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Nancy
在今年以前,相比於較為龐大的CeFi市場,DeFi還尚未站穩腳跟。僅半年多內,經過「312」的洗禮後,DeFi異軍突起。當前,除了鎖倉量較年初翻了約5.6倍,總市值也較年初翻了近4.2倍,DeFi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爆髮式的增長背後,是DeFi市場的瘋狂參與。Dune Analytics數據顯示,截至7月,DeFi 用戶總數約為23.84萬,較6月份初增加逾 23%。確實,動輒數十倍的豐厚收益,怎能叫人不心動?「DeFi如煙花般點燃了太多人的激情,現在的DeFi和當初的ICO如出一轍,你對DeFi的熟悉程度將決定你是否會被甩下車。」一位DeFi玩家告訴PANews。
而在日益壯大的生態中,主打「DeFi生態」的以太坊備受追捧。尤其是在缺乏「利好題材」的後減半時期,DeFi的爆發更是讓沉寂許久的以太坊強勢回歸。OKEx數據顯示,以太坊現價為318.15美元,較年初漲了近2400%。
毫無疑問,以太坊是這波熱潮最大受益者。這也使得其他公鏈們紛紛將目光鎖定DeFi,試圖搭上這輛自帶流量的順風車。然而,待熱潮散去,留下的是否又是一片狼藉?十年水流東,十年水流西。從長遠來看,頂著「未來金融」和「公鏈前景」兩大光環出生的DeFi真的具有可持續性嗎?
集體進軍DeFi,順勢而為還是逆勢求生?
從TPS一爭高下,到DApp生態比拼,再到搶灘DeFi,公鏈的競爭與探索之路從未停止。
曾幾何時,TPS(每秒交易數量)是各大公鏈高性能的重要指標。在這條競爭賽道中,許多公鏈熱衷於標榜高TPS數值,百萬TPS甚至成為每個公鏈的標配。
隨著市場對TPS追求回歸理性,DApp又成為公鏈新一輪競爭的重要指標之一。尤其是2019年初的時候,各大公鏈的DApp應用風生水起,一度進入白熱化階段。然而,低迷日活與被熱捧程度讓DApp陷入冰火兩重天的尷尬境地。不過幾個月,DApp從繁花似錦的熱鬧,變得日漸冷清。
隨之帶來的是公鏈熱度暴減,甚至不少公鏈已淡出人們的視野。「DeFi 或許可以幫助公鏈找到自己的應用場景和價值所在。」Conflux研究員李辰星認為。儘管DeFi總資產僅相當於整個加密資產的1.5%,但其蘊含的極大生命力足以讓公鏈們「心臟跳動」。目前市面上已經出現了上千個DeFi項目,幾乎涵蓋了傳統金融行業中借貸、金融衍生品、預測市場、保險等各個領域。
公鏈在DeFi的競爭表面風平浪靜,實則暗潮洶湧。我們把視線放到國外,曾和以太坊相提並論的EOS,其生態中的DeFi項目數量和規模都乏善可陳。DApp.com顯示,從近一個月的交易量來看,前30名金融DApp生態系統中,僅4個EOS DeFi項目上榜。不過,性能高、可擴展性強,也讓EOS具有一定想像力。目前EOS DeFi生態包括DeFibox、Pizza、EOSDT、DeFis、eosfinex、TP Swap等,主要涉及穩定幣、借貸、錢包、去中心化交易所等;
明星公鏈項目波卡(Polkadot)已推出11個DeFi項目,包括Rio Chain、MANTRA DAO、Polkswap、Stafi、Akropolis等,涉及抵押貸款、穩定幣等;
今年1月,Cosmos推出首個DeFi項目Kava,上線不到一周質押資產規模約8000萬美元。7月,Cosmos、Polkadot和穩定幣項目Terra聯合開發了新型DeFi儲蓄產品Anchor;
高性能公有鏈平台Solana也開始在 DeFi 生態布局,除了與去中心化預言機 Chainlink 和去中心化交易所 DDEX 合作,加密貨幣交易所FTX也宣布將於未來一兩周內推出基於Solana 的去中心化交易所(DEX)Serum。
視線轉移回國內,緊跟熱點的波場於近日推出了三大DeFi平台:借貸平台 JUST Lend、去中心化交易平台 JUST Swap、wBTC的波場版本 JUST BTC。此外還有由社區開發者自行開發的波場DeFi項目,例如近期鬧得沸沸揚揚的OKS。
比原鏈也推出了DeFi 協議簇MOV,這是一個去中心化價值交換生態系統,產品包含借貸、穩定幣、合成資產、衍生品等。今年6月,MOV推出的超導兌換,後續將引入預言機以及網格交易等創新機制;
本體在DeFi布局包括,基於本體區塊鏈平台發行穩定幣PAX、與SALT Lending、LendChain等DeFi應用商進行合作、Ethereum 和Polkadot 的DeFi 項目提供DID 解決方案等,生態主要涉及穩定幣、保險、借貸、支付等領域。
除了以上提到的公鏈,還有不少公鏈也在進行或即將進行相關布局。不過由於參與時間較短等原因,相較於目前這些公鏈而言,能夠拿得出手的DeFi項目少之又少。「在同樣相對穩定的情況下,太多的人聚焦在以太坊上,這使得公鏈自身的生態搭建非常困難。」賀聖君指出。
而隨著時間的推進,各大公鏈的參與勢必會讓DeFi熱潮持續發酵,這也不得不讓人聯想起DApp的「爛尾」風險。對此,比原鏈首席研究員賀聖君直言,DApp的「爛尾」之勢是公鏈面臨的群體性問題。最近幾年公鏈在落地方面有過諸多的嘗試和探索,從去年開始DeFi可能是公鏈率先落地的領域逐漸成為行業共識,越來越多的公鏈也逐步入局。從行業發展的角度來看,這是好事,說明大家已經找到發力的方向,不用再在黑暗中摸索。當然,絕大部分的科技創新都面臨在商用探索期從業者的熱情與用戶的數量不匹配的問題,對於超前的區塊鏈技術尤其如此。要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區塊鏈出圈,真正走出目前相對狹窄的場景,甚至需要有殺手級產品的出現來助推區塊鏈技術的落地和商用。
如何承載多樣性的金融需求?
相對於以太坊,無論是構建DApp生態,還是DeFi產品,其他競爭性公鏈的速度要慢得多。 DappRadar發布的《2020年第二季度DApp市場報告》指出,基於以太坊的DApp活躍用戶數較上一個季度翻了一番,累積總數超100萬。以太坊仍一家獨大,依然能輕鬆擊敗對手。而DeBank數據顯示,當前DeFi鎖倉量為41億美元,其中以太坊系DeFi項目Maker、Compound和Synthetix位列前三,且佔據市場總鎖倉量的半壁江山。同時,DeFi Pulse數據顯示,排名前三十的DeFi產品均來自於以太坊。
來源:DeBank
另外,加密貨幣數據分析平台Messari指出,受DeFi和收益耕種的吸引,以太坊活躍地址數量突破50萬。 從目前來看,以太坊DeFi生態囊括了借貸、儲蓄、穩定幣、DEX、錢包、基礎設施、分析工具等領域,且都取得了較好的成果。毋庸置疑,熱鬧都屬於以太坊。 不過,各大公鏈的參與也將讓DeFi變得更加多樣化。眾所周知,金融市場的規模和金融產品的多樣性可以很好衡量金融的發達程度。
同時,DeFi欲成為開放金融的「基座」,也必須承載多樣性的金融需求,這也是底層公鏈不得不面臨的問題。 對此,賀聖君認為,DeFi架構於區塊鏈之上,因此多樣性金融需求的滿足需要離不開底層技術的不斷提升和演變。首先,對於借貸業務,公鏈性能可能不是一個需要特別關注的問題,而對於交易業務,尤其是鏈上訂單簿撮合的交易業務的開展,則必須解決性能的問題。
比如,MOV中磁力兌換業務能得以成功推出正是基於TPS過萬的高性能側鏈Vapor的研發成功。 其次,金融的多樣性需要豐富的鏈上資產類型作為支撐,目前DeFi中的資產基本都是數字貨幣,資產種類還稍顯單一。如果未來能通過資產合成等方式成功將黃金、大宗商品等鏈下資產映射到鏈上,將為多樣性DeFi金融業務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DeFi進入「成長陣痛期」
儘管DeFi看起來像是進入了一個興奮期,爆髮指日可待,但它正埋下一顆「不定時炸彈」。
有目共睹的是,大部分的DeFi項目都是在以太坊上開發的。雖然以太坊在DeFi上遍地開花,但種種問題也隨之而來,比如以太坊網路壅塞情況日益嚴重,手續費暴漲。據歐科雲鏈OKLink數據顯示,當前以太坊全網未確認交易為12.8萬筆,區塊鏈Gas用量為79.61 Gwei。而在一般情況下,DeFi玩家在部署一張抵押借貸合約單時,其實只需花費幾Gwei左右就行。
來源:OKLink
Sparkpool礦池追蹤的數據顯示,以太坊礦工的每日收入在一個月內飆升了60%以上,超過了同期的ETH價格上漲。與此同時,據The Block分析,基於30天的滾動平均值,以太坊礦工6月份獲得的交易費收入接近其總收入的17%,創歷史新高。
就連以太坊創始人Vitalik Buterin也多次在公開場合表示,可擴展性仍是以太坊一個很大的瓶頸,因為以太坊區塊鏈幾乎已經滿了。隨著利用率的提高,以太坊的交易成本隨之增加,這讓潛在的企業用戶在選擇以太坊區塊鏈時產生遲疑。
實際上,以太坊的這些問題由來已久,只不過DeFi的繁榮將其進一步放大。對於DeFi而言,這勢必會嚴重影響了用戶體驗,而高昂的手續費也會將真實用戶「趕走」。
DeFi市場的用戶和交易量之所以快速增長,得益於以太坊系的DeFi項目Compound引發的「流動性挖礦」熱潮,它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DeFi市場的用戶和交易量快速增長。這樣使得越來越多的DeFi協議將「流動性挖礦」作為獲取流動性的最佳方式,但與此同時,愈發濃厚的投機氛圍也在傷害DeFi。如EOS版的首個流動性挖礦DFS,該項目一上線就備受關注,僅在開啟挖礦兩個小時內,交易額就高達140萬EOS。不過,由於機制設計問題,DFS被「科學家」和投機者瘋狂薅羊毛,官方團隊不得不一天三次修改規則。
在投機客、羊毛黨眼裡,DeFi已然淪為套利工具。但從長遠來看,DeFi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真實的使用需求。「目前絕大部分流動性挖礦方案的本質都是項目方以分發項目token的方式對用戶的使用行為進行補貼。只要這種補貼的收益大於用戶的挖礦成本,就一定會吸引投機者參與挖礦。流動性挖礦群體的構成可以粗略分成三類,即項目的原生用戶、純粹的投機客以及介於這兩者之間的『搖擺人』。原生用戶無論是否有流動性挖礦都會使用項目,流動性挖礦對於他們來說只是一種額外的收益;純粹投機客則只為利益而來,一旦挖礦收益低於他們的要求,他們就會堅決退出;搖擺人介於前述兩者之間,他們為挖礦利益而來,同時也有使用項目的潛在需求,因此通過對項目的了解或者對使用習慣的培養搖擺人可能轉換成真實用戶。流動性挖礦的目的是盡量吸引搖擺人並將其轉化為真實用戶。」賀聖君告訴PANews。
同時,他認為,對於純粹投機客應該盡量避免其參與挖礦,但不必追求絕對禁止,因為絕對禁止往往意味著挖礦收益缺乏吸引力,搖擺人也難以吸引過來,搖擺人的轉化也就無從談起。控制純粹投機客比例的主要方法是設置好挖礦收益與挖礦成本的比值範圍,盡量避免出現低成本甚至零成本挖礦的情形。
EOS上DFS挖礦的失敗,主要就是因為用戶可以通過交易自己創造的空氣幣來進行交易挖礦,其成本就是低廉的手續費,而收益可以達到日化10%以上,成本收益嚴重不對等。另外還可以通過模式的創新設計來盡量甄別真實的使用行為,比如MOV曾嘗試使用幣天這一工具來盡量保證交易的真實性。至於真實用戶的留存和轉化則需要項目方好好打磨自身產品,相對於競品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
而對於「流動性挖礦」發展的長期平衡,賀聖君認為這有賴於流動性挖礦促進項目業務增長,業務增長後有助於流動性挖礦收益的維持這一良性循環的形成。比如Compound的流動性挖礦,誠然其目前挖礦中有許多投機客,但其創收也實現了較大規模增長,按照當前的數據計算,其年利息總額將超過1億美元,業務的增長尤其是盈利能力的提升將維持或提升項目的估值,進而保證挖礦方案的中長期實施。
狂奔的DeFi或被監管和安全「狙擊」
如何兼顧創新與安全,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
當前,在DeFi創新接連不斷的同時,安全問題也正越來越多地顯現出來,包括智能合約的安全性、基於超額抵押的抵押品價格的波動性等。「很多人都低估了智能合約的風險。它的利率比傳統銀行賬戶的利率要高很多,這意味著DeFi產品的風險要大得多,『崩潰』的幾率也要高得多。」Vitalik認為。
而數字文藝復興基金會董事總經理曹寅則指出,去中心化的管理是DeFi面臨的最大威脅,一旦用戶利益受到損失,就無法得到相應的賠償。成也區塊,敗也區塊。在過去的三個月里,DeFi發生了3起重大的安全事件:4月18日,Uniswap 34萬美元被盜;4月19日,Lendf.me 2500 萬美元被盜,不過團隊在與黑客協商後,資金被「僥倖」返還;6月28日,Balancer遭遇閃電貸攻擊,損失近45 萬美元。
一時間,DeFi淪為黑客「提款機」。對於DeFi而言,在安全性尚未符合傳統金融的門檻之前,其勢必陷入信任泥沼。屆時,主打「革傳統金融的命「的DeFi又如何與傳統金融抗衡?
對此,賀聖君告訴PANews,安全問題是金融業務的生命線,因此至關重要。DeFi平台的安全問題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看,首先是系統層面,以太坊上的DeFi項目頻繁出現安全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以太坊上的DeFi之間大量採用了樂高模式,不同協議之間缺乏統一的設計和協調。其次,從項目層面看,項目方應該提高安全意識,保證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制訂安全響應機制。對於金融應用應該進行充分測試,金融產品的推出和更新可以採用穩步迭代等策略。
此外,由於DeFi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屬地監管,甚至超越了國家、地區間司法管轄區域,因此其將不得不面對不同國家的監管政策。對於一些監管嚴苛的國家而言,DeFi將如何應對?顯然,潛在的監管風險將是懸在DeFi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正視監管是項目方對自身保護一種方式,只有在監管允許範圍內發展才能保證項目行穩致遠。基於公共管理需要,建立區塊鏈技術提供方的註冊和備案制度延續了互聯網治理的監督方式,比如比原率先在國內實現了Bystack的信息備案,參與了工信部及浙江省區塊鏈標準的制定。另外,監管沙盒同樣適用於區塊鏈金融監管治理,在當前風險不確定性較大的情況下,監管沙盒成為區塊鏈監管治理的重要探索途徑。因此DeFi項目方可以積極與監管方溝通,商議沙盒範圍以及業務紅線等問題。」賀聖君表示。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7/30/%e4%bb%8a%e6%97%a5%e6%8e%a8%e8%8d%90-%e5%ba%94%e7%94%a8%e5%b1%82%e6%95%85%e4%ba%8b%e9%9a%be%e8%ae%b2%ef%bc%8c%e5%85%ac%e9%93%be%e9%9b%86%e4%bd%93%e6%8a%bc%e6%b3%a8defi%e8%83%8c%e5%90%8e%ef%bc%8c/?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