技術的革新下,大量原生可追溯的數字資產誕生,而傳統信用貨幣體系卻並不具備對接交換的數字化能力

數字人民幣應運而生,其全程可追溯的特性與區塊鏈耦合,可編程性則為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和疊加拓展了空間,或將重構數字經濟世界的交換體系,激發數字經濟的新一代潛能。

一方面,在國內,央行數字貨幣將縮短支付鏈條,讓用戶敏感數據免於受到不受信任機構的控制,更能兼顧數字經濟時代的隱私保護與金融安全需求。並且,央行數字貨幣還分離了金融機構支付與信貸的職能,在支付層面降低了因中介機構而生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倒逼商業銀行科技轉型。

另一方面,在國際上,央行數字貨幣是中央銀行的數字形式負債,相較商業銀行存款體系中的貨幣,天然降低了結算的信用風險和流動性風險敞口,能夠有效解決傳統金融系統中券款對付以及跨境支付的痛點。而跨境交易的去中介化,得以繞開以美元為基礎的SWIFT體系,對貨幣弱勢國家的主權形成保護,有助於實現和諧的國際貿易合作。

回溯世界千年的貨幣發展史,貨幣產生後,隨著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貨幣形式經歷了從實物貨幣、金屬貨幣到紙質貨幣(信用貨幣)、電子貨幣的演變過程。充當貨幣的材料從最初的各種實物發展到統一的金屬,再發展到紙幣,進而出現電子貨幣,直至數字貨幣。

紙質貨幣的出現,是貨幣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變革。因為它結束了黃金的「黃金時代」,第一次使紙幣上升到本位貨幣的地位,從而使它能夠活躍於整個商品世界。同時,它也結束了貨幣的「黃金」時代,第一次用沒有價值的符號直接代表價值,從而使貨幣不再是真正的一般等價物。

從以物易物,到後來使用貝殼充當貨幣,再後來是銅、黃金和白銀,直到紙幣的出現。如同任何事物都有產生、發展、滅亡的周期一樣,在不遠的將來,紙質貨幣的消失完全有可能。從紙質貨幣到數字貨幣,是一種大勢所趨

全球央行數字貨幣腳步越來越近。隨著中國央行數字貨幣試點啟動、歐洲央行推出首份數字歐元報告、國際清算銀行聯合七國央行發布央行數字貨幣研究報告,主要經濟體之間央行數字貨幣的競合態勢日趨明顯。

數字貨幣打開全球貨幣「升維競爭」的新賽道,作為底層基礎貨幣演變,改造國際貨幣體系的結構。展望未來,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或將成為國際數字貨幣體系的一種重要形態。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提升人民幣在全球貨幣體系下的競爭力,發揮作為央行數字貨幣的先發優勢,則是中國DCEP面臨的重要議題。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1/05/28/%e9%99%88%e6%a0%b9%ef%bc%9a%e4%bb%8e%e5%8a%a0%e5%af%86%e6%95%b0%e5%ad%97%e8%b4%a7%e5%b8%81%e5%88%b0%e5%a4%ae%e8%a1%8c%e6%95%b0%e5%ad%97%e8%b4%a7%e5%b8%81%ef%bc%8c%e4%bd%95%e5%bc%82%e4%bd%95%e5%90%8c/?variant=zh-tw

0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歡

文章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

後發表評論

    上一篇

    ARK創始人Cathie Wood:對穩定幣、DeFi和NFT非常感興趣

    下一篇

    在不確定中行動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