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現負收益:客戶有的要保本、有的要高收益 - 冷萃財經

銀行理財現負收益:客戶有的要保本、有的要高收益

銀行理財現負收益:客戶有的要保本、有的要高收益
文章摘要:中新經緯客戶端 6月16日電(魏薇)        2019年6月3日,中國金融史上第一家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開業運營。如今一年過去,包括招銀理財的「代銷季季開1號」固收類理財產品、平安理財的智享價值180天(凈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在內的幾十款理財產品最新份額凈值出現低於1的情況,讓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信仰被打破了。

中新經緯客戶端 6月16日電(魏薇)

        2019年6月3日,中國金融史上第一家理財子公司——建信理財開業運營。如今一年過去,包括招銀理財的「代銷季季開1號」固收類理財產品、平安理財的智享價值180天(凈值型)人民幣理財產品在內的幾十款理財產品最新份額凈值出現低於1的情況,讓理財產品「剛性兌付」的信仰被打破了。

  不少投資者憤怒地將矛頭指向給他們推薦理財產品的客戶經理,並在第三方投訴平台上投訴。擺在銀行客戶經理面前的是兩難選項,一邊是投資者的思維還沒有轉變,一邊是銀行的業績考核壓力,是該給客戶繼續推凈值型理財產品,還是轉做其他產品?

打破剛兌真的來了

  「最頭疼的是怎麼向大爺大媽解釋凈值型理財產品。」在問到銷售凈值型理財產品有什麼難處時,劉永暢邊說邊搖頭,「你不和她說清楚,以後產品出現波動,大媽承受能力不行。所以,只能告訴大媽,現在國家規定理財產品不讓保本了,以後保本的理財產品都沒有了。要是擔心本金和收益沒保障,還是買存款吧。」

  據劉永暢介紹,他從研究生畢業後進入到某股份制銀行北京市一家支行工作,做理財客戶經理已經4年多,去年起他開始接觸凈值型理財產品。

  2019年可謂是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元年,各大銀行的理財子公司陸續開業。銀保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4月末已批准19家銀行設立理財子公司,12家理財子公司已開業運營,銀行及銀行理財子公司非保本理財產品餘額合計25.9萬億元,凈值型理財產品發行力度不斷加大。

  劉永暢也關注到了近期凈值型理財產品出現「凈值破1」的情況,儘管他所供職的銀行暫時還並沒有出現類似情況,但這件事也提前給他打了「預防針」。

銀行理財現負收益:客戶有的要保本、有的要高收益

招銀理財代銷季季開1號產品近1個月年化收益率為-4.42% 來源:招商銀行 APP

  他坦言,凈值型產品不像原來的理財產品收益率是固定的,甚至會出現賠本的情況,這樣對客戶解釋、安慰的壓力都會比較大。

  不久前,他所在的銀行也曾出現過一次「黑天鵝」事件。據劉永暢介紹,該銀行發行了一款結構性存款產品,這款產品掛鉤的是美元對加元的匯率,因為疫情期間原油暴跌,加元有著「石油貨幣」之稱,和油價掛鉤緊密,原油暴跌之後導致加元暴跌,突破了它的掛鉤區間。「這個區間過去20年從未出現過意外,但是那次黑天鵝事件相當於20年不遇,這款結構性存款當時的保底年化收益率是0.3%,最高年化收益率能達到4%,結果它踩雷了,沒有實現4%年化收益率,直接跌到了0.3%。」

  劉永暢告訴中新經緯記者,在事件發生後,很多客戶對此事表示不滿,包括銀行自己的員工也買了這款產品,在「黑天鵝」事件發生之後,只能不斷向客戶解釋、安撫他們的情緒。

  與劉永暢不同,在某國有銀行做理財客戶經理的陳羽翔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凈值化理財產品收益率跌為負值的衝擊。

  在她所在的銀行客戶群里,有客戶對於近期出現負值「很驚訝」,質問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只能安撫客戶說,現在債券行情不好,市場出現短暫調整,之後慢慢會調回來的。」

  當被問及是否會向客戶說明是非保本產品,陳羽翔直言,在介紹產品時就會強調產品性質,基本不存在為了要完成任務而過分宣導。「我們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任務很輕,考核重點是存款,所以不會主動給客戶推薦凈值型理財產品,我們主要賣的是結構性存款、大額存單和定期存款。如果客戶真的想買理財產品,會介紹清楚風險自擔,現在打破剛兌了,和原來的理財產品不一樣了。」

客戶心態出現分化

  在陳羽翔看來,凈值型理財產品對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要求更高。「有一些比較激進型的客戶,有較多投資經驗,再加上他覺得市場上也沒有什麼可投的產品,還是會買凈值型理財產品。」但是他坦言,大部分來銀行做理財的客戶,寧可利息稍微低一些,也希望本金和收益「以穩為主」,所以據他觀察,國有大行對於凈值型理財產品推廣力度並不大。

銀行理財現負收益:客戶有的要保本、有的要高收益 

人民幣資料圖 來源:中新經緯 熊家麗攝

  此外,由於凈值型理財產品給客戶經理帶來的中間業務收入(以下簡稱「中收」)並不多,銀行客戶經理對於推銷它的熱情不高。

  「對我們來說考核壓力最大的是保險,保險能提高中間業務收入,對銀行來說是一塊比較高的利潤,現在存款利率比較低,基金雖然也有中間收入,但是收益率不穩,客戶賠錢了就容易傷到客戶,保險相對而言會比較穩。」

  在股份制銀行的劉永暢也有同樣感受,他所在的股份制銀行考核分為三部分:金融資產、存款和中間業務收入。中收中,除了銀行自營理財等,還有財富類中收,主要是代銷類產品,包括基金、保險、貴金屬等等,「這些每年都有相應的指標,每年都要求金融資產、存款和中收要比上年增長一定量。」

  劉永暢觀察到,目前凈值型理財產品在所有理財產品中的佔比提高了,同時銀行存款的收益率一直在下行,客戶逐漸出現了分化。

  「有一部分偏保守型的投資者,要求必須保本,他們會轉投銀行存款,不過這只是一小部分人。」劉永暢表示,他接觸的客戶中,多數投資者還是願意承擔一定風險去博取更高收益率。

  「固收類的產品越來越少,客戶沒有別的選擇,就倒逼這些客戶必須去接受凈值型理財產品。在凈值型理財產品出現負收益率後,有的客戶會更願意接受風險較高的基金產品,對於客戶經理而言中收反而會更高。」劉永暢表示。

有銀行推假凈值產品「過渡」

  凈值型理財產品收益率為負,乍一聽有些嚇人,但業內人士對此卻有不同的聲音。

  「起碼說明他們的產品是真的凈值型理財產品。」王琳琳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此前她在某城商行做客戶經理,據她觀察,這家城商行發行的所謂凈值型理財產品是固收產品包裝而成,並非真凈值型產品。

  「比如某款凈值型理財產品給出了一個業績比較基準是4.8%,到期的實際年化收益率是4.85%,每一期都是如此,所有凈值型理財產品到期收益率都能達到業績比較基準,並且收益率不會超出0.1%的範圍,哪有凈值型收益能做到這麼準確的?」王琳琳對這家銀行凈值型理財產品的真實性表示懷疑。

  陳羽翔也曾經觀察到,某銀行一款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凈值曲線圖開始是一條水平直線,之後突然上升為一條斜線。「這種就可能是假的,只是做到了形式,實際上還是原來的理財產品。」他分析稱,可能有的銀行擔心客戶一時間難以接受凈值型理財產品,所以用「假凈值」產品過渡一下。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中新經緯客戶端,在2019年7、8月時,曾出現了一批假凈值型理財產品,因為有的投資者對凈值型理財產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接受,很多銀行利用資管新規的過渡期,先設置一個假的凈值型理財產品,逐漸給用戶灌輸「凈值型理財產品」這個概念,但是實際上還是會按照資金池、期限錯配、預期收益率的方式運作,產品到期後會按照預期收益率進行兌付。

  不過,最近的凈值型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出現負值,也恰恰說明這些產品是真凈值而不是「偽凈值」。

  劉永暢坦言,從工作人員的角度,他認為自己的責任更大了。

  「現在產品結構更複雜了,監管要求打破剛兌,所以銀行理財客戶經理的存在價值更大了,很多客戶不懂這些專業知識,更需要客戶經理根據客戶的風險承受能力有針對性的講解、推薦。」劉永暢說。(中新經緯APP)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6/16/%e9%93%b6%e8%a1%8c%e7%90%86%e8%b4%a2%e7%8e%b0%e8%b4%9f%e6%94%b6%e7%9b%8a%ef%bc%9a%e5%ae%a2%e6%88%b7%e6%9c%89%e7%9a%84%e8%a6%81%e4%bf%9d%e6%9c%ac%e3%80%81%e6%9c%89%e7%9a%84%e8%a6%81%e9%ab%98%e6%94%b6/?variant=zh-tw

0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歡

文章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

後發表評論

    上一篇

    以太坊2.0測試網頻現存款失敗現象,EIP-2537或成解決方案

    下一篇

    鄒傳偉:央行數字貨幣(DC/EP)或可實現與第三方支付雙贏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