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的Chainalysis機構,發布了一項數據,從一張圖說起。
m是英文百萬 million 的縮寫,11.4+3.7+3.5+2.4=21,代表比特幣的總量2100萬。
依次從左到右,最左邊的佔比最大,稱作長期價值投資,有近60%的比特幣。而這裡面,又有25%的比特幣被長期持有,常年不賣。
接著,有370萬的比特幣丟失,佔20%。所謂丟失,是把私鑰給忘了這種,找也找不回的。當然, 中本聰近100萬個比特幣,也被定義到了這裡。
再接著,粉紅色的桶,指頻繁交易的比特幣,350萬個,佔19%。
最後一個藍色的桶,240萬比特幣待挖。
再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以頻繁交易量為例。活躍交易的比特幣數量,只有350萬個。而給交易活躍做貢獻的,96%是普通交易者,每周約為34萬活躍的地址。
所謂普通,是指跟金融機構無關的普通人,也叫散戶。專業的交易員或者機構,他們的交易不那麼頻繁,但交易金額卻佔了總交易額的85%。他們手握更多的比特幣籌碼,而散戶持有的量非常少。
更決定比特幣,甚至任何幣的價格走勢的,是極少數的巨鯨,而非散戶。不管是哪一類,對交易所而言,活躍交易是利潤的基礎。有交易才有交易手續費,你我皆是交易所的財神爺。
交易所向那些長年囤幣不操作的價投者們,投去鄙視的眼神。
前幾天還一直在追 <以太坊3000萬天價轉賬費> 這部劇,這回基本演繹到大結局的劇情。
上一集講到,一家安全團隊PeckShield終於找到受害者,是一家韓國的小交易所Good Cycle。但這名受害者面對礦池們的熱情協助——公開通知失主前來認領,歸還手續費。交易所卻無動於衷,想必定有隱情。
回到本集,奧,原來這是一家主打理財龐氏騙局的交易所。他們網站採用未加密的http協議,黑客想要攻擊輕而易舉。而黑客既然取不走交易所里的錢,鑽了個空子,拿天價手續費作要挾。
整個劇情,還原趙本山的小品。
豬撞樹上了,「你」撞豬上了。
前一隻豬:指被騙的韭菜投資者,樹指交易所;後一隻豬指黑客。豬是不會腦筋急轉彎,笨了點;但能撞豬身上的,真的是智商不夠嗎。也未必,算點兒背吧。
Good Cycle就是那麼點兒背,想著騙韭菜,沒想到半路殺出個程咬金(黑客)。難怪丟了幾千萬都不心疼,合著錢不是自己的。是什麼利益取捨,讓Good Cycle果斷放棄這3000萬。
大概只能是騙投資者的錢更好賺。被攻擊之後,Good Cycle官網刊了一則公告。
全盤沒有解釋被黑客攻擊,產生兩筆天價轉賬費的事兒,只提到進行安全技術升級。甚至還提醒投資者,要留意提款時遇到的一些騙子,頗有一種賊喊捉賊的趕腳。
既然這個大窟窿,是從投資者的錢包里掏的。窟窿總有大開的時候,從歷史規律上看,龐氏騙局總會難以維繼。
按電視劇滿足過審的拍法,這家韓國交易所會有瞞不過的一天,最終資金盤暴雷,被法律制裁。
而那家強悍的安全團隊——PeckShield,此前曝光過PlusToken、TokenStore、EOS生態等數十家資金盤項目,已嘗試聯繫韓國警方,維持區塊鏈該有的正義,授予錦旗一面。
劇終。
說到以太坊,最近鏈上的轉賬gas費用節節攀升。今年4月之前,gas的價格一直保持在5 Gwei。後來,飆到20 Gwei。上網站一看,又高了不少。
說明以太坊鏈上交易頻繁,有一部分或許是最近defi的火熱推動。縱觀以太坊鏈上最近的一些行為,從幾個板塊說起。
defi的話,這兩天最火的無疑是Compound,鎖倉的資產持續在直線瘋漲。
這一切都是從項目發幣開始,這是第一條線索。
第二,是穩定幣。19年8月開始,每月轉移的USDT已超過ETH的轉移量。
而穩定幣當中,79.1%通過USDT結算,USDC(8.9%),BUSD(5.0%),DAI(3.2%),PAX(2.6 %),HUSD(2.5%),USDT是毫無懸念的霸者。但,從USDT的一些跡象來看,有部分被用在非法洗錢上。
Compound,也讓穩定幣的需求大漲。
第三,來自另一個數據。
以太坊手續費消耗排名中,僅以上圖為參考(不是最新數據)。前幾名中,圈出來的幾項,都是資金盤。它們消耗的gas轉賬費,佔總體的15%以上。
排在usdt後頭的MMMbsc,是3M的仿盤,每天有3萬的訪問量,80%來自印度。多級推廣,號稱日收益1%,妥妥的資金盤。主要使用usdt和另一個穩定幣pax,之前有所講。
排在這些之後的,是交易所,比如IDEX。
有人說,只有資金盤,才能救幣圈。如果結合上面三條,更細化的說法,是賺錢效應+金融交易屬性。
從以太坊的角度,智能合約、defi、發幣、穩定幣,這些都足以搭建大量滿足交易的場景。交易是幣圈最大的剛需,更準確講是交易之後的獲利結果,沒人願意虧。
換言之,賺錢是幣圈最大的剛需。
但凡跟交易更緊密的,活得都很好。比如,交易所。與之對應的反例,是快成為笑話的項目在認真做事。以太坊更像是在技術基礎上,貼合最大的需求,而且越做越大。
從投資的角度,幣圈講投資還不太妥當。經常莫名其妙一個項目就起來了,價格暴漲。一看內在邏輯,啥也沒變,玩法規則上推陳出新,就足以引爆全場。
很多人都開始關注defi領域,還有一個上幣效應。
我打算作一些長期觀察,看看新幣上架後的表現。所謂的新幣效應,會在進一步普及之後失效,因為消息源會被動手腳。論消息和資源,二級市場的散戶,沒法跟一級市場的消息發布者比拼。
整個圈子投機者占多數,一個幣漲了,一句多關注這個賽道,沒用,直接說買哪個幣。至於真的懂了么,不管,他們都說這個賽道牛;還有的,上來就直接問買哪個幣,帶不帶單。
總之,圍繞著錢,才有那麼多故事發生。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6/19/%e5%8f%aa%e6%9c%8919%e7%9a%84%e6%af%94%e7%89%b9%e5%b8%81%e8%a2%ab%e9%a2%91%e7%b9%81%e4%ba%a4%e6%98%93%ef%bc%8c%e5%88%86%e4%ba%ab%e4%b8%80%e4%ba%9b%e6%95%b0%e6%8d%ae-%e5%b8%81%e5%9c%88%e7%b9%81/?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