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析 DeFi 流動性挖礦與比特幣挖礦異同 - 冷萃財經

簡析 DeFi 流動性挖礦與比特幣挖礦異同

簡析 DeFi 流動性挖礦與比特幣挖礦異同
文章摘要:撰文:Deribit Market Research翻譯:Moni儘管流動性挖礦的概念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但之前一直不溫不火。然而就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 Compound 推出全新機制並向用戶分發其網路治理代幣 COMP 之後,流動性挖礦一下子火爆了起來。所謂流動性挖礦,顧名思義,就是除了正常收益之外,用戶向 DeFi 市場中的借貸雙方提供系統流動性而獲得的獎勵。

撰文:Deribit Market Research

翻譯:Moni

儘管流動性挖礦的概念已經存在一段時間了,但之前一直不溫不火。然而就在去中心化金融(DeFi)協議 Compound 推出全新機制並向用戶分發其網路治理代幣 COMP 之後,流動性挖礦一下子火爆了起來。所謂流動性挖礦,顧名思義,就是除了正常收益之外,用戶向 DeFi 市場中的借貸雙方提供系統流動性而獲得的獎勵。

簡析 DeFi 流動性挖礦與比特幣挖礦異同

DeFi 社區給流動性挖礦發明了一些奇特的新名詞,比如「Yield Farming」、「Crop Rotation」,等等。然而在幕後,你可能會發現流動性挖礦的工作方式其實和工作量證明(PoW)挖礦非常相似。

在比特幣和以太坊網路中,工作量證明挖礦具有兩個主要功能:

  1. 初始分配代幣流通;
  2. 針對礦工證明區塊所付出的有價值的服務,網路會給予報酬,這種證明模式讓分散式共識得以實現,而對於從礦工那裡購買比特幣的用戶而言,他們手上的比特幣也會因此變得非常有價值。

簡析 DeFi 流動性挖礦與比特幣挖礦異同

如果從更高層次來看,流動性挖礦的工作方式其實和工作量證明差不多:以 Compound 為例,每個以太坊區塊向市場分配固定量的 0.44 COMP,這種「回報獎勵」對市場參與者來說是有價值的(尤其是現在 COMP 代幣已經是可交易的了)。為了賺錢,市場參與者就會為 Compound 提供一項非常有價值的服務,即:提供流動性。

當然,工作量證明挖礦和流動性挖礦之間也有兩個不同之處:

  1. 兩種挖礦目標的優先順序不同;
  2. 兩種挖礦的實現方式不同。

下面,就讓我們來詳細分析一下;

不同的優先順序

在工作量證明挖礦中,付錢讓礦工證明區塊這件事,可能比 DeFi 中給市場參與者公平分配代幣更重要。沒有證明,就不會有分散式共識,更不會有功能正常運轉的區塊鏈。代幣分配會產生一個副作用,即:你可以憑經驗進行預挖礦(以太坊區塊鏈上有些代幣就能這樣),但仍然可以產生一個正常運行的區塊鏈。

不過,這種優先順序在 Compound 協議中被反轉了。從技術上來說,Compound 完全不需要向流動性提供者付款才能正常運作,所以這也緩解了一部分人對流動性挖礦可能是「龐氏騙局」的擔憂。COMP 代幣具有正價值(positive value),因為持有 COMP 代幣的流動性挖礦參與者未來可以從協議中獲得費用。我們可以將 COMP 代幣分發給用戶這件事和 DeFi 行業過去的操作做個比較,過去,那些早期投資者如果參與了預挖礦,之後也可以在市場上出售自己所獲得的代幣。

Compound 決定將 COMP 代幣分發給更廣泛的代幣持有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 代幣分發這件事本身就能吸引新用戶(這與加密貨幣行業里 CPU / GPU 挖礦在吸引新用戶方面的效果是一樣的);
  2. COMP 代幣可以對 Compound 協議的各種變更進行投票,而且由於代幣擁有者規模非常龐大,因此社區就不太可能繞過拜占庭容錯、或是執行一些短期變更,這些問題過去很容易在高度中心化的實體上發生;
  3. 當用戶通過相互工作賺錢而不是將代幣用戶償還早期投資者時,就更容易說服監管機構 COMP 代幣不是證券。

不同的實現方式

這裡首先要說明一件事:比特幣和 Compound 在執行獎勵的時候,都會對行動有一定程度的控制。通過這種「控制」,比特幣和 Compound 都能為礦工創建特定的激勵機制。

在比特幣中,激勵機制是使礦工儘可能多地納入交易並進行驗證,同時還需要礦工始終在區塊鏈頂端進行挖礦。總的來說,工作量正面、出塊人、時間戳和激勵等機制讓比特幣成為了一個去信任電子現金系統。比特幣需要礦工遵循這種特定策略來確保網路安全,該策略也被稱為「中本聰共識」(Nakamoto Consensus)。

其中,正確地制定激勵措施至關重要。中本聰共識有一個明確的定義,即激勵措施必須始終是比特幣網路中最有利可圖的策略。「中本聰」可能認為,激勵相容的比特幣挖礦協議可以抵禦少數群體合謀攻擊,並激勵礦工按照協議規定的方式進行挖礦。因為在市場經濟中,每個理性經濟人都會有自利的一面,其個人行為會按自利的規則行為行動;如果能有一種制度安排,使行為人追求個人利益的行為,正好與組織(或網路)實現集體價值最大化的目標相吻合

不過 Eyal 等學者在 2013 年發表論文認為,中本聰共識也許並不完美,他提出了一個被稱為「自私挖礦」(Selfish Mining)的策略,可以讓少數礦池獲得比他們誠實執行挖礦協議更多的收益。在這種策略下,「自私挖礦」將潛在破壞比特幣的穩定並促使挖礦中心化。雖然目前還沒有在市場上發現明確的自私挖礦證據,但這種風險卻是始終存在的。

相比之下,Compound 針對流動性礦工的最佳激勵策略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也做出了許多改進。Compound 之所以能做到這一點,是因為他們的流動性礦工有很多可供選擇的激勵策略——畢竟用戶在 Compound 協議中想要採取(幾乎)任何行動都需要支付一定數量的 COMP 代幣。

事實上,Compound 協議這麼設計是有意為之,因為 Compound 協議的優先事項並不是要去激勵網路上的特定行為(比如比特幣礦工挖礦就是一種特定行為,他們也會因為挖礦而獲得 BTC 代幣獎勵),Compound 的目的是要將代幣提供給大量用戶。在此,讓我們來看一個反例:Synthetix,該 DeFi 協議以更具針對性的方式在使用其代幣 SNX。為了捍衛合成穩定幣 SNX 的錨定匯率,Synthetix 協議會為那些在 Curve 上增加 Dai/USDC/USDT/sUSD 池流動性的人(即「liquidity provider」)提供獎勵。

然而在一段時間內,作為 COMP 流動性挖礦收益最佳的幣種 BAT 幾乎壟斷了 COMP 挖礦。通常來說,存款利率越高,COMP 挖礦效率就越高,但是礦工基本上都會嚴格遵守激勵措施,因為他們的 COMP 代幣獎勵份額是基於所支付的利息。單邊提高 BAT 存幣規模無法提高利率,因為直接影響利率的因素是借貸比例,結果 BAT 大戶就在賬戶中存入其他資產,不斷提高抵押規模直至將此前存入的 BAT 全部借出,這種模式也就變成了「一邊付息一邊收息」,最終資金利用率被推高,並導致使用「真實」資產供應和借出的主流資產被邊緣化,也就無法獲得應有的激勵。

總結

對於上述提到的問題,Compound 之後迅速修補了發行機制,但問題似乎仍然存在,即:到底有沒有可以替代的最佳激勵策略嗎?的確,Compound 沒有「中本聰共識」,也沒有明確要求礦工必須遵循的策略,他們可能希望至少某些獎勵不會被異常策略所捕獲。那些在 Compound 中存入 USDC 和 USDT 的簡單用戶,就像是現有銀行體系中最容易、也是最穩定的資金流,不管怎樣,Compound 這樣的加密貨幣系統能夠將數十億銀行存款「吸引」進來絕對算得上是一個巨大的成功。

當然,不管是流動性挖礦,還是工作量正面,這些機制最終都需要權衡。 相比於實現一個非常具體的激勵策略然後圍繞該策略建立分散式協議,我們可能需要從挖礦方面來優先考慮協議——這樣的話,網路上很多行為都能獲得獎勵,也會「刺激」更多可能的激勵策略出現。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7/06/%e7%ae%80%e6%9e%90-defi-%e6%b5%81%e5%8a%a8%e6%80%a7%e6%8c%96%e7%9f%bf%e4%b8%8e%e6%af%94%e7%89%b9%e5%b8%81%e6%8c%96%e7%9f%bf%e5%bc%82%e5%90%8c/?variant=zh-tw

0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歡

文章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

後發表評論

    上一篇

    COMP兩周下跌50%,DeFi代幣被高估了?

    下一篇

    今日推薦 | 霸榜、刷數據、合縱連橫,Filecoin礦工掀起軍備競賽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