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公鏈治理談起,探討 Polkadot 鏈上治理實踐 - 冷萃財經

從公鏈治理談起,探討 Polkadot 鏈上治理實踐

從公鏈治理談起,探討 Polkadot 鏈上治理實踐
文章摘要:原文標題:《區塊鏈治理與 Polkadot 的鏈上治理實踐》 作者:鄭嘉梁區塊鏈的治理結構包含了決策和溝通的過程,對區塊鏈特別是公鏈生態具有隱形但長遠的作用。上一世代的公鏈發軔於鏈下治理,新一代的公鏈對鏈上治理持更加開放的態度。我們認為鏈上和鏈下治理有各自的適用邊界, Polkadot 等公鏈針對鏈上治理的模式做出了很多改進,長遠來看鏈上治理符合區塊鏈的開放內涵,是不應放棄探索的方向。

從公鏈治理談起,探討 Polkadot 鏈上治理實踐

原文標題:《區塊鏈治理與 Polkadot 的鏈上治理實踐》
作者:鄭嘉梁

區塊鏈的治理結構包含了決策和溝通的過程,對區塊鏈特別是公鏈生態具有隱形但長遠的作用。上一世代的公鏈發軔於鏈下治理,新一代的公鏈對鏈上治理持更加開放的態度。我們認為鏈上和鏈下治理有各自的適用邊界, Polkadot 等公鏈針對鏈上治理的模式做出了很多改進,長遠來看鏈上治理符合區塊鏈的開放內涵,是不應放棄探索的方向。

區塊鏈治理的意義和作用

治理是一個組織決策過程的描述,包含責任人、參與者(投票者)選拔、決策流程、部署過程、執行過程等幾個模塊。區塊鏈的治理是區塊鏈參與者就改變區塊鏈特性所做出的決策過程,尤其針對於共識和經濟分配,可以說是「關於共識的共識」。

Vitalik 認為治理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決策模塊(decision),一部分是協調模塊(coordination)。決策模塊類似一個函數,所有的 stakeholder 把意見集中起來,通過決策模塊,形成決議。

從公鏈治理談起,探討 Polkadot 鏈上治理實踐

協調模塊類似建立在決策模塊上的一層,處於協調模塊的行動者通過各種形式的交互影響決策模塊,使其做出更偏向於自己的決策。

治理的作用在於使得區塊鏈系統進入一個更加長久、有序的發展過程,如 Matt Corallo (Blockstream 的 co-founder)認為比特幣最重要的治理意義在於使其保持去信任的狀態。而也有人認為其目的在於使得 stakeholder 的經濟利益最大化。這兩點似乎可以調和,即一個去中心化系統的價值,在於可以提供一種去信任的環境,使得用戶只需信任開源軟體,就可以使該去中心化系統的價值最大化。所以治理的意義在規則層面,是一套完整有效的分散式參與系統,而反映在結果上,是使 stakeholder 甚至外界對系統產生信任,從而提升系統價值。治理的對象是去中心化系統,更具體地說,是去中心化系統的一套規則,使得所有 stakeholder 按照這一套規則去展開活動,包括共識、參數、激勵、懲罰、數據結構、資源分配規則等。因此治理的意義大概是:對區塊鏈系統一套規則的改變,使其有利於 stakeholder 更有效地開展經濟活動,提升整個網路的價值。

與國家治理和公司治理不同,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的治理,其參與者來自全球,而怎樣從全球的參與者參與決策和協調的過程中抽象出一套合理治理過程,仍處於探索階段。

從比特幣誕生開始,所有的區塊鏈都在摸索自己的治理模式,可分為鏈上治理和鏈下治理兩種模式,以及兩者的混合。鏈下模式就是基於互聯網的模式,比如開發者在 bitcointalk 上討論,比如在以太坊 GitHub 上提交 EIP,社區非常熟悉這種模式。但是區塊鏈的特性在於所有的這些功能都可以搬到鏈上。於是鏈上治理和鏈下治理似乎都形成了可行的模式,且相互都有很多支持者、懷疑者和反對者。鏈上模式,是部分區塊鏈自發的模式,也面臨著很多挑戰。

下面我們就簡要回顧一下歷史上一些著名公鏈的治理模式以及特點,以歸納出一個治理髮展脈絡,來看一下區塊鏈治理在鏈上治理和鏈下治理之間的踟躕如何造就了現在的局面。

區塊鏈治理髮展概述

比特幣

作為第一個公鏈,比特幣的治理模型相對簡單,主要是鏈下治理推進,由核心開發者 Bitcoin core 進行協議的升級。從歷史經驗來看,比特幣的鏈下治理是比較分裂的,核心開發者和礦工的利益並不完全一致,這也是 PoW 型幣的缺點:礦工相當於資本家,但缺乏治理權,一旦礦工和開發者利益不一致,協調過程會非常複雜。記賬權相對中心化,治理權也中心化,但兩個中心並不一致,這就是比特幣治理的現實。也在於兩個中心關注點不一樣,礦工關注經濟利益,核心開發者則關注代碼、技術和治權,但二者都依賴比特幣系統的繁榮。

比特幣的治理結構是上一個時代的產物,設計者也沒有預料到比特幣的生態會發展成如此規模。況且比特幣的經濟功能也開始偏離設計者的初衷,只做漸進式的優化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問題也不大,因為大部分參與者並不去關心如何治理,反而對分裂對幣價的影響更為關注。但需要注意的是,比特幣的鏈下治理在大部分情況下是非常順暢的,幾個重要的 BIP 也是通過鏈下完成,如分層確定性錢包協議。

以太坊

以太坊的治理主要是圍繞 EIP (以太坊改進計劃)進行,如何提出,如何討論,如何實現,以及合理包含核心開發者的意見。由於 Vitalik 和 Ethereum Foundation 的存在,鏈下治理相對集中,即便因為 DAO 事件的存在,以太坊社區在分叉以後仍然具有向心性。

Vitalik 和 Vlad 是反對鏈上治理的,Vlad 認為鏈上治理剝奪了全節點是否參與分叉節點的自由。Vitalik 的意見則是鏈上治理會最終變成持幣大戶控制的局面。但是持幣大戶其實更在意幣價,反而是開發者在意治權。阿劍曾提出,開發者通過鏈下治理獲得了聲譽和影響力,這種收益(benefit)的流動性非常低,因此開發者更在意讓系統繁榮,而不是短期投機者更在意經濟利益。這種聲譽和影響力則通過 EIP 的實現不斷地擴充。

目前所謂的鏈上治理,也只是儘可能地把鏈下的部分功能搬到鏈上,鏈下的個人影響力其實是無法消除的,比如再如何鏈上治理,該區塊鏈發起人的聲音幾乎不可能被忽視。投票者的任何信息都來源於鏈下以及核心開發管理團隊,是一個中心-外圍的擴散過程。

Dash-第一個鏈上治理 PoW 鏈

Dash 是最早的主打隱私保護特色的公鏈系統,其基本特徵和比特幣很相似,但有兩點不同,一是增加了混幣機制,可以匿名發送 Dash,另一個是增加了主節點 Masternode 設置,使得一個以 PoW (X11 哈希演算法)作為共識基礎的網路,變成了雙層網路,即一層以 PoW 為算力底層,而另一層以 Masternode 撐起治理決策層。

Dash 採用雙層網路的原因在於,一是認為比特幣的全節點非常重要,如幫助用戶發送和同步信息,二是全節點的激勵不夠,導致全節點負擔過大,從而會選擇減少提供服務或變成輕節點,影響網路安全性。於是 Dash 的雙層網路提出,Masternode 就類似比特幣的全節點,但是會給予更多激勵,45% 的挖礦分配給主節點,45% 分配給普通節點,10% 分配給項目開發者支持基金。然後每個主節點可以對鏈上的治理提案進行一次投票,由於主節點全球分布,可以相對地去中心化。

效果如何呢?像 Robert Greenfield 提出的質疑:1) 1000 個 Dash 抵押成為主節點,需要約市價 7.7 萬美元,一般個人難以承受;2)主節點的激勵到位以後,運營者更在意收入的分配,以及幣價,參與治理與否都並不影響收入,如果幣價大幅上升,就更少關心;3)對於形成決議的提案,執行缺乏約束機制。4)大部分提案還是 Dash Core (即 Dash 的開發公司)提出,比較中心化。

的確,Dash 的做法是 PoW 鏈向鏈上治理邁出的一大步,但是機制設置還存在缺陷,特別是 Dash Core 的影響過大(當然這在各類區塊鏈都存在),無論是表面的還是潛在的。所以 Dash 網路有局限性,其主網路節點數量最高也只達到 5000 多個,低於比特幣的 1 萬個左右,另外 1000 個 Dash 的抵押也限制了去中心治理的進程。節點數量並不能成為去中心化的標準,實際也可以看到,小節點幾乎沒有話語權,所以後期的區塊鏈投票系統已經開始做了改變。

Tezos-第一個鏈上治理 PoS 鏈

Tezos 是 Arthur Breitman (AB)在 2014 年創立的區塊鏈項目,旨在解決比特幣系統中硬分叉、成本和中心化、治理包容性、智能合約缺失和 token 創造的問題。這些改進如同 AB 在立場書中所提到的,其他的所謂 altcoin 生態體系,多多少少也都有涉及。但是能區分 Tezos 和其他去中心化公鏈的最大區別,在於其在立場書中提出的「自修復」理念。

Tezos 對於硬分叉是持強烈反對態度的,對於區塊鏈功能創新,其認為直接硬分叉將降低整個系統的價值。所以其提出的自修復理念,是一種不斷地通過系統內的投票、反饋以達到更改系統共識、甚至治理規則的功能。AB 提出分叉鏈並不都會繁榮,必然有一條分叉鏈勝過另一條鏈,既然如此,不如將爭端解決,即通過協調博弈促進 Tezos 的不斷升級,以便在區塊鏈整體技術成熟時,Tezos 可以更好地吸納,而非分裂成多個陣營。自己探索自己的道路,這會極大地降低網路價值。

Tezos 的投票規則並不複雜,難點在於有一個極大的參與(投票)閾值,即 80%。按照一套修復規則全流程三個月的時間長度,四個子「季度」分別進行提交-批准-達到 quorum 閾值(80% 或者根據投票情況調整)-實現。然後將在第三「季度」進行測試。對於通過測試的提案,驗證者(Tezos 稱烘焙師 baker)將會對該提案進行投票,需要通過率和參與人數都超過 80% 兩個強規定,若通過,就激活新協議;若不通過,則根據預先設定好的共識調整參與規則。

根據 AB,Tezos 還能使治理規則更加智能化,如通過對「shell」的改進,幫助其理解代幣、餘額、公鑰等概念,加入更多表達用戶利益的語義。另一方面是引入預言機,和鏈上治理結合起來(已經在 2020 年 4 月實現)。

單獨談 Tezos 的鏈上治理不過是一套簡單構成的描述,但深入展開是反映其「自治理」的理念以及鏈上功能實現的一整套邏輯,其鏈上治理是實現理念的必要步驟。由於

文章評論

從公鏈治理談起,探討 Polkadot 鏈上治理實踐

請先 登錄 後評論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7/24/%e4%bb%8e%e5%85%ac%e9%93%be%e6%b2%bb%e7%90%86%e8%b0%88%e8%b5%b7%ef%bc%8c%e6%8e%a2%e8%ae%a8-polkadot-%e9%93%be%e4%b8%8a%e6%b2%bb%e7%90%86%e5%ae%9e%e8%b7%b5/?variant=zh-tw

    0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歡

    文章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

    後發表評論

    上一篇

    新基建開工,地方政府的「標配」為何必須是數據開放平台?

    下一篇

    朱幼平:優先鏈改的十個主要行業場景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