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金融還是金融科技?
從互聯網金融公司到金融科技公司,再到科技公司。近幾年,互聯網巨頭們對自身定位正在上演新領悟,也正在堅持撕掉「金融化」標籤。
近日,市場消息稱,經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核准,螞蟻的全稱已從「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改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一步將辦理工商變更登記。
隨後《證券日報》記者向螞蟻方面求證,螞蟻方面回復稱,「新名稱意味著我們將全面服務社會和經濟數字化升級的需求,但螞蟻還是那個螞蟻,堅持創新,用技術為全球消費者和小微企業創造價值是我們不變的初心。」在今年3月,螞蟻旗下支付寶曾宣布升級為數字生活平台,被認為是更名前奏。
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董希淼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金融監管的加強,開展金融業務必須持有金融牌照,更名是大勢所趨,但不是去金融化,只是更突出科技屬性,並不會因此削弱金融業務。另外,目前C端客戶市場已經瓜分殆盡,但TOB和TOG市場前景依然廣闊,改成科技公司則更強調科技輸出,對未來拓展TOB和TOG市場是比較有利的。」
撕掉「金融」標籤
目前,金融機構和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不論是廣度和深度都邁入新階段,銀行和Fintech公司之間的合作遠遠大於競爭;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共享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慧等科技的力量,將決定中國金融科技行業下半場競爭格局,而「科技」則是眾多互聯網巨頭給自己的定位。
螞蟻金服此次更名,外界最關心的關鍵之處在於去掉「金融」變為「科技」。
對於更名,北京市網路法學會副秘書長車寧表示,從歷史層面考察,更名意味著回歸科技驅動定位,堅持技術解決問題的基因;從未來層面考察,更名意味著超越金融服務,全面拓寬數字經濟服務的邊界,體現了螞蟻服務數字化升級的方向。另外,新名字還去掉了「浙江」的區域特徵,這也與今年3月支付寶的升級相呼應,在形式上直觀表達了它面向未來面向全球的戰略意圖,符合這家公司對自己的定位和期許。
作為支付寶的母公司,「螞蟻」身軀雖小,卻仍然成了互聯網金融科技領域的巨無霸,據不完全統計,其業務已涉及支付、銀行、保險、基金、信用領域、金融雲等多個領域。其中,支付寶作為其最重要的板塊業務用戶數量已超過12億,在最新一輪融資後,市場對螞蟻的估值超過1500億美元。根據預測,螞蟻集團2021年技術服務收入佔比將達到65%,超過支付收入成為第一大收入項,這一信息雖然未得到官方證實,但有消息人士表示,從2015年以來,螞蟻技術服務收入佔比的確逐年在攀升。
麻袋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王詩強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浙江螞蟻小微金融服務股份有限公司』改為『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最大的意義在於去掉地域『浙江』,這與其全國乃至全球布局實際展業情況比較切合,而將『金融』更改為『科技』表明螞蟻集團希望未來更多的在於發力於科技,為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提供科技服務。」
螞蟻對科技的探索早在支付寶時代就已經開啟,最初,其技術探索只用於自身業務。在逐步成熟之後,2017年初,螞蟻金服宣布,將自身定位為TechFin(科技金融),以後只做技術(Tech),幫助機構做好金融(Fin)。在2017年6月份的螞蟻財富開放平台大會上,螞蟻金服CEO井賢棟將螞蟻金服定位為一家科技公司。
進入2020年,螞蟻金服將重點發展方向定位為全面向B端商戶開放並助益其數字化升級。並在3月10日宣布,支付寶從金融支付平台升級為數字生活開放平台,並聚焦服務業數字化,據悉其戰略目標是,「3年攜手5萬服務商,幫助4000萬商家完成數字化升級」。
董希淼強調認為,更名不代表金融屬性降低,而是代表各家機構在努力打造科技的屬性。
已有多家互聯網巨頭更名
可以看到,目前包括螞蟻金服在內,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金融巨頭BATJ(百度、阿里、騰訊、京東),除騰訊之外,其他均已在原有名字中撕掉了「金融」標籤。
例如,2018年11月20日,京東金融品牌升級為京東數字科技。京東數字科技成為整個公司的母品牌。公司以AI、數據技術、物聯網、區塊鏈等前沿數字科技為基礎,建立並發展起核心的風險管理能力、用戶運營能力、產業理解能力和B2B2C的企業服務能力。
截至目前,京東數科完成了在AI技術、AI機器人、數字營銷、智能城市、金融科技等領域的布局,服務客戶縱貫個人端、企業端、政府端,累計服務4億個人用戶、800萬線上線下小微企業、700多家各類金融機構、17000家創業創新公司、30餘座城市的政府及其他公共服務機構。
百度也於2018年完成其互聯網金融業務的調整,將旗下「百度金融」正式更名為「度小滿金融」。雖然百度金融的更名仍然帶有「金融」,但其官網所貼出的標籤則是「用科技為更多人提供可信賴的金融服務。」
除去傳統意義上的互聯網巨頭之外,2019年9月,小米支付運營主體「北京小米支付技術有限公司」也更名為「小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去年11月,美股上市的拍拍貸也宣布更名為信也科技集團。
董希淼坦言,另一個層面來看,更名對公司自身估值有提升的作用。從全球來看,金融類公司估值普遍不高,但科技類公司則容易講故事,估值反而高,也更容易為未來上市做準備。
王詩強也認為,「各家互聯網金融巨頭更名必然有估值方面的考慮。短期看,更名有利於提升其估值或者股價。」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6/25/%e8%9a%82%e8%9a%81%e9%87%91%e6%9c%8d%e6%9b%b4%e5%90%8d%ef%bc%8c%e4%ba%92%e9%87%91%e5%b7%a8%e5%a4%b4%e7%ba%b7%e7%ba%b7%e6%92%95%e6%8e%89%e9%87%91%e8%9e%8d%e6%a0%87%e7%ad%be/?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