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避險資產荒:誰在湧入比特幣?黃金為何「不吃香」 - 冷萃財經

海外避險資產荒:誰在湧入比特幣?黃金為何「不吃香」

海外避險資產荒:誰在湧入比特幣?黃金為何「不吃香」
文章摘要:「屋漏偏逢連夜雨,如今每逢金融市場劇烈下跌,要找到可靠的避險資產實在有點難。」一家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感慨說。

「屋漏偏逢連夜雨,如今每逢金融市場劇烈下跌,要找到可靠的避險資產實在有點難。」一家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感慨說。

由於歐洲疫情捲土重來與美國新一輪財政刺激計劃無法在11月大選前落地,10月28日晚歐美股市驟然大幅下跌期間,他發現眾多傳統避險品種並未從中受益——黃金跌幅一度超過1.5%,一度跌破1880美元/盎司整數關口;美債收益率不跌反漲(美債價格出現下跌);瑞郎兌美元匯率也遭遇下跌頹勢。

「到最後,我們只能買漲美元避險。」他告訴記者。畢竟,今年以來美股與美元呈現極高的負相關性——在美股劇烈下跌期間買漲美元,或許是不錯的避險策略。

在Cornell Capital合伙人Ann Berry看來,這背後,預示著當前華爾街投資機構的避險側重點出現明顯變化——以往他們更看中避險資產的波動獨立性,但如今他們更看中避險投資組合的流動性。

然而,美元的避險效應能持續多久,多數受訪對沖基金經理直言「心裡沒底」:由於美國可能出台更大規模的經濟刺激計劃,美元仍承受不小的下跌壓力。

「比特幣同樣面臨類似的尷尬。」一位在10月28日晚加倉比特幣資產避險的華爾街資管機構交易主管向記者直言。儘管避險資金湧入令比特幣在28日晚經歷先跌後漲並站穩13000美元整數關口,但歷史數據顯示,比特幣曾在2017年末、2019年中兩次突破13000美元關口,但隨後均轉入熊市,因此部分投資者仍可能根據歷史經驗逢高拋售獲利。

記者多方了解到,10月29日美元與比特幣的避險資金流入量已趨於下降。

華爾街知名對沖基金綠光資本(Greenlight Capital)總裁David Einhorn坦言,目前他們已在投資模型里加入了「泡沫籃子」以調整投資組合併降低投資組合凈值波動性,這個泡沫籃子主要包括近期漲幅過大且超過企業合理估值的美股上市公司。

美元比黃金更「受寵」

「沒想到黃金竟隨著歐美股市同步大幅下跌。」上述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向記者直言。面對歐洲部分國家重啟封城防疫導致歐洲股市驟然大跌,他第一個念頭是買入黃金避險。但歐洲股市開盤不久,全球黃金價格就跟隨歐洲股市下跌而跌去逾1.5%,連續跌破1900、1890美元/盎司兩大整數關口,令他迅速打消了依靠黃金避險的念頭。

在他看來,金價大跌,表面而言是受到10月28日晚美元指數上漲的衝擊,但深層次原因是越來越多機構投資者更看中避險投資組合的流動性,不再是避險投資組合的波動獨立性。其結果是黃金的價格波動獨立性優勢被「無視」,反而是美元的高流動性更受投資機構的追捧。

由於黃金遭遇拋售,28日全球最大黃金ETF--SPDR Gold Trust的黃金持倉量較前一個交易日減少8.47噸,達到1258.25噸。

布魯德曼資產管理公司(Bruderman Asset Management)首席策略師Oliver Pursche表示,其實黃金ETF流動性不低,卻依然遭遇投資機構減持,表明華爾街投資機構對美元避險屬性的青睞度已遠遠超過黃金。這背後,有著兩個不容忽視的原因,一是28日晚歐美股市大跌導致眾多投資機構的槓桿投資型股票組合遭遇不小虧損,他們不得不籌集美元資金填補保證金缺口;二是相比黃金,今年以來美股與美元的極高負相關性反而令買漲美元在美股大跌期間擁有更高几率獲得正回報。

他透露,在28日歐美股市大跌期間,越來越多對沖基金都在重複上述反向套利避險投資,即邊沽空歐美股市邊買漲美元。相比而言,他們更願將黃金視為一種風險資產進行減持。世界黃金協會近日發布最新報告指出,由於此前一段時間金價高企,全球央行也開始減持黃金。

海外避險資產荒:誰在湧入比特幣?黃金為何「不吃香」

圖:美元指數近半年走勢 數據來源:Wind

美國年輕股民青睞比特幣避險

值得注意的是,比特幣在28日歐美股市劇烈下跌期間受到避險資金青睞。

當天晚上比特幣起初隨著美股下跌而一度跌至日內低點13057美元,但隨著避險資金湧入,價格又回升至13312美元附近,截至29日19時,比特幣報價徘徊在13120美元附近。

記者從多位美國投資機構加密數字貨幣交易員處了解到,28日晚買入比特幣避險的主要資本力量,除了部分對沖基金,還有大量美國年輕股民,在他們的認知世界裡,比特幣相比黃金更具避險功能。

OKEx Research首席研究員William向記者解釋稱,比特幣之所以被散戶投資者與部分對沖基金視為新的避險工具,也與近期不少機構入場息息相關。上周,全球最大跨境支付平台PayPal與星展銀行先後宣布提供加密數字貨幣交易,此前移動支付巨頭Square、Stone Ridge Holdings、MicroStrategy等資管機構分別購買5000萬美元、1.14億美元、4.25億美元比特幣資產,都令散戶投資者感覺大量新資金入場令比特幣價格趨于堅挺。

不過,受3月比特幣大跌觸發高槓桿投資者集體爆倉衝擊,此次眾多散戶投資者與對沖基金的比特幣避險投資槓桿倍數較以往明顯下滑。這背後,他們還有著另一層顧慮——過去3年比特幣兩度突破13000美元後,均遭遇獲利了結潮觸發價格大幅回調,因此他們更傾向以史為鑒,不再高槓桿加倉比特幣賺取避險投資高回報。

前述華爾街對沖基金經理告訴記者,不少對沖基金也沒有將比特幣視為可長期持有的避險資產。畢竟比特幣價格波動性較大,對他們避險投資組合的凈值波動衝擊不小。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10/30/%e6%b5%b7%e5%a4%96%e9%81%bf%e9%99%a9%e8%b5%84%e4%ba%a7%e8%8d%92%ef%bc%9a%e8%b0%81%e5%9c%a8%e6%b6%8c%e5%85%a5%e6%af%94%e7%89%b9%e5%b8%81%ef%bc%9f%e9%bb%84%e9%87%91%e4%b8%ba%e4%bd%95%e4%b8%8d/?variant=zh-tw

0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歡

文章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

後發表評論

    上一篇

    馬來西亞證券委員會發布修訂版數字資產準則

    下一篇

    Web3 峰會圓桌討論:波卡對以太坊有3個後發優勢,IPO或帶來爆發點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