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太坊:孕育DeFi雛形 - 冷萃財經

以太坊:孕育DeFi雛形

以太坊:孕育DeFi雛形
文章摘要:10月26日,DApptotal數據顯示,MakerDAO的鎖倉金額達到1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誰能想到5年前,Maker關於抵押借貸的構想還只是一張白皮書。

以太坊:孕育DeFi雛形

10月26日,DApptotal數據顯示,MakerDAO的鎖倉金額達到1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誰能想到5年前,Maker關於抵押借貸的構想還只是一張白皮書。

正是那時,和Maker一樣,很多關於在去中心化網路上構建金融應用的設想進入了探索期。伴隨著2015年7月以太坊創世區塊的挖出, 開發者們可以在這個簡陋的去中心化系統上部署智能合約,2年時間內,去中心化穩定幣、抵押借貸、DEX交易平台從白皮書走向了測試版應用。 

這些應用在那個時期還不叫DeFi。儘管2017年年底比特幣市場走向了歷史的頂點,但去中心化的金融解決方案是孤獨的,小眾的。它在ICO和「區塊鏈革命」口號來臨時毫不起眼,在偏於主流市場之外的小角落裡悄然探索,其中就包括如今的頭部DeFi協議Maker和Aave的前身。

MakerDAO從被戲謔中開始

以太坊:孕育DeFi雛形作為創建穩定幣DAI的協議,如今的MakerDAO已是開源金融協議中必不可少的基礎設施。10月26日,其鎖倉總價值(TVL)達到18億,又破了紀錄,成為DeFi價值榜上前三名的常客。

從一紙白皮書到鎖倉18億美元,MakerDAO用了 5年。5年前,它還是一個概念。

2015年8月,MakerDAO發布白皮書,DAI還沒有被賦予穩定幣的概念,它被定義為「首個可轉移、可互換的加密債券」。發行方(借款人)可以通過鎖定價值資產發行DAI,從而獲得穩定並且低風險的利息收益,收益來自發行方的抵押資產。 

當時國內活躍在巴比特社區的比特幣玩家對這個新興的事物並不感冒,在英文版白皮書截圖下,有人質疑它的出身,「穿個洋馬甲出來忽悠人」;也有人認為這個協議過於複雜,「不愛動腦的就別玩了」。 

以太坊:孕育DeFi雛形

DAI早期白皮書 (圖片來自巴比特)

模式複雜的新事物在買賣比特幣獲利為王道的加密世界中,實在不討好。但比特幣這種加密的去中心化網路除了交易還能做什麼,在當時已經成為部分極客、學者們探索的課題。

開源金融應用成為一個方向,但比特幣網路為了安全而放棄的效率成為應用開發者的痛點,市場上缺乏穩定且高效的去中心化網路來承載類似Maker的構想。

以太坊的出現提供了選擇性。在Maker白皮書刊發的一個月前,也就是2015年的7 月,以太坊主網的第一個版本Frontier發布,創世塊被挖出意味著網路運轉起來了。這個初代的網路僅對用戶開放了挖礦介面以及上傳和執行合約的方案,但這個簡陋的網路已至少具備了可能性。

這一版的以太坊網路由於沒有圖形界面,所有操作均需要通過命令行來執行,圖靈完備的Solidity編程語言面向智能合約開發者,對普通程序員來說不太友好。當時,以太坊發布協調員Vinay Gupta曾發文提醒開發者,Frontier是「處於最初始形態」的以太坊版本,開發者應該謹慎行事。

簡陋似乎並沒有妨礙測試。基於以太坊的預測市場(二元期權交易)Augur發布了測試版及使用教程,該項目當時還得獲得了520萬美元融資的支持。Augur涉及的金融場景可以視作以太坊上早期的DeFi探索,儘管那時還沒有DeFi的概念,但它依然隨著以太坊活到了現在。

除了以太坊外,比特股(Bitshare)也是應用開發者們可選擇的網路,它是後來EOS創始人BM早期提出的概念,讓用戶可以使用委託證明演算法構建點對點分散式股票分類賬戶和網路。早在2014年比特股主網就上線了。以太坊主網誕生的那個月里,海外創投集團Peak宣布使用比特股2.0網路,將其融合到公司業務中。

比特股一度視作當時區塊鏈技術在金融場景中落地使用的典範。巴比特社區在看到DAI的規劃時,有人留言,「搞DAI還不如搞比特股。」誰也沒想到,當初不被看好的DAI和以太坊,如今都成了加密資產世界的主角,而缺乏生態建設的比特股走向了邊緣。

眾籌賽道吸金 TheDAO敲警鐘

以太坊:孕育DeFi雛形

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給開發者帶來更多施展拳腳的空間,資金悄然入場,為探索基於分散式網路的開源金融應用鋪路搭橋。最初形成大規模應用的場景是眾籌。 

2015年10月,基於以太坊的開源眾籌平台 WeiFund上線。截至目前,這個平台也還在為用戶提供服務。 

如果放在DeFi的進程中,WeiFund 掀起的風浪儘管沒有大的波瀾,但它的出現證明了開發者們嘗試了用智能合約構建眾籌場景的價值。

以太坊:孕育DeFi雛形weifund早期網頁

當時的巴比特上,有人在WeiFund介紹下的留言中留下了眾籌應用在當時的風靡,「貌似這種平台很多了,眾籌的太多了」。

「TheDAO事件」的出現也從側面證實了這種風靡。2016年5月,以太坊上最大的眾籌項目DAO的募資額已經接近6000萬美元。大量資金流入引來了黑客的注意,厄運發生了。 

6月17日,由於智能合約存在重大缺陷,TheDAO被黑客攻擊,導致300多萬ETH資產被迫從資金池中分離出來。據當時的媒體信息顯示,被攻擊前,該眾籌平台的資金池裡有1億美元左右資產。 

為了找回資產,以太坊網路實行軟分叉回滾了交易。執行前後,社區在是否回滾這個問題上一直存在分歧,出現,分歧以兩條鏈的共存被解決,ETC以太經典(原鏈網路)便是由此誕生。

TheDAO也終止了服務。這一事件至今都是區塊鏈網路安全領域的重要案例,智能合約的漏洞事故至今都是行業的重點課題,開發者們在探討安全時總會提到TheDAO事件帶來的警示。 

除了智能合約外,錢包也是如今DeFi能走出小眾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說智能合約實現應用場景的入口,那麼錢包就是讓用戶走進場景的大門。

2016年,以太坊主網的Homestead升級為「造門」提供了工具。Homestead 升級做了三個重要修改——移除Canary 合約去除了網路中的中心化部分;在合約編程語言Solidity中引入了新代碼;最重要的是,升級帶來了 Mist 錢包,讓用戶能持有、交易 ETH ,更方便地編寫和部署智能合約。 

隨著越來越多金融應用利用智能合約做嘗試,一些傳統金融機構也開始關注以太坊上的開源金融協議。

2016年6月,瑞銀集團UBS(瑞士聯合銀行集團United Bank of Switzerland)在以太坊上測試了智能債券Smart bond,意味著傳統金融機構在很早期就開始嘗試將金融場景放到開放式網路中。

以太坊:孕育DeFi雛形

smart bond的開發者(圖片來自巴比特)

眾籌和債券之後,2016年10月,交易應用也來了,基於以太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IDEX上線,為了規避以太坊網路的低效問題,其採用了訂單簿模式,支持限制和管理訂單,鏈下撮合、鏈上清算的方式實現高吞吐量和實時交易。IDEX成為以太坊上能夠同時進行多筆交易的平台。

資金彙集、傳統金融機構涉獵的開源金融正在以太坊的發展中萌芽、探索。

DEX迭代 如今的主流協議初生

以太坊:孕育DeFi雛形

2017年,以太坊上的開源金融協議變得更加多元了,除了眾籌、交易外,扮演商業銀行角色的借貸協議終於以應用的形態出現。

9月,迭代IDEX的EtherDelta(以德)上線。相比前者的鏈下撮合,EtherDelta更加接近區塊鏈去中心化、高隱身度的宗旨,它具備加密簽名交易的特性,不需賬號登錄,讓用戶可以在全球的任何角落都能安全使用。

EtherDelta也成為國內早期探索去中心化交易的第一站。Defibox基金會中文區代表Denny回憶,以德是他第一個使用的DEX,「當時是抱著探索鏈上交易的心態,整體感受還是受以太坊性能的影響,太慢了」。

除了以德外,在概念中跑了兩年的MakerDAO協議終於從白皮書中走了出來,有人開始將ETH存入其中,當起了DAI的發行人。DAppTotal數據顯示,2017年12月18日,MakerDAO的鎖倉金額為19萬美元。

那一年加入Maker團隊的中國區負責人潘超認為,對比今天的市場來看,當時能稱為DeFi的正是MakerDAO,因為它以去中心化協議的方式構建起一套抵押借貸金融系統,並生成了交易世界中最重要的基建之一穩定幣。潘超當時加入這個團隊,看重的正是穩定幣這個場景,「那時根本還沒有DeFi的概念」。

但2017年對於Maker這樣的開源金融嘗試者來說,幾乎無力吸引注意力。那時,整個市場都在為ICO瘋狂,拿著ETH尋找小幣種投資才是主流市場的焦點。

潘超回憶,2017年,幣圈焦點都在ICO上,很少有人關注去中心化應用,它小眾到只有開發者是專業玩家,會去使用這些金融協議。但儘管市場上協議少,關注度低,但如今市場上主流DeFi協議,比如借貸協議Aave、衍生品交易平台Synthetix都在那時有了雛形。

2017年11月,Aave還不叫Aave,它的前身是ETHLend。這個協議嘗試的場景就是抵押借貸,用戶可以用自己的數字貨幣資產做抵押,借ETH來參與代幣眾籌或進行短期套利。協議開發早期初期,其發行了10億LEND代幣,籌集了價值60萬美元的ETH。

直到2018年9月,ETHLend才改名為Aave,活到現在不說,還成為主流應用。目前,DAppTotal數據顯示,Aave的鎖倉金額為10.9億美元,排在TVL的第四名。

此外,當前DeFi協議中衍生品的頭部平台Synthetix也在2017年啟動。當時平台的名稱還叫Havven,起初也想主做穩定幣,叫nUSD。不過後期,團隊開發轉向交易前景。2018 年年末,合成資產協議平台Synthetix換皮出世。

以太坊:孕育DeFi雛形

鎖倉金額前10的DeFi協議有三個誕生在2017年前

Maker、Aave、Synthetix這三個當紅應用的雛形都誕生在2017年以前。為何到它們今年才大放異彩?

Denny認為,以太坊的逐步成熟提供了基礎設施和資本入場的入口,市場本身有一定的鏈上交易和借貸的需求,特別是海外市場,「當年全球王者交易所MT.Gox被盜事件後,不少投資者對將資產存在中心化交易所中產生了危機意識,大家開始尋找替代方案,鏈上交易進入視野。」 

回過頭看,如今的DeFi爆發並不是偶然事件。以太坊網路的誕生、開發者對金融場景的鏈上嘗試、早期資金的支持都為DeFi成為賽道鋪就了基礎,但2015年到2017年,它還沒有佔據加密資產世界的主場,在沒有定義概況的無名時代里,偏居在主流市場之外的小角落裡,默默演進。

進入2018年,公鏈的爆發又成為燃料,有人為鏈上金融取了個名字……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10/27/%e4%bb%a5%e5%a4%aa%e5%9d%8a%ef%bc%9a%e5%ad%95%e8%82%b2defi%e9%9b%8f%e5%bd%a2/?variant=zh-tw

0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歡

文章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

後發表評論

    上一篇

    在最近一輪牛市中,比特幣鯨魚的數量達到了歷史新高

    下一篇

    35 DOT 以下的 Staking 如何獲得獎勵?建議去交易所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