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Fi治理幣熱潮之下的冷思考 - 冷萃財經

DeFi治理幣熱潮之下的冷思考

文章摘要:文 | 內參君2018年,1CO大火;2019年,IEO盛行;2020年,DeFi治理幣開始大熱起來。

文 | 內參君

2018年,1CO大火;

2019年,IEO盛行;

2020年,DeFi治理幣開始大熱起來。

真可謂,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幣不同。

治理幣的風頭無二,利益於今年DeFi的火熱。其中最熱的當屬通過Comp代幣啟動"借貸即挖礦」的Compound。從6月16日Compound啟動治理代幣COMP後,短短几天時間Compound總鎖倉量已超越此前長期位居榜首的 MakerDAO,且項目代幣COMP更是從20多美金漲至最新320多美金,超10倍。Compound的COMP代幣的大熱,也證實了DeFi「流動性挖礦」新潮來臨。

而作為同樣受到市場期待,又有著「通用版uniswap」之稱的Balancer也不再沉默。6月24日,基於以太坊的去中心化交易所協議Balancer正式宣布在以太坊部署其治理代幣BAL。BAL價格一天從7美元漲到22美元,而其種子輪的價格只有0.6美元。從0.6美元到22美元,這中間漲幅接近40倍,成為DeFi領域市值第二。

發行治理代幣,已經成為DeFi領域近期的趨勢。並且在Compound和Balancer的引領下,眾多DeFi項目開始效仿COMP和BAL的做法發行自己的治理代幣。

就在過去一周內,我們已經看到:

DEX協議Curve開始通過多資產獎勵激勵sBTC池;mStable啟動MTA流動性挖礦;Ampleforth發布了Geyser等等。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中,UMA將啟動一項類似的計劃,以激勵其合成資產(synthetic asset)協議中的一系列操作;Kyber將發布其備受期待的Katalyst升級,KNC持有人將能夠對治理提案進行投票並獲得ETH;Nexus Mutual為其保險替代協議發起聯合抵押……Aave和Uniswap,也在謀劃自己的流動性挖礦計劃。

越來越多的DeFi項目加入到發行治理幣的大軍中,這其中就難免魚龍混雜。其實DeFi治理幣治理幣早在年初就出現了,其中的隱患也早已出現。

治理幣大火的背後

DeFi治理幣的出現,主要有兩大目的:一是刺激流動性,二是募集資金。

今年以太坊網路空前繁榮,ETH的價格也大漲。因此以太坊的價值和網路上代幣化資產的價值飛漲,有效地為DeFi生態系統提供了顯著更高的經濟帶寬和更多的流動性周圍,

但這些遠遠不夠的,DeFi治理幣正是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現在有數十種DeFi協議為以太坊網路帶來更多新用戶,刺激其流動性,同時也在爭奪著流動性。

Compound並不是一個新項目。創立於2018年的Compound是構建在以太坊網路上的去中心化借貸協議。那時就已經出現在開放性金融DeFi的市場中,上市以來一直表現平平,帶火併讓它為大家所熟知的正是近期推出的「流動性挖礦」的產幣方式。

Compound早期用戶為了薅羊毛,通過大量存藉資產來賺取COMP激勵。如今所謂借貸即挖礦,就是用戶在Compound無論是存款還是貸款,都可以獲得COMP激勵。而二級市場的加入不僅增加了COMP的流通,也提供了一個炒作市場,反過來帶動著更多用戶在Compound借貸,聯動效應不斷推高了該協議的資產規模,快速引起了市場關注。

從數據看,流動性挖礦玩法出現後,大量用戶將數字資產存入Compound參與挖礦。DappReivew顯示,截至6月30日,Compound日內活躍用戶接近1500人,日活數量在所有DeFi協議中排名第一。

DeFi治理幣的大火,為以太坊網路帶來的流量的同時,不能否認的是,這也成為一些項目發幣圈錢的手段。

這兩年,很多山寨幣的日子並不好過。主流幣已基本走出了熊市的陰影。但對於大多數山寨幣來說,還處於漫漫熊市之中,幣價上漲乏力。早期募集的資金已用得差不多了,後續的融資又跟不上,很多公司正處於生死的邊緣。

DeFi治理幣的出現,讓這些公司迎來了第二春。一方面發幣可以募集一大筆資金,另一方面發幣還可以刺激關聯幣價的上漲,可謂一舉兩得。但誰是真李逵,誰是假李鬼,投資者還要具一雙慧眼,切莫將投機錯理解為投資。

不得不說的隱患

不過DeFi治理幣火熱的背面,除了暗藏著DeFi協議歷來被擔心的黑客攻擊、加密貨幣市場系統性風險之外,還有其治理中心化的質疑,以及代幣分配合理性的問題。

6月29日,一起黑客事件為熱衷於「流動性挖礦」的用戶敲響了警鐘。另一個採用此方式產出代幣的DeFi協議Balancer連續遭遇兩次攻擊,被攻擊的是STA 和 STONK 兩個資金池,共計損失約60萬美元。目前,Balancer官方表示,他們會補償用戶損失的資產。

雖然Compound目前沒有出事,但風險同樣存在。早在去年9月,SpankChain的CEO Ameen Soleimani就曾在Medium上發文表達過對Compound的風險擔憂。他引用Samczsun的報告指出,Compound協議被設計成能夠由中央管理員就地升級的方式,「如果管理員密鑰被破壞,那麼存儲在Compound協議中的所有資產就會被很容易地耗盡。」

數字資產借貸平台Dharma的首席運營官也曾在推特上指出,Compound還存在擠兌風險。當加密貨幣市場出現極端行情,借款人可能面臨來不及補充抵押資產就被清算的風險。

治理代幣目前的應用場景僅僅是參與社區治理時用來投票,挖礦的散戶,參與社區治理的慾望較低,投機才是目的,當COMP價格持續下跌之時,不排除發生市場拋盤踩踏。

去年12月10日,一位名叫Micah Zoltu的獨立開發人員撰文指出MakerDAO可能存在治理問題,假如幾個「巨鯨」聯手的話就能對網路實施攻擊,導致系統內抵押的所有ETH都被清空。

同時MakerDAO存治理問題,因此攻擊並非無稽之談。MakerDAO已經發行了100萬MKR代幣,只有一小部分被銷毀,目前持幣量最大的就是Maker基金會。持幣人使用MKR代幣在協議上的智能合約提出網路提議,更改網路上的參數。

在治理方面,Micah Zoltu認為MakerDAO可能存在一些漏洞,比如他們當前治理延遲時間參數為「零」,也就是說,所有獲得投票通過的治理規定變更都是立即生效的。只要攻擊者就位,那麼在當前(協議改變會立即生效)的治理模式下,鎖定在MakerDAO上的資金就會非常不安全。

更可怕的是,Micah Zoltu聲稱只要攻擊者稍微聰明一點,好好規劃一下攻擊方法,然後快速實施攻擊,MakerDAO 就有可能陷入麻煩。

3月16日,由於受近期ETH價格暴跌影響,Gas價格迅速上漲,Maker協議、社區、Maker基金會以及整個以太坊生態系統面臨巨大壓力。大量貸款跌破抵押閾值,引發清算程序。但由於市場崩潰,部分清算人以0美元出價的Dai贏得以太坊抵押品清算程序的拍賣,這導致MakerDAO出現近500萬美元未償還貸款的債務。

3月25日,Maker基金會官方博客發文稱,已經完成將MKR代幣控制權轉移給Maker治理社區,MKR代幣合約現在100%由MKR持幣者控制。

顯然,DeFi治理幣「中心化」嚴重的問題一直是很大的隱患。

再比如,COMP接近40%的掌握在投資機構和創始團隊手中,並且投票權重排名前10的主要是Compound的早期投資機構和創始人。在「中心化」治理下,DeFi治理幣砸盤或套現跑路的風險會一直存。

作為中心化的代幣,利益之爭也是不可避免的。6月8日,據基於波場的合成資產平台 Oikos 官方網站顯示, Oikos Swap上線。據官方介紹,Oikos 是一家基於波場的合成資產平台,提供法定貨幣、商品、股票和指數的區塊鏈上交易。合成資產 (Synths) 由OKS 作為抵押物,作為智能合約的擔保。Oikos Swap 是一個專門為波場而設計兌換平台。OKS在DEFI項目排行榜上熱度僅次於COMP。

而此時,波場創始人孫宇晨發了一個殺傷力巨大的微博:波場社區近期盛傳Defi項目OKS,經查該項目為社區開發者自行開發Defi項目,與波場官方與孫宇晨本人沒有任何關係,合約並未經過官方審計,請投資者注意投資與黑客攻擊風險,波場與孫宇晨不負任何責任。經與P網溝通,OKS與P網IEO也沒有任何關係。OKS處於早期,投資風險極大,不鼓勵投資者參與該項目。

這條微博出來後,OKS幾分鐘被砸了30%。之前有爆料稱,OKS能夠成為虎符的IEO項目還是孫老闆親自推薦的,微信上虎符的負責人還在感謝孫老闆,為啥轉眼間就變成投資風險極大,不鼓勵投資者參與該項目了呢?

OKS項目方說,孫要1千萬的私募價幣,然後OKS官方沒給,於是孫老闆惱羞成怒出了這個聲明。顯然這又是利益之爭。

從1CO到IEO,再到DeFi治理幣,各種發幣的噱頭頻出,但不變的是,韭菜們慘被收割的命運。在監管和合規沒有建立起來之前,這將會一直持續下去。

文 | 內參君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7/07/defi%e6%b2%bb%e7%90%86%e5%b8%81%e7%83%ad%e6%bd%ae%e4%b9%8b%e4%b8%8b%e7%9a%84%e5%86%b7%e6%80%9d%e8%80%83/?variant=zh-tw

0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歡

文章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

後發表評論

    上一篇

    韋氏評級分析師:比特幣可以治癒持續不斷的經濟危機

    下一篇

    共識特約分析師Zane | 基於威科夫操盤法分析BTC,牛市或為見頂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