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標題:Fcoin種樹,DeFi乘涼?
編輯:紅軍大叔
來源:無涯社區
01
DeFi激勵威力如何?
一直講通證經濟的孟岩老師最近對Compound現象給了自己的分析。
Compound的代幣COMP通過存款/貸款即挖礦的形式吸引大量用戶湧入, 並且COMP還有一個特點是不用於融資, 只送不賣。這是通證激勵里比較健康的一個方式, 即token只用於治理, 不用於融資。
但是, 正如V神在近期推特里提到的, 高的利率也會帶來風險, 所以如何更多的和接地氣的實體對接也許是一個可循之路。
如果DeFi能夠賦能實體, DeFi將真正可以做到一飛衝天。
閱讀: DeFi+通證激勵+真實商業:席捲而來的新模式https://bihu.com/article/1022674627?from=timeline
02
DeFi不需要賦能實體
孟岩剛提到DeFi的最後一個閉環是賦能實體經濟, 這裡來一個反對的聲音。
曹寅在近期的直播中認為, DeFi相當於一個平行宇宙, 它並不需要去賦能實體經濟也好, 或者藉助CeFi也好, DeFi自己就是一個正在蓬勃發展上升的行業, 應該是實體經濟或CeFi其他的行業自己來考慮, 如何搭上DeFi的快車。
關於區塊鏈領域的應用以及落地的說法歷來爭論已久, 社區里之前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 區塊鏈就是在純虛擬或者數字的世界裡最有生命力, 包括遊戲、DeFi, 甚至博彩, 都是摩擦力最小的應用方式。
一旦和實體結合, 發現阻力很大, 現在的問題是, 我們到底是強行的按照自己的意願, 將物理世界投射到DeFi上, 還是讓DeFi按照自己最自然的方式(平行宇宙)發展?你怎麼看?
03
DeFi 協議護城河排名
Multicoin Capital對以太坊上的DeFi協議的護城河做了一個排名:1、法幣質押型穩定幣 - USDT2、合成穩定幣 - Maker3、混合器 - Tornado.cash4、通用合成資產協議 - Synthetix5、質押貨幣市場 - Compound / Lendf.me6、自動化做市商 – Uniswap、StableCoinSwap、Shell、Bancor、Futureswap 非託管,中心化限價訂單薄交易所 – dYdX、IDEX、Nuo、0x
USDT第一, 是它的規模最大, 是競爭對手USDC的5到10倍。Maker的護城河核心在於兩點:流動性(規模足夠大)和可用性(外部認可並大量使用) 。Tornado專註於用戶隱私, 但是舊版本從規模上來說並不具有太強的護城河效應, 而新版本的Tornado Cash則支持在隱私池內支持具備隱私資產的轉移,資本的粘性會更大。
點擊閱讀: 論DeFi協議的分叉
04
DeFi進入正規軍競賽
在最近一期的直播中, 民道提出了一個觀點, DeFi之前的野蠻發展的方式可能沒有多少機會了, 會有越來越多專業公司或者團隊來進入這個領域, 同時, 對於垂直性的某一個應用的DeFi應用方式可能會很難。
相對於垂直型的類型, 民道提出未來是一個矩陣方式的DeFi應用, 這個過程中確實需要讓DeFi來發幣支撐其整個應用, 並且還有為平台安全做保險兜底的作用。
關於治理目前大家的爭議還是比較多, 一方面, 區塊鏈領域的民主是從某個角度上說就是為了打破傳統的以身份或者層級來作為權利的壟斷, 但是DeFi領域裡的代碼即法律可能有點簡單粗暴, 比如說, 參加治理的人, 持幣量夠了, 但是專業能力不夠怎麼辦?這樣會不會出現持幣量大的用戶做出不利於整個平台的決策?
治理上最終可能還是要採取的一個balance, 即一部分結合持幣量的權力, 一部分結合團隊或者專家組的權力。
05
螺旋式下跌的時候DeFi比較脆弱
3月份的危機已經過去一段時間了, 但是回顧這個過程仍然感覺驚心動魄, Multicoin Capital的這篇文章從加密市場結構的特點和當天的具體發生的事情幫我們回顧了這個過程。
加密市場和傳統的股票市場有很多不同, 比如價格發現幾乎都是在傳統交易場所, 而非DeFi;交易場所很多很雜, 而傳統的交易場所比較上規模和集中;不同市場參與者按照不同的幣種結算本金;不同交易場所的市場機制不同, 比如產品不同,抵押品不同, 清算方法不同, 這導致了複雜性。
危機來臨的時候, DeFi失效。對於Maker來說其Maker keep失效了,因為網路擁堵, Maker keeper並沒有動態調整gas價格, 導致礦工沒有將keeper的清算交易包含到區塊中, 最終沒有人參與抵押品的拍賣, 導致極少用戶以0成本拍得了價值800萬美元的ETH抵押品。
由於DAI用作其他DeFi協議(如Compound和Lendf.me)的抵押品。如果DAI價格下跌,借款人可能會被清算。
這是一連串的風險。
點擊閱讀: 3月12日:加密市場結構的崩潰(第一部分)
06
構想:DeFi是否會最終走向壟斷?
這是一個異想天開的想法, 所以並不嚴格, 僅僅是一個構想。
現在, 可組合性可以說是DeFi的一個重要特點, 也基於此特點當前DeFi領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一個協議可以疊加在另一個協議之上,將多種不同的服務重新組合形成新的符合用戶需求的應用。
可組合性的另一面是其風險的不確定性。我們不知道這一點在未來還會有多大的破壞性。
百花齊放也可以解釋為當前的一個特定階段, 是人們對一個新鮮事物出現之後開始各種嘗鮮, 那麼經過一段時間DeFi成熟了之後又會是怎樣的呢?
假設5年之後, DeFi領域基本成熟, 有一家的DeFi應用自身就是一個包羅萬象的服務, 因為大而全, 所以它也不用去組合其他的協議, 甚至一家獨大, 但是你在這裡可以幾乎滿足你所有的需求。
你也許討厭壟斷這個字眼, 但是它的用戶體驗很棒, 資金規模足夠龐大, 滑點足夠小, 甚至交易費用還得到了補貼, 你用還是不用?
我這麼猜想的時候, 是基於一個現狀, 那就是多樣性其實更像一個階段性的狀態, 而不會是一個最終的結果, 至少在互聯網領域基本如此, 我沒有明確的理由相信區塊鏈領域會擺脫這個方式。
07
Compound 的成功能否複製?
藍狐筆記對Compound的近期的挖礦概念做了一個分析, 認為挖礦概念最早來自比特幣。「當我們說xx即挖礦的時候很容易想起Fcoin,可惜Fcoin的方式是一個黑盒操作」
Compound的成功不是突然降臨的, 而是經歷了一系列關鍵步驟:
2018年9月推出Compound V1,構建起流動性池模式、基於供需關係的演算法利率模式、利率引導措施等
Compound V2推出cToken概念,這種代幣化的措施,讓它變得更靈活,可以增強其在DeFi生態中的嵌入深度,增大其使用量
融資與合作。Compound種子輪融資了800萬美元,第二輪融資是2500萬美元。其背後的VC身影包括包括了加密交易所Coinbase。
COMP治理代幣的推出,充分學習和借鑒了先驅Maker的MKR和Synthetix的SNX。
其他項目能否複製Compound的成功?首先取決於有自己真實的業務場景, 而空中樓閣的挖礦機制則不能長久。
點擊閱讀: 流動性挖礦並非萬能解藥
08
以太坊上的 DeFi 越成功,Ethereum 越危險?
Nervos提出一個觀點, DeFi越是成功, Ethereum越危險。
理由是, 上層代幣或者DeFi的繁榮, 並沒有為以太坊的安全性增長提供貢獻, 而ETH的持有者卻必須為以太坊上的日益增加的存儲支付成本(為礦工增發的ETH方式)
如何看待這種總體網路存儲價值和網路安全性不成正比的關係?
在其他一些公鏈中我們看到已經注意這種所謂「搭便車」的問題, 方案之一就是增強上層應用和網路主token之間的耦合關係, 比如抵押主token等方式。
點擊閱讀: 以太坊上的 DeFi 越成功,Ethereum 越危險?
09
PoS沒有按預期發展?
碳鏈價值最近的一篇文章把人們的視線重新拉回曾經火熱的PoS協議, 也許當前大家的眼裡只有DeFi, 導致就在不久前還很火熱的PoS似乎無人問津。
PoS是在罵PoW的背景下出來的, 印象中比較深刻的是PoS更環保以及持幣人可以參與治理。
當前的問題是, 持幣人貌似對治理沒什麼興趣, 大家還是用來做投資, 誰給的收益多我投誰, 至於你是不是一個超級節點影響去中心化這個問題似乎並不重要。更不用說, 我們曾經的理想是支持那些實力弱但是干實事的節點。
隨著DeFi的火熱, 之前PoS里的一個比較詬病的問題是Staking的鎖定時間太長, 之後紛紛有一些服務來提供類似「活期存款」的服務, 即不用再鎖定很長時間影響用戶的二級市場交易。
這似乎是進一步說明了, 用戶參與的staking更多關注是金融屬性的收益, 而不是治理。
治理看起來真的很南。未來以太坊2.0的PoS上線, 其32個ETH作為一個節點也許能改善之前的PoS存在的問題, 至少之前的礦池模式以及過於中心化現象得以改善。
點擊閱讀: 公鏈的歷史交叉口:PoS還能走多遠?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7/02/fcoin%e7%a7%8d%e6%a0%91%ef%bc%8cdefi%e4%b9%98%e5%87%89-defi%e9%9c%80%e8%a6%81%e8%a7%a3%e7%ad%94%e7%9a%84%e4%b9%9d%e4%b8%aa%e6%a0%b8%e5%bf%83%e9%97%ae%e9%a2%98/?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