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Ryan Sean Adams
在市場最黑暗的時刻,你可能會問以太坊是否以及何時會成為金融基礎設施的核心部分。可是我們人類是沒有耐心的,而有時認識如此偉大的項目是需要時間的。
正如比爾蓋茨所說的那樣:
我喜歡通過對於過去的回顧來觀察現在。最近,我讀David Stearn的《Electronic Value Exchange》一書,我被早期的Visa和現在數字貨幣之間的相似之處所震撼。
什麼是Visa?
在研究這些相似之處之前,我們首先要了解Visa是什麼。很多讀者可能會驚訝地發現,Visa本身並不發卡。它既不是一家銀行,又不是公共事業單位或政府機構。Visa並不向消費者提供信貸服務,也不維護他們的賬戶。它沒有招募企業並接受印有它名字的卡,也沒有維護企業賬戶。它甚至不建造或銷售那些用於讀取銀行卡的小型銷售點終端機。那麼,Visa是什麼,它究竟是做什麼的呢?
Visa本質上是一個賦能組織(enabling organization)。在它存在至今的大部分時間裡,它作為一個非營利的合作會員協會存在著,由它所服務的金融機構所擁有和管理。Visa提供了一種基礎設施(包括技術和組織架構),在該基礎設施中多個具有競爭力的金融機構可以在其中進行合作,以提供任何一家金融機構都無法單獨提供的服務。
簡而言之,Visa讓錢動起來了。
好了,有了這個基本了解,讓我們來看看早期的visa與當下數字貨幣的5個相似之處
1. 「財富效應」(Money Memes)
事實證明,改變人們使用金錢的習慣和對金錢本質的看法從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Visa的創始人Dee Hock知道,他必須先讓人們習慣於電子支付,然後才會相信這種新的貨幣兌換方式(即非紙幣和紙質支票交易)。這就是為什麼Dee把廣告作為個人使命的原因。從媒體廣告到宣傳冊和企業名片,所有影響Visa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的東西(如廣告)都是通過他來完成的。「把它當作金錢(Think of it as money)」是Visa的標誌性口號,也是Visa的第一個大型廣告宣傳。這場宣傳活動在電視、平面媒體和其他新聞媒體上播出。有意思的是,這些廣告的出資方並不只是Visa,所有的會員銀行均投入了資金。
如今在數字貨幣領域中,「效應(Memes)」是一種圍繞著crypto的實用性傳播思想的強大方法。然而,我們不需要依靠公司來做廣告。在數字貨幣領域中,每個投資者都是利益相關者,所以像「ETH就是金錢」或「金錢積木(Money Legos)」這樣的口號就會出現,因為它們是由整個社區創造的。
2. 「空投」(Airdrops)
Visa很清楚每一個支付系統的成功都有賴於網路效應,所以Visa通過擴大商戶群的同時,讓用戶都使用Visa信用卡來擴大其網路效應。
為了建立用戶群,Visa會員銀行把卡空投(Airdrop)到人們的家裡,在不問任何問題的前提下就給他們提供信用額度。一旦用戶開始使用這些卡,銀行就能了解到更多的客戶的購買行為,從而調整信用額度。
後來這種做法後來被美國國會認定為非法行為。因為當時它不僅在激勵人們背負更多債務,它還讓用戶面臨著盜刷的風險。由於用戶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被發了一張卡,所以往往在一個月後,他們收到該卡的第一張賬單時才知道這件事。
這是否讓你想起了數字貨幣領域的空投計劃,以及媒體對數字貨幣的負面報道?
3. 用戶體驗差(Bad UX)
我們經常說到現在數字貨幣的用戶體驗不好,但70年代銀行卡支付的用戶體驗更差。
舉例來說,假設在當時持有一張「Visa」卡(當時叫BankAmericard)並想買一台電視。由於交易金額已經超過了商戶的最高限額(一般為50美元,但有時航空公司和酒店會更高),所以商戶必須打電話給他們的銀行(收單員)並口頭傳達交易細節,以獲得交易授權。
接下來,收單員會打電話給客戶的發卡行,由發卡行手動檢查以下兩項:
該卡是否在 "黑名單 "中。
用戶當前的餘額、信用額度和購買記錄
如果一切順利的話,發卡方會把授權碼交回收單方,而收單方則會把這個授權碼交給在整個過程中排隊等候的商戶。然後,商戶會得到客戶的簽名,並將其與授權碼一起寫在「銷售銷售記錄」上。
以上整個過程平均持續15分鐘,不要問我為什麼有人會自願選擇這種支付方式!
對買賣雙方而言整個過程也就結束了。但對銀行來說並非如此,因為此次支付只是得到了確認,但還沒有發生結算。
買賣行為發生後商家必須將銷售匯票郵寄給收單銀行,而收單銀行則必須將所有收到的匯票進行人工分類,然後再向開票銀行追索付款。最後,開票銀行會通過正常的支票清算系統進行結算。
這個過程非常容易出錯,也難怪當時的銀行之間經常發生糾紛。
因此我們需要大量的技術革新和各種試驗(當時已有多家支付網路處於開發和試應用階段)才能獲得較好的支付體驗。銷售點的設備、磁條和授權中心之間的高速通信網路最終都有助於用自動化的計算機邏輯取代人工授權,但這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而你現在可能還以為使用MetaMask發送交易是很難的事情呢!
4. 革命(The Revolution)
Visa誕生而產生的轟動比現在要大的多。事實上,Visa創始人Dee Hock在今天肯定也會是數字貨幣的粉絲。
以下是Dee Hock曾經講過的幾段話:
「如果電子技術繼續發展(這幾乎是確定的),那麼控制著資金保管、貸款和交易兩百多年的銀行寡頭壟斷將無可挽回地被打破。」
「國家對貨幣發行和控制的壟斷將被削弱..........目前整個體系的將由那些最善於處理和保證數字資產的人手中」
「Visa可能是一種新全球貨幣形式的起源。」
Dee Hock已經慢慢意識到,「錢」已經不外乎是「有保障的字母數字數據」,未來幾十年傳統銀行的競爭力將變得越來越不值一提。
沒有比在區塊鏈上保證字母數字值數據更好的方法了吧?
5. 信用中性(Credibly neutral)
Dee Hock知道,要想讓銀行加入,網路必須信用中性的。畢竟成員銀行本質上仍是競爭對手。這也是為什麼Visa作為一個共有組織而設立的原因(沒有股票,沒有分紅),所有積累的凈收入都用於資助Visa運營工作。
關鍵是要建立一個能夠平衡激勵機制的組織結構,以保證小銀行也同樣具有決策權。因此,從核心上說,Visa網由運營規章制度組成,即從銀行卡的物理設計,到每一方必須支付的費用,以及交易糾紛時每一方的權利和責任,都有一系列的規章制度。這些規則以及Visa作為仲裁者的角色,在成員之間建立了必要的信任,而這種信任才是系統運作和發展的根本。
對於區塊鏈而言,區塊鏈將這些上述「操作原則」嵌入到協議中,消除了糾紛調解的需求;此外,它們大大放鬆了參與的門檻。發行和結算必須根據區塊鏈協議的可信的中立規則進行,而這些規則是由代碼執行的,並由用戶的社會共識來維護。
有意思的是,Dee Hock後來說他一直想把商戶甚至持卡人作為組織的真正擁有者納入到Visa組織中,但這個想法一直遭到銀行的強烈抵制。
結語
如果說Visa是一個使能組織,那麼數字貨幣就是一個使能平台,兩者有重要的區別。
拿以太坊來說,它則不再需要一個組織來管理網路,因為區塊鏈本身就提供了經濟最終性(economic finality),且每筆交易同樣是沒有爭議。此外,行為者不僅可以合作,以太坊可組合性意味著開發者可以基於任何現有的應用去構建他們獨自提供的服務。而以太坊網路不僅可促成法幣的轉移,它還能將促成其他資產如證券和收藏品資產的轉移。
最後,以太坊的參與對任何人都是開放的,參與者既有個人又有各種組織。換句話說,像以太坊這樣的數字貨幣網路是價值交換網路演進的下一個邏輯步驟。
早期的Visa和目前的數字貨幣都有很強的相似之處。「財富效應」、「空投」、用戶體驗問題、革命、信用中性對70年代的Visa來說很重要,對今天的數字貨幣而言也很重要。
再說一次:我們交易的方式將會發生改變。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5/27/%e7%9b%ae%e5%89%8d%e7%9a%84%e5%8a%a0%e5%af%86%e8%b4%a7%e5%b8%81%e5%83%8f%e6%9e%81%e4%ba%86%e5%bd%93%e5%88%9d%e7%9a%84-visa/?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