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Jesse Walden,加密風投機構 Variant Fund 創始人,a16z 前合伙人
在加密領域中,用戶所有權機制可以比二代互聯網 Web 2 任何增長技巧都能更快地推動網路增長
但是,確定有效的所有權分配是團隊最大的挑戰(和機遇)。
最佳實踐仍然含糊不清。
我們能解決這個問題嗎?連環推解釋一下。
退一步先搞清定義,弄清所有權分配是機制設計中的一項工作:
「在經濟學和博弈論領域,所有權分配是以目標優先的方式設計經濟機制或激勵措施,以實現預期的目標 ...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echanism_design
機制設計假定行為合理,最容易推理確定的目標何時可以得到確切驗證。
BTC 和 ETH 中的礦工獎勵是可驗證工作的機制設計示例:PoW +交易排序。
在 DeFi 和其他加密應用中,獎勵設計機制的目標要複雜得多,涉眾更多元化的利益相關者,工作類型也比較主觀,這使驗證變得困難。
每次應用運行所有權分配程序時(無論是通過 ICO、流動性挖礦還是資金治理項目),都會有需要學習和迭代的數據。
這種學習發生得越來越快。
要幫助加快這一進程,我們需要一種數據驅動的方法來衡量哪些有效、哪些無效。
需要有進行這一衡量的 KPI。
根據這些 KPI 的衡量,我們可以支持項目之間可重複的最佳實踐,從而進一步加快迭代速度。
我和 a16z 加密基金的數據科學家 Eddy Lazzarin 聯手整理了一個要權衡的清單。
其計劃旨在回饋數據驅動的見解,以幫助建設者做出更好的選擇!
所以在考慮所有權分配的有效性時,有哪些權衡因素和度量標準值得關注?
關於用戶參與度:
-#唯一性
-資本餘額中位數 / 基尼係數
-客戶獲取成本 CAC 與客戶終身價值 LTV (由 Bo11inger 投資集團研究合伙人 Dmitriy Berenzon 貢獻)
-流動性 vs. 資金退出機制 / 鎖倉
-收益率 vs. 代幣焚毀 vs. 純治理?
-扁賓士理 vs. 委派治理
關於治理參與方面:
- 連續 (MKR) vs. 孤立 (UNI/COMP)
- 強制 (YFI) vs. 可選擇
- 高仲裁 (UNI) vs. 低仲裁 (AAVE)
- 基金會 vs. 鏈上
毫無疑問,還有更多。希望聽到更多的想法!
我也想組建一個小型的 Telegram 小組,開始為有興趣進行這種嚴格分析的人們提供幫助,以便我們彼此之間可以更快地推動思路。 私我發邀請!
我有信心我們可以在這裡提高對這一方面的學習。當這種情況出現時,我們將看到所有權經濟從 L1 公鏈和 DeFi 進入其他令人興奮的垂直領域,使加密經濟更加豐富多彩。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10/24/jesse-walden-%e8%bf%9e%e7%8e%af%e6%8e%a8%e8%a7%a3%e9%87%8a%e6%89%80%e6%9c%89%e6%9d%83%e5%88%86%e9%85%8d%ef%bc%8c%e5%93%aa%e4%ba%9b%e5%ba%a6%e9%87%8f%e6%a0%87%e5%87%86%e5%80%bc%e5%be%97%e5%85%b3/?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