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在Defi社區,類似「流動性挖礦」、「掛單挖礦」、「借貸挖礦」等概念開始盛行起來,這不免會讓人產生一些擔憂。
畢竟說到「XX即挖礦」,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會聯想到FCoin,這一曾憑藉「交易即挖礦」模式而一炮走紅的中心化交易所,如今卻淪落為了人人喊打的項目。
那這種擔憂是否有必要呢?
在談論Defi圈子的「XX挖礦」現象及影響之前,我們先來簡單了解下中心化平台「XX即挖礦」模式的歷史。
XX即挖礦的歷史
實際上,「交易即挖礦」模式並非是FCoin首創,早在13年的時候,像比特時代等早期中心化交易平台[1],就已在嘗試這種模式。簡單說,「交易即挖礦」就是通過平台幣激勵用戶進行交易,越是早期參與,則獎勵也就越多,而採取的規則也是非常簡單粗暴:根據實際交易量分配。
在這種簡單規則的激勵下,參與者們來回進行刷單交易,便可製造天文數字般的交易量,在FCoin頂峰時期,很多交易礦工就是通過機器人瘋狂刷量,這導致FCoin平台在上線15天後的24小時交易量便突破了288億元[2],一舉超過了OK、幣安、火幣等老牌中心化交易所。
(圖片來自:pexels.com)
但在明眼人看來,這其實屬於人為製造的虛假繁榮,泡沫一旦快速吹大,就越容易破裂。
通過這種模式,FCoin在短期內嘗到了投機的瘋狂,卻也因此埋下了巨大的隱患,最後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當然,FCoin的失敗,不僅僅是因為「交易即挖礦」的模式,更多是因為涉及到了人的因素,因為管理者可以毫無顧忌地動用用戶的資金,而不受到管制。
下面,我們切換回「去中心化」的Defi世界。
Defi的「XX即挖礦」,為的是什麼?
筆者在上一篇《Defi學習筆記》中提到,很多所謂的Defi項目其實是非常中心化的,像明星項目Compound在早期階段,就是由團隊在掌控管理密鑰(Admin Key),這就意味著Compound項目方能夠暫停/凍結合約、修改利率等規則,理論上還能夠竊取用戶的資金。
當然,設置管理密鑰並不一定是為了作惡,而隨著項目的成熟度越來越高,涉及到的資金也越來越多,去中心化管理便成為了項目方必然要採取的步驟,否則用戶便會失去信心,並因此而離開協議。
在這樣一個背景下,推出治理代幣便成了一個非常合理的選擇(註:這種方式首先在Maker上得到應用,並已取得了較不錯的成績)。
於是乎,像Compound、Balancer等Defi明星項目,先後公布了治理代幣的發行計劃,那如何去分配這些治理代幣呢?
這成了項目方們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問題,畢竟像IXO這樣的傳統發行方式,早已淪為過街老鼠,因而並不適合採用。
而Compound選擇的方式,是將一半token分配給投資機構及團隊,另一半則通過借貸的方式進行分配,每天大約分配2880 COMP代幣[3],大概4年多的時間分配完畢。
而Balancer選擇的方式,則是將1/4的BAL治理代幣分配給創始團隊、顧問和投資人,剩餘3/4則通過用戶提供的流動性比例進行分配,每周分發14.5萬 BAL治理代幣[4]。
初看之下,這兩種分配方式非常相似,實際卻有著非常大的不同。
簡單說,Compound的「借貸挖礦」,效果上與FCoin的「交易即挖礦」非常近似,兩者都是鼓勵參與者去完成交易,而這容易引發投機,導致虛假繁榮。
而Balancer的方式,則是吸引參與者為資產池提供流動性,本質上與另一種模式「掛單即挖礦」非常相似,至於目的,它們是為了提高系統的流動性或深度,而不是直接刺激參與者完成交易,從效果上看,這類方式並不會促進虛假繁榮,而是真正促進繁榮。
然而,由於治理代幣價格極不不穩定的性質,這會引發投機,短期可能會產生促進作用,但長期則會起到負面作用。
那是否有其他的方式,可以促進流動性呢?
用穩定幣或主流幣激勵Defi流動性
一種可能,是用穩定幣來替換平台幣來作為激勵,例如Loopring最近根據Hummingbot流動性挖礦規則[5],使用USDT作為激勵來鼓勵參與者掛單提供流動性。(簡單解釋下相關規則:掛單量越高,獎勵越高,掛單價格與買⼀和賣⼀價的價差⽐越小,獎勵越高,然後通過演算法進行綜合計算,如下圖所示)
這種方式下,激勵金額的確定性是非常高的,這易於參與者計算,也不會受幣價波動的影響,當然壞處是:需要項目方拿出真金白銀。
而另一種方式,便是使用市場上認可度最高的加密貨幣作為激勵(比如說BTC和ETH),這種方式的激勵效果可能更佳,但波動性相對穩定幣要更高,因此難以進行計算。截至目前,筆者並沒有看到採用這種方式的項目方。
Defi的流動性,還有哪些促進方式?
實際上,除了項目方提供獎勵來激勵用戶提供流動性外,還有其他的方式可用於提高Defi項目的流動性。
常見的,比如dydx提供的槓桿交易服務,這種模式在中心化交易所已被普遍使用,也非常容易理解,而其也非常適合訂單簿類型的DEX交易所,當然,參與者會有很大的爆倉風險。
而另一種,便是Uniswap、Balancer等項目採用的恆定函數做市商(CFMM)演算法[6],而在CFMM中,通常會有三類參與者:
- 交易者:交易資產的群體;
- 流動性提供者:願意為資產池注入資金,以賺取交易費用;
- 套利者:維持資產池中資產的市場價格,並從中獲利;
通過複雜的數學演算法,項目方就可通過很低的成本引導用戶為系統提供流動性,然而,這種方式最大的弊端在於,其並不適合大額交易。這是因為,交易金額越大,CFMM導致的價格滑動也就越大,而這天然不適合鯨魚級參與者。
當然,以上的方法,Defi項目方都可能會組合採用,而並不是只使用單一的方法來促進流動性。
總結
近期流行的defi挖礦概念,本質上是用於促進系統的流動性,然而,不同項目所採用的方式,是有很大不同的,比如Compound採用的方式較為激進,其與FCoin的「交易即挖礦」模式較為相似,因此需要警惕,而Balancer等defi項目採用的「流動性挖礦」或「掛單挖礦」,則相對更為健康,當然,採用穩定幣或主流幣替代治理代幣作為激勵,理論上會是更好的一種方式。
而除了項目方提供激勵之外,像槓桿服務、恆定函數做市商(CFMM)演算法等方法,也可以為系統提供流動性,但這些方法也都存在著各自的弊端,而權衡採用多種促進方式,可能會成為未來的一種defi趨勢。
相關資料:
1.https://www.chainnode.com/post/11513
2.FCoin 沉浮錄 | 交易所簡史 https://www.chainnews.com/articles/865394655942.htm
3.觀點:Compound治理代幣將打開Defi的潘多拉魔盒 https://www.8btc.com/article/606643
4.一分鐘讀懂 Balancer「流動性挖礦」治理代幣分配機制 https://www.8btc.com/media/603933
5.https://hummingbot.io/blog/2019-12-liquidity-mining-rewards/
6.科普 | 恆定函數做市商:DeFi 的真正突破 https://www.8btc.com/media/596743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6/11/defi%e6%b5%81%e5%8a%a8%e6%80%a7%e6%8c%96%e7%9f%bf%e6%bd%ae%e6%9d%a5%e8%a2%ad%ef%bc%8cfcoin%e5%bc%8f%e6%82%b2%e5%89%a7%e4%bc%9a%e9%87%8d%e6%bc%94%e5%90%97%ef%bc%9f/?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