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發文稱,在中國政府加大對金融機構使用加密貨幣的打擊力度之後,比特幣暴跌至2月初以來的最低水平。
5月18日晚間,央行下屬三大協會聯合發文,稱加密貨幣不具有法償性與強制性等貨幣屬性,不是真正的貨幣,不應且不能作為貨幣在市場上流通使用。金融機構、支付機構等會員單位不得開展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業務。並建議廣大消費者不參與虛擬貨幣交易炒作活動。
金融時報文章作者認為,該公告反映了中國政府正在限制機構參與加密活動。
文章援引了品誠梅森律師事務所駐香港合伙人Pal Haswell的評論,三個出發點導致中國政府要「整治」加密貨幣:
一是數字人民幣的推廣;二是防止資金外流;三是防止消費者上當受騙。
這篇文章還提到了普華永道加密貨幣全球主管Henri Arslanian的觀點,他認為,其他國家很有可能效仿中國的監管措施。但是,無法阻擋的一個趨勢是,機構投資者擁抱加密世界的步伐不會放緩。
與中國大陸的嚴格監管相反,Haswell認為,香港的氛圍很開放,而且加密市場正在不斷增長。
在美國,散戶投資加密貨幣的途徑更為廣泛,高盛和摩根大通也在探索向部分客戶提供加密投資渠道。
文章作者還提到了2017年中國緊急關停加密交易所的「九四」事件,暗示此次大跌也與央行的「鐵拳」密不可分。
然而,中國央行從未允許機構在國內參與加密交易,5月18日的公告只是再次重申了這一點。關於比特幣的定價權,行業人士大多認為已不在國內。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1/05/20/%e9%87%91%e8%9e%8d%e6%97%b6%e6%8a%a5%ef%bc%9a%e4%b8%ad%e5%9b%bd%e6%95%b4%e6%b2%bb%e5%8a%a0%e5%af%86%e8%b4%a7%e5%b8%81%e5%af%bc%e8%87%b4%e5%b8%82%e5%9c%ba%e5%a4%a7%e8%b7%8c/?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