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欲來風滿樓。
數字貨幣價格頻繁暴漲暴跌、投機炒作氛圍狂熱,圍繞數字資產的亂象甚至犯罪行為已引起各方高度關注。日前,比特幣交易再遭商業銀行「封堵」就是一例。
中國證券報記者近期調研發現,數字資產交易平台魚龍混雜已有時日,亂象頻發:有交易平台將老年人當作「收割對象」,「引流」套路涉嫌傳銷;有交易平台與「帶單老師」合作,投資者「上鉤」後,用技術手段使投資者受損;還有交易平台淪為跨境「洗錢」工具,逃避外匯監管等等。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採訪的專家指出,這些交易平台嚴重損害了投資者權益,加強監管刻不容緩。
從暴富躁動到慘被「收割」
數字貨幣是電子貨幣形式的替代貨幣。目前,市場上有兩大主流數字貨幣:一類是各國央行相繼推出的央行數字貨幣,承擔著法定貨幣的職能;另一類是以比特幣為代表的私營加密貨幣,更多被視為可投資的數字資產,成為交易平台上的炒作對象。
「若交易平台每天交易額達100億元,每個股東每天至少可得2800元分紅!未來財富不可限量!」日前,在數字資產交易平台「SPS交易所」的一次會議上,中國證券報記者感受到現場瀰漫著躁動的氛圍,彷彿一夜暴富的機會唾手可得。
會場上,主講人激情澎湃地鼓動投資者投資該交易平台發行的數字資產HHS幣。然而,天上真的會掉餡餅嗎?
中國證券報記者輾轉聯繫到小陳。談及這段遭遇,小陳一肚子苦水。去年10月,小陳母親在一名自稱是哈希頓區塊鏈(深圳)有限公司負責人引導下,投資了「SPS交易所」發行的HHS幣。
「當時我媽跟我借了幾萬塊錢,一開始我也沒多問她拿錢去幹啥。後來,她竟然要發展我做下線,我才發現事情不對。」小陳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他母親早期投資的款項已無法提取了。
雖然小陳一再告誡,但母親仍對「SPS交易所」深信不疑,萬分期待手中的幣價值暴漲。現在家庭內部對立情緒嚴重,小陳頗為無奈。
暗夜狂奔 亂象重重
中國證券報記者了解到,目前全球至少有600家正在運營的交易平台,在這些平台上,各類數字資產「你方唱罷我登場」。
然而,這些交易平台良莠不齊,不少交易平台在黑暗中狂奔,暗藏的亂象令人不寒而慄。
小陳母親遭遇的就是「引流」套路,哈希頓正是所謂的「引流」公司。哈希頓一位成員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投資HHS幣後就可以成為「SPS交易所」的會員,若發展足夠多的下線,有望成為該交易平台原始股東。
這種「拉人頭」方式與傳銷異曲同工,靠數字貨幣漲勢哄騙用戶,通過發展下線的方式來擴大市場,具有很強滲透力。小陳向中國證券報記者提供的一張截圖顯示,除深圳外,哈希頓還將業務拓展至廣州、佛山、長沙、武漢等地,僅小陳所在的縣級市投資者微信群就超過400人。
除了「引流」,「帶單」背後的套路同樣觸目驚心。所謂「帶單」,就是「帶單老師」指導某個幣種的買入、賣出點位,引導用戶在交易平台上交易。一名自稱與「BTA交易所」合作的「帶單老師」李明(化名)介紹,自己會為用戶提供某個幣種的交易策略,引導用戶在指定交易平台進行跟單交易,頻繁「做短線」。李明告訴記者,自己所在團隊的「帶單老師」多達50人。
跟著「帶單老師」真的能穩定盈利嗎?答案無疑是否定的。不僅如此,中國通信工業協會區塊鏈專委會輪值主席於佳寧指出,有些情況下,「帶單老師」會將客戶引至黑交易平台進行交易,一開始黑交易平台會讓用戶賺取微小利潤,後來則會利用拒絕成交、高位強平、極端行情無法操作,甚至關機跑路、無法提幣等手段惡意造成投資者虧損,甚至爆倉。
此外,還有交易平台涉嫌非法集資,淪為洗錢工具。最高人民檢察院、中國人民銀行3月聯合發布的一起懲治洗錢犯罪典型案例顯示,陳某波通過開設交易平台發行幣種,拖延甚至拒絕投資者提現,涉嫌集資詐騙並潛逃境外。其妻子幫助其向境外轉移集資詐騙款,被認定犯洗錢罪。
監管利劍亟待出鞘
對數字資產交易平台的監管仍面臨不少難題。首先,對法人主體監管難度大。原本在內地註冊的交易平台已紛紛「出海」,監管存在一定障礙。一些受害者也反映,根本不知道交易平台的地理位置及責任人,陷入投訴無門的境地。
其次,追蹤交易也是一大難題。國盛證券區塊鏈研究院院長宋嘉吉說,數字資產的去中心化特點使交易平台僅是撮合場所,用戶一旦提現往往難以追蹤。此外,數字資產技術迭代迅速,特別是去中心化金融的出現,更是使得監管難以在原有技術框架內進行。
此外,全球範圍內尚無成熟的監管規則可供參考。北京尚光律師事務所刑事部主任丁飛鵬表示,目前各國家和地區對交易平台的監管政策、規則、態度各不相同,尚無普適標準,大多處於探索和嘗試階段。例如,新加坡、日本、美國、馬來西亞、瑞士、英國等國以發放牌照的方式進行監管,我國香港地區則採用監管沙盒模式,一些國家甚至沒有監管。
事實上,加強對虛擬貨幣交易監管正在形成更廣泛的共識。
一方面,完善法律法規和監管機制是重中之重。於佳寧稱,應明確數字資產及交易平台的法律地位,確定監管標準與監管職責,建立完善的准入退出機制等。監管部門應對交易平台的運營能力和風險管控能力進行監管,要求交易平台對股東資質、財政能力、業務範圍、財務細則、安全管理等相關內容進行披露,同時對交易平台搭建者的能力和資信情況進行審核。
就現階段而言,多位業內人士指出,監管沙盒不失為一種可取的模式。所謂「監管沙盒」,就是由監管部門按照適度簡化的准入標準和流程,允許交易平台在有限業務牌照下,利用真實或模擬的市場環境開展業務測試。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包容審慎的模式,在嚴厲打擊不法交易平台的同時,還給予合規運營的交易平台生存空間,這有助於建立和引領數字資產領域的行業標準。
另一方面,強化技術應用層面的管理。「應加強交易平台的反洗錢管理、資產安全管理等能力,通過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對交易平台的日常交易進行監測,識別、評估、持續監測洗錢風險,還可逐步探索對數字資產進行託管、多方共管或保險機制,加強審計。」丁飛鵬稱,「對於風險較大的合約交易,可參考期貨交易,嚴格限制交易平台的槓桿率。」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民眾對數字資產的投資熱情高漲,投資者教育任重道遠。盈科律師事務所律師葉庚清提示,投資者應擦亮雙眼,加強對數字資產底層應用的了解,同時對違法違規活動加強防範,及時舉報相關線索,謹防受騙。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1/05/18/%e8%b5%b7%e5%ba%95%e6%95%b0%e5%ad%97%e8%b5%84%e4%ba%a7%e4%ba%a4%e6%98%93%e5%b9%b3%e5%8f%b0%e4%b9%b1%e8%b1%a1%ef%bc%9a%e5%bc%95%e6%b5%81%e8%97%8f%e5%a5%97%e8%b7%af-%e5%ae%a3%e4%bc%a0/?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