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Ten Theses On Decentralized Network Governance》
撰文:Mario Laul,加密貨幣風險投資機構 Placeholder 研究員
編譯:詹涓
基於我過去幾年的研究,我整理了十段關於去中心化網路治理的思考,這些思考包括底層公共區塊鏈網路,也包括在其之上運行的應用(智能合約)。在這十個觀點裡,既有比較籠統、理論性或描述性的闡述,也有較為具體、實用或說明性的想法。
其中,前五項是對我以前寫作的總結所進行的修訂後的再總結;後五項則來自最近的觀察。
我把治理定義為應用各種設計功能或控制機制來維護和指導一個系統的過程。
心得 1
與區塊鏈有關的技術和體制創新是信息技術(IT)革命正在走向成熟階段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出現了以 IT 為原生形式的社會經濟組織,這些組織的特點是數字化、全球化、日益去中心化和自動化。
正是在技術革命的後期階段,其關鍵技術開始改變社會的制度結構。區塊鏈和相關創新是數字化、計算機化和自動化這一更普遍趨勢的一部分——在這個世界裡,越來越多重要的系統流程依賴於正式的協議規則,以適應日益複雜的環境中更為高效的協調。雖然從表面上看它具有顛覆性,但這一趨勢是社會學家稱之為「官僚制的早期組織」形式演變的一部分。
但是,在管理信息和促進與信息有關的交易方面,越來越多的繁瑣規則由分散式的機器網路、而不是由人類管理者來完成,其中一些機器網路是全球性的。
心得 2
去中心化網路是各種領域——象徵性和物質性生產的社會舞台,在這個舞台上,相關行為者在提供和消費網路中可用的產品和服務時,就特定網路資源進行競爭和合作。
構建一個領域——一個值得玩的遊戲,其中一個重要的先決條件是在社會上傳播有關利害關係資源的信息,最起碼需要關於這些資源為什麼有價值達成一些共識。一個特定領域的結構是由這些資源的分布決定的,並延伸到構成整個領域的實體之間的關係。在去中心化網路中,這包括參與投資、建設、運營、使用或以其他方式參與網路的每一個人。
治理是嵌入網路結構中的一個過程,最初由最接近該網路啟動的實體決定。網路參與者後續的行動要麼強化現有結構,要麼挑戰現有結構,同時增加或減少可用資源的數量和價值。
網路的結構演變受到社會規範和網路規則的強烈影響,包括在相關軟體協議中規定的規範和規則。因此,合法地(重新)界定這些規範和規則的權力,是網路政治的關鍵問題之一。
心得 3
除了傳統的市場動態外,推動去中心化網路演變的一個首要因素是意識形態、現實和財務激勵之間的張力。
儘管參與區塊鏈網路的人在具體領域有許多不同的意見,但他們在某些意識形態或實用主義傾向方面往往趨於一致,比如去中心化(抵抗合謀,盡量減少單點控制或失敗)、自我主權(個人自由、所有權和隱私)、免許可訪問、審查抵制、開源軟體以及對過度中介或尋租的批評等概念。
然而,意識形態上可取的東西在技術上或社會學上並不總是現實的。區塊鏈的創新者們不斷地在兩者之間穿梭,試圖避免他們的創新本意要解決的問題,於此同時,短期財務激勵的影響使得這項任務更加艱巨。
單個網路在經濟上的成功或大規模採用,並不一定取決於嚴格遵守某些狹隘的原則。但是,意識形態、現實和財務激勵之間的相互作用仍將對網路治理系統的設計和發展產生關鍵影響。
心得 4
去中心化網路治理主要包括四個部分:(1) 吸引和指導網路參與者的領導力、願景和價值觀;(2) 相關軟體協議中的規則;(3) 相關軟體協議之外的規則和條例;(4) 社區協調和管理。
某個特定網路背後最初的願景和價值觀,體現在創始文件、網路啟動的細節以及早期貢獻者的個人觀點和偏好上。軟體協議用於定義網路如何處理最重要的信息和交易,其中可能包括對軟體本身實施更改的規則,即所謂的鏈上治理。其他規則可能獨立於軟體而出現,主要是通過幫助協調更廣泛的社區活動的組織,被稱為鏈下治理,它通常類似於傳統的自由和開源軟體 (FOSS) 項目的治理。
去中心化網路治理最具創新性的方面是在鏈上組件,特別是當它涉及到鏈上數據分析、代幣化、自動化和新穎的在線投票形式時,這些通常側重於軟體更新或公共財務資源池的分布。
心得 5
現有的去中心化網路治理系統在兩個決定性方面存在差異:(1) 軟體本身是否包含了有關軟體協議變更的實施規則;(2) 鏈下治理的正規化和制度化程度。
在去中心化網路上運行的軟體協議既要進行計劃內的更新,也要進行緊急更新。網路參與者一般可以自由選擇是否與軟體交互,從而繼續參與或離開網路。網路的不同之處,就在於用以指導系統協調和決策的軟體本身的正規化和自動化程度(鏈上治理的相對重要性),這可能包括與身份驗證過程或與特定的網路代幣相聯繫的投票機制。
雖然鏈上治理根據定義是正規化的,但鏈下治理活動則分布在一個廣泛的範圍內,當中既有不太正式、不太正規的網路,也有越來越制度化的網路。
鏈下治理包括未經協調的個人行動、私下對話、公共活動、在線互動(特別是在傳播材料和備忘錄的社交媒體平台上)、各種法律實體參與網路的活動,以及獨立於鏈上治理的投票和決策機制。
心得 6
避免改變軟體或其他系統參數,有助於保持現有的系統性趨勢;改變軟體或其他系統參數可能會帶來新的風險因素,但也是促成新的系統性趨勢的有力工具。
減少對改變網路規則的感知需求和合理選擇通常被稱為「治理最小化|。在實踐中,它相當於 (1) 早期設計選擇的僵化(即最大化個人的自由裁量權,他們通過定義系統的初始規則來執行去中心化網路治理的最重要行為之一),或者 (2) 提高系統自動調整以適應不變化的環境的能力(即付出最小的人力物力)。在這樣的網路中,人們往往花費相當大的精力來捍衛治理系統的設計特徵和控制機制的不可改變性。雖然對維持現狀或嚴格遵守一套特定規則的強烈偏向可能會阻礙網路的發展和改進的能力,但它有助於維護現有的系統特徵和傾向。
相比之下,更加開放和動態的治理體系往往不夠穩定,但適應性也更強。通過為不同的利益相關者提供合理的選擇,以影響網路的規則、結構和方向,應對觀念或環境的變化,這樣的網路能夠更好地解決系統性問題,但也更有可能引入新的風險和挑戰。
心得 7
良好的去中心化網路治理,是指在充分解決網路參與或受網路影響的不同利益相關者之間的衝突的同時,引導網路通過其發展的各個階段,朝著更具創新性和社會實用性的功能發展。
人類通過培養習慣和角色,最終形成了制度化,這樣可以避免對反覆出現的問題不斷重新協商解決方案的需要——這相當於基於規則的人工自動化。但是,即使是最簡單和最穩定的制度也根植於一個複雜而不斷變化的環境中。因此,制度需要適應和演變,但由於墨守成規、結構慣性和利益集團組織良好的防禦機制,這一點可能很難實現。
去中心化網路也是如此。鑒於成立原則和預期用途的差異,針對不同的網路開發不同的治理體系是合理的。但一般來說,良好的網路治理通過足夠靈活的制衡體系來協調所有利益相關者的利益。不平衡的治理或無法解決關鍵利益相關方之間的衝突會造成不穩定,這對於定位為具有系統重要性的行政基礎設施、擁有龐大用戶群的網路來說,問題尤其嚴重。
心得 8
在採用正式治理制度的網路中,將決策權分配給包括網路最終用戶在內的不同利益相關方,是一種有效的去中心化形式,也是防止集中權力濫用的一種保障。
廣義上講,參與去中心化網路的最重要群體是:(1) 負責開發軟體和運營相關基礎設施(或以高度專業化的身份做出其他貢獻)的技術專家;(2) 與網路有巨大經濟利益關係的個人和組織;和 (3) 用戶。在實踐中,這三者之間可能會有重疊,但每一種都通常與一種特定的決策形式相關聯:技術官僚(專家)、財閥官僚(牽扯大部分經濟利益)和民主(廣大用戶)。去中心化的網路往往默認為技術官僚導向。
為了實現更具包容性的決策,典型的第一步是實施代幣加權投票系統,這通常會導致財閥統治。
更加民主的網路治理形式目前還沒有得到充分的探索,並提出了一些困難的問題。是誰,或者說是什麼定義了民主和網路支持者?哪些決策需要民眾投票?是否有足夠安全和保護隱私的投票方案?假設需要對主導者的權力進行某種民主制衡,那麼這種制衡應該採取直接民主、代議民主還是委託民主的形式?這些都是網路特有的經驗問題。
心得 9
在去中心化的網路治理中,非專家決策的質量受到政治溝通的強烈影響——這是一項需要專業化的任務。
大多數組織,只要在其複雜活動中涉及協調大量人員,都會進行分工,這導致出現了專門的知識和能力儲備。這種專業化已經存在於去中心化網路的設計、構建、運營和治理中,並且在未來可能會越來越多。
在網路中,權力在個人之間分配,而這些人不一定是他們能夠影響的事務的專家,因此,有必要讓選民了解他們的決定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各種前進道路的相對優勢。
這就是網路政治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不同的利益相關者通常往往會藉由具有良好溝通技巧的個人,為他們的想法和計劃尋求大眾的支持。除了作為被動的消費者,絕大多數用戶不太可能參與到網路治理的技術或日常層面,特別是當他們滿足於現狀時。但這些並不能作為反對賦權終端用戶的證據,比方說,鼓勵公開辯論、問責制和合法性,所有這些在爭議或危機時期都特別重要。
心得 10
與優化程序清晰、簡單和具有應急保障的智能自動化競爭網路相比,治理模式定義不明確或過於複雜、資源密集型的去中心化網路往往處於長期劣勢。
不透明和不一致的治理模式使得網路參與者很難就不同情況下的合法行為進行協調。這增加了衝突的可能性,可能會導致分片和網路分叉。
與那些將簡單的設計原則與必要時管理變化的能力結合在一起的治理模型的網路相比,那些治理模型過於複雜或需要過多的人力和其他資源的網路,其可伸縮性和適應性較差。
提高去中心化網路治理效率的一種常見方法是自動化——任何能夠減少在執行任務或完成過程中需要人工輔助的技術。但是,應根據這些機制所促進的系統趨勢對自動化治理機制進行持續評估,並輔以適當的保障措施,以處理災難性軟體錯誤或其他極端事件造成的緊急情況。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10/04/%e5%85%b3%e4%ba%8e%e5%8e%bb%e4%b8%ad%e5%bf%83%e5%8c%96%e7%bd%91%e7%bb%9c%e6%b2%bb%e7%90%86%e7%9a%84%e5%8d%81%e6%ae%b5%e6%80%9d%e8%80%83/?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