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閆德利 騰訊研究院資深專家
編者按:數字經濟已連續4年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包括2018年數字中國)。作為繼農業經濟和工業經濟之後新的經濟形態,數字經濟加速邁向產業互聯網的新階段。這是由世界經濟數字化轉型的歷史大勢所決定的,是由人類生產工具、生產要素和基礎設施的演進升級所決定的。以下為正文。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縱觀世界文明史,人類先後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信息革命。」作為信息革命的引擎,數字技術日新月異,生產工具、生產要素和基礎設施加快演進升級。智能機器成為新的生產工具,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信息網路成為新的基礎設施,推動數字經濟邁向一個網路化連接、數據化描繪、智能化生產、融合化發展的產業互聯網新時代。
一、智能機器成為新的生產工具
本傑明·富蘭克林有言:「人是製造工具的動物。」生產工具不是自然之物,而是人造之物,它是人類生產出來供進一步生產而使用的物質手段,是人類改造自然能力的物質標誌。離開生產工具,就無法理解一個生產力時代。馬克思指出:「各種經濟時代的區別,不在於生產什麼,而在於怎樣生產,用什麼勞動資料生產。」勞動資料中的決定因素就是生產工具,馬克思認為它「更能顯示一個社會生產時代的具有決定意義的特徵」。「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生產工具是衡量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區分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最主要標誌。
(一)從手工工具到「三環節的機器系統」
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進步,生產工具總是從簡單到複雜、從低級到高級。不同經濟形態下,人們有著不同的生產工具。
在採集狩獵和農業經濟時代,生產工具是手工工具。生產是以手工操作為主,並一定程度上藉助畜力、風力、水力等自然力。作為人體器官的延長和強化,生產工具的使用高度依賴於人的體力和技藝。人們一般根據材料技術把手工工具劃分為石器、青銅和鐵器三個階段。
18世紀60年代,以蒸汽機的改良為標誌,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技術革命,人類社會從此進入工業時代,機器成為最強大的生產工具。利用機器創造物質財富的效率, 大大超過了以往一切社會的勞動效率。手工工具依賴人的技能,機器「它本身就是能工巧匠」,其特點是代替人的技能。馬克思指出:「所有發達的機器是由發動機、傳動機和工具機(或工作機)三個本質上不同的部分組成。」即「三環節的機器系統」(簡稱「三機系統」)。人們一般根據動力技術把機器劃分為蒸汽機器、內燃機器和電力機器三個階段。
(二)智能機器:改造物理世界,創造數字世界
隨著數字革命孕育成長,軟體開始定義一切,機器日益由程序和代碼所驅動,由「插上電」邁向「連上網」「接入雲」,從而具備了一定的分析、運算、判斷、操作甚至思維的能力,能夠獨立完成人們設計的生產過程,變得越來越自動化和智能化。馬克思預言的「有智力的器官」——獨立的電腦控制機出現,並成為機器的核心和靈魂,承擔起過去人腦執行的某些管理機器的職能。機器的形態發生了深刻變化,「三環節的機器系統」演進成由發動機、傳動機、工具機和控制機組成的「四環節的機器系統」(即「四機系統」),我們稱之為「智能機器」或「智能工具」「數字化機器」。馬克思曾把機器稱作「生產的骨骼系統和肌肉系統」,智能機器則有了發達的「神經系統」,不斷增強人類腦力和智慧。
智能機器與機器的本質區別在於它具有擬人的智能自動化,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制約,實現了生產工具從單維空間到二維空間的歷史轉變。工業時代的機器是原子的,是物質的,是改造物理世界的尺度。數字時代的智能機器在本質上是比特的,是數字化的,它不僅改造著我們的舊世界(物理世界),還在創造一個新世界(數字世界)。智能機器給人類生產生活帶來巨大而深刻的影響,它引領了社會生產新變革,拓展了人類生活新空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信息物理系統(CPS)應運而生。如下表所示。
表 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工具
來源:騰訊研究院,2020年5月。
英國歷史學家伊恩·莫里斯在《西方將主宰多久》中指出:「蒸汽機使得整個世界早期發展歷史的所有劇本都顯得拙劣無比。」智能機器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甚至比蒸汽機更具進步意義。麻省理工學院的埃里克·布萊恩約弗森和安德魯·麥卡菲認為,當下這場數字技術革命是繼蒸汽機引發機器革命之後最重要的變革,是「第二次機器革命」。馬克思深刻指出:「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那麼,數字磨將產生以知識、信息和數據為關鍵要素的社會。
二、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
在經濟學中,生產要素又稱為生產輸入,是人們用來生產商品和勞務所必備的基本資源,主要包括土地、勞動、資本、企業家才能和數據。生產要素促進生產,但不會成為產品或勞務的一部分,也不會因生產過程而發生顯著變化。
(一)「四位一體的公式」
生產要素是一個歷史範疇,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進。在不同的經濟形態下,它有著不同的構成和不同的作用機理。
在長達數千年的農業社會,經濟發展的決定因素是土地和勞動。正如政治經濟學之父威廉·配第的經典名言:「土地為財富之母,而勞動則為財富之父和能動的要素。」
工業革命後,人類社會進入機器大工業時代,資本成為決定經濟發展的第一生產要素。需要注意的是,經濟學家們所指的資本是物質資本,是機器、設備、工具、廠房等資本品(capital goods),而非金融資本。
19世紀下半葉,以電氣化為基本特徵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在德、美兩國率先發生。隨著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資本的作用進一步強化。同時,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日益分離,企業家從勞動大軍中脫穎而出,成為一個新的群體,即「經理革命」。企業家才能開始成為獨立的生產要素。
生產要素理論可追溯到1662年威廉·配第所著的《賦稅論》,後經龐巴維克、亞當·斯密、薩伊、約翰·穆勒等眾多經濟學家200多年的發展和完善。1890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的劃時代著作《經濟學原理》出版,該書在薩伊「三位一體的公式」基礎上提出了生產要素四元論——土地、勞動、資本和企業家才能。即在生產中,地主提供土地,獲得地租;工人提供勞動,獲得工資;資本家提供資本,獲得利息;企業家提供企業家才能,獲得利潤。國民所得(NI)即為四大要素之報酬——國民所得(NI)=工資(w)+地租(r)+利息(i)+利潤(π)。這個「四位一體的公式」概括了西方經濟學生產理論和分配理論的中心,在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被人們普遍接受。
(二)「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
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上世紀90年代開始,數字革命方興未艾,數字技術和人類生產生活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交匯融合,全球數據呈現爆發增長、海量集聚的特點。數據的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優化了資源配置和使用效率,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模式,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推動了諸多重大而深刻的變革,對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和國家治理產生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數據日益成為重要戰略資源和新生產要素。
我國對此高度重視,不斷推動生產要素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習近平總書記在2017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構建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提出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2020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將數據作為與土地、勞動力、資本、技術並列的生產要素,要求「加快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數據要素涉及數據生產、採集、存儲、加工、分析、服務等多個環節,是驅動數字經濟發展的「助燃劑」,對價值創造和生產力發展有廣泛影響。如下表所示。
表 不同歷史階段的生產要素
來源:騰訊研究院,2020年5月。
(三)生產要素的五元論
數據並不是一開始就成為生產要素的。從上古時代的「結繩記事」,到文字發明後的「文以載道」,再到近現代科學的「數據建模」,數據一直伴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變遷。然而,直到互聯網商用之後,人類掌握數據、處理數據的能力才有了質的躍升,數據才成為生產要素。這突破了生產要素的四元論,我們可稱之為「五元論」。
新制度學派的領袖人物加爾布雷思指出,在社會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有一種生產要素是最重要和最難替代的,掌握這種生產要素供給的階層就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例如地主之於農業時代,資本家及後來的企業家之於工業時代。按馬歇爾「四位一體的公式」,數字經濟時代,那些掌握著豐富知識和大量數據的新階層將加快形成,並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這個社會群體,我們暫以「數據所有者」稱之。他們通過提供數據要素參與到生產過程中,並獲得某種收入。至於是什麼類型的收入,這涉及一系列重要和關鍵問題,需要經濟學家進一步研究。如下表所示。
表 生產要素的五元論
來源:騰訊研究院,2019年4月。
生產要素市場改革是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改革開放之初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剩餘勞動力,激活了農村經濟;90年代國有企業改革使得大量物質資本和高級管理人員投入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去;入世後,全球資本、技術、管理與人才等生產要素在我國加速集聚,配置效率顯著提高。此次國家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意義十分重大。但我們應注意到,改革並非一蹴而就,需要久久為功。明晰的權屬和有序的流動,是生產要素的本質要求和前提條件。目前,數據權屬有待進一步明確,我國還存在諸多限制和制約數據自主有序流動的體制機制障礙,如何既要充分釋放數據紅利,還能有效保障安全隱私,這都是需要重點研究和突破的方向。
三、信息網路成為新的基礎設施
基礎設施是一個讓人感覺自己很明白但又難以解釋清楚的概念。學者只是給出模糊粗糙的描述,或通過列舉的方式說明其範圍,尚沒有清晰明確的定義。我們嘗試構建一個通俗易懂的分析框架,以作出解釋。
(一)基礎設施是社會傳輸網路,連接是其本質特徵
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又稱為基礎結構,是一種准公共品,其存在是為了滿足直接生產部門和人們生活消費的共同需要。基礎設施是一種「社會分攤資本」(Social Overhead Capital,SOC),是社會生產過程中「一般的共同的生產條件」。它不直接加入某個特殊的生產過程, 而是作為各個特殊生產過程的一般條件或共同條件。
作為開展經濟社會活動的前提和底座,基礎設施具有相對獨立性和穩定性, 並不需要隨著生產工具的改變而立即改變。基礎設施的投資規模大、建設周期長、不可分割、不可貿易,因此其投資主體多是政府部門。作為準公共品,基礎設施的一個明顯特徵是價格便宜。理想情況下,便宜到所有人在使用它時不會考慮費用因素即可暢享。
基礎設施功能的發揮在於它是一種社會傳輸網路,主要由通道及其節點組成,連接是其本質特徵。基礎設施通過連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眾和不同的服務,來傳輸物品和人們自身,從而實現位置的轉移;或者來傳輸水、電、氣和信息,從而使人們獲得公共服務。交通網、管網、電網和電信網莫不如此。
(二)從物理基礎設施到信息基礎設施
客觀世界是由物質、能量和信息三大要素構成。在工業經濟時代,物質和能量是主要傳輸對象,基礎設施主要有交通運輸、管道運輸、水利設施和電網四大網路體系。通俗來說,傳統基礎設施是以「鐵公機」和「水電氣」為代表的物理網路。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信息(或者說「比特」)成為越來越重要的傳輸對象。作為傳輸信息的通道,信息網路是數字世界的「高速公路」,成為新的基礎設施。正如高速公路網路不僅由公路組成,還包括橋樑、車站、服務區和調度系統等,信息的聚合、分析、處理與信息傳輸密切相關、相互配套。因此,存儲系統、計算能力與傳輸通道共同構成了信息網路系統,即信息基礎設施。如下表所示。
表:基礎設施的主要類型及其組成
來源:騰訊研究院,2020年3月
(三)國家大力推進新基建
近年我國大力推進信息網路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簡稱「新基建」),這既是應急之需,更是長遠大計。新型基礎設施是由中央歷次重要會議和領導人講話提出,其主體是「信息基礎設施」(或稱為「數字基礎設施」)。目前為止,中央明確提到的新型基礎設施有6個,即5G網路、雲平台、數據中心、人工智慧、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其中,5G網路、工業互聯網和物聯網主要作為信息網路通道,數據中心作為存儲系統,雲平台作為計算能力,人工智慧則更多體現在調度能力方面。在具體工作範疇,國家發改委將新型基礎設施分為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個方面內容。需要注意的是,新基建是政府工作語言,其範疇會根據發展形勢和工作需要與時俱進。
「鐵公機」等物理基礎設施對GDP的拉動效應十分顯著。世界銀行《1994年世界發展報告》對1990年的測算結果表明,基礎設施存量增長1%,人均GDP就會增長1%。然而,新基建對GDP的拉動作用未必明顯,正如經濟學家索洛描述:「計算機帶來的改變無處不在,只有在統計數據中例外!」新基建的價值更多體現在提高經濟發展的效率和質量,以及增進民生福祉等方面。政府的角色可能會發生一些變化,由之前的投資方變成投資動員方,社會資本將在新基建中發揮重要作用。
四、產業互聯網是數字經濟的高級階段
生產工具、生產要素和基礎設施,是描繪一個經濟社會時代的三個標尺。智能機器是改造自然的有力工具,建設數字世界的手中「利器」;數據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驅動數字未來的「石油」;信息網路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戰略基石,通往數字時代的「高速公路」。數字技術推動三大要素演進升級,經濟發展的底層邏輯發生了根本變化,變革的方向無不指向產業互聯網。產業互聯網是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產物,是數字經濟發展的高級階段,是賓士在數字之路上的「智能汽車」。產業互聯網是生產工具、生產要素和基礎設施換代發展的需求之源,它們共同組成一個繁榮的「數字生態共同體」。
(一)從消費互聯網邁向產業互聯網
電動機和發電機的發明,並沒有立刻引發第二次工業革命。直到電的應用由生活和消費領域拓展延伸到生產和產業領域,工業革命的潛力才真正得以釋放。孕育興起的數字革命也是如此。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的第一次數字經濟熱潮中,數字技術主要在消費領域進入大規模商業化應用,門戶網站、在線視頻、在線音樂、電子商務等主要商業模式的終端用戶幾乎都是消費者,這一階段因此被稱作「消費互聯網」。當前,網路連接從人人互聯邁向萬物互聯,技術應用從側重消費環節轉向更加側重生產環節。數字技術在極大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後,開始加速滲透到企業的研發設計、生產製造、供應鏈管理、客戶服務等各個環節,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方式。產業互聯網蓄勢待發,推進數字經濟發展邁向新的高級階段。
產業互聯網的內涵十分豐富,它是以企事業單位為主要用戶、以生產經營活動為關鍵內容、以提升效率和優化配置為核心主題的互聯網應用和創新,是數字經濟深化發展的高級階段,也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我國產業互聯網的起步較晚,但具有獨特優勢。「中國經濟是一片大海」,擁有1.2億戶市場主體,有眾多政府部門、學校、醫院、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組織機構,它們對利用數字技術提高生產經營效率有著強烈的需求,產業互聯網發展蘊含著巨大潛力。
(二)要從戰略高度推進產業互聯網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要求「推動產業數字化,利用互聯網新技術新應用對傳統產業進行全方位、全形度、全鏈條的改造」。國家發展改革委和中央網信辦等部委十分重視產業互聯網發展。去年10月聯合發布的《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要求「以產業互聯網平台、公共性服務平台等作為產業數字化的主要載體」。今年4月又聯合印發文件,把「構建多層聯動的產業互聯網平台」作為推進「上雲用數賦智」行動的主要方向。產業互聯網具有連接類型多樣、行業應用廣泛、流程再造深度等特點,日益成為經濟增長的重要驅動力,在提高現有產業勞動生產率、培育新市場和產業新增長點、實現包容性增長和可持續增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加快發展產業互聯網,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應對疫情衝擊的現實之需。
歐美髮達國家紛紛把發展產業互聯網作為重塑數字經濟時代國家競爭力的戰略舉措。我們要把產業互聯網放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歷史大潮中來謀劃,從引領產業未來發展的戰略高度來重點推進,加快制定實施產業互聯網國家戰略,全面推進農業、工業、建築業和服務業的產業互聯網化步伐,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為後小康時代實現更加宏偉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馬克思:《資本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4月
[2]馬化騰:《推動上「雲」用「數」建設產業互聯網》,《人民日報》2020年5月7日
[3]馬化騰:《關於加快制定產業互聯網國家戰略,壯大數字經濟的建議》,人大代表議案建議,2020年5月
[4]郭凱天:《把握數據要素新特點,點燃數字經濟新動能》,《學習時報》2020年4月20日
[5]馬化騰、孟昭莉、閆德利、王花蕾:《數字經濟——中國創新增長新動能》,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年5月
[6]閆德利:《數字經濟——開啟數字化轉型之路》,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9年11月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5/27/%e6%94%bf%e5%ba%9c%e5%b7%a5%e4%bd%9c%e6%8a%a5%e5%91%8a%e8%a7%a3%e8%af%bb%e4%b8%a8%e6%95%b0%e5%ad%97%e7%bb%8f%e6%b5%8e%e8%bf%88%e5%90%91%e4%ba%a7%e4%b8%9a%e4%ba%92%e8%81%94%e7%bd%91%e6%96%b0%e9%98%b6/?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