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昨日從業內獲悉,央行近日下發了《關於發布金融行業標準推動區塊鏈技術規範應用的通知》。該通知顯示,《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評估規則》(下稱《評估規則》)已經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通過,並開始下發執行。
央行要求金融機構結合實際、認真落實《評估規則》,建立健全區塊鏈技術應用風險防控機制,定期開展外部安全評估,推動區跨鏈技術在金融領域的規範應用。同時,要求金融機構應在滿足金融相關標準和規定的基礎上,按照《區塊鏈信息服務管理規定》,開展區塊鏈技術應用備案工作。
區塊鏈技術由於具備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性,能夠解決銀行在支付與清結算、供應鏈金融、貿易金融等業務領域的「痛點」,有著前景可期的落地場景。
近年來,國內多家銀行積極布局區塊鏈領域。目前,已經有不少銀行將此技術落地應用到一些具體場景,例如農業銀行發布的國內首個養老金聯盟鏈、建設銀行開發的區塊鏈國際銀團資產轉讓平台、浙商銀行的「應收款鏈平台」以及微眾銀行推出的供應鏈金融服務平台和多金融機構間對賬平台。
7月21日,央行上海總部公示了上海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2020年第一批),在8個擬納入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的應用中,就有7個採用了區塊鏈技術。例如浦東發展銀行的「基於區塊鏈的小微企業在線融資服務」等。
雖然銀行在技術探索和應用實踐數量方面逐年增加,但一家股份銀行的信息技術部人士告訴記者,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務方面的應用還處於起步階段。「具體到應用場景以及怎麼應用,更多還在研究中。雖然有一些銀行已經推出落地應用的產品和服務,但更多只是針對業務範疇的,區塊鏈應用技術還有許多待解決的問題,整體上仍處於探討和研究階段。」他說。
某城商行信息技術部門高管告訴記者,該行雖然有推出區塊鏈信用證產品,但該業務是和技術公司合作推出的,該行屬於參與方,不是主導方,在區塊鏈的研發方面尚不夠深入。
目前,很多銀行在區塊鏈技術與金融業務結合方面,較為依賴與第三方科技公司的合作。不過,很多銀行也在大力投入財務成本積極自我研發。在這方面,微眾銀行、工行和中行設置了專業的研發部門或區塊鏈實驗實,同時也是目前我國區塊鏈專利申請數量最多的3家銀行。
上述股份行信息技術部人士告訴記者,目前供應鏈是區塊鏈技術應用較多的業務場景,因為業務鏈條長,需要通過具有「數據難以篡改」這一特點的區塊鏈技術來證明交易的真實性。「假如供應鏈上下游有5、6道環節,當中每一個環節數據被篡改,其他環節都能看到。所以交易的真實性可以得到保障。」
「區塊鏈在應用上也面臨隱私數據泄露的挑戰。」上述股份行信息技術部人士認為,共享、透明的特點也意味著銀行的數據在其他方面會做成副本,這就有信息泄露的風險,「如何做到上鏈數據只可驗證不可直接查詢可見,這是技術上必須要達到的效果。」
由於區塊鏈技術在金融業務落地的場景越來越多,對數據信息的保護成為進一步發展的前提。
在安全評估方面,《評估規則》就涉及基本要求評估、性能評估、安全性評估等多個方面,規定了區塊鏈技術金融應用的具體實現要求、評估辦法、判定準則等。其中,在評估方法上,《評估規則》推出了查閱材料、查看系統、訪談人員、測試系統四個方法。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7/24/%e5%a4%ae%e8%a1%8c%e4%b8%8b%e5%8f%91%e5%8c%ba%e5%9d%97%e9%93%be%e9%87%91%e8%9e%8d%e5%ba%94%e7%94%a8%e8%af%84%e4%bc%b0%e8%a7%84%e5%88%99%ef%bc%8c%e8%81%9a%e7%84%a6%e5%8c%ba%e5%9d%97%e9%93%be%e5%ba%94/?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