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 冷萃財經

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文章摘要:作者:Vanalli  編譯:王強當我開始在加密貨幣行業全職工作時,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酷的事情。感覺就像是金融世界終極革命的一份子。比特幣萬歲!銀行家再見!但是在這裡呆了幾年之後,我只想逃離這裡。

作者:Vanalli  編譯:王強

當我開始在加密貨幣行業全職工作時,我認為這是有史以來最酷的事情。感覺就像是金融世界終極革命的一份子。比特幣萬歲!銀行家再見!但是在這裡呆了幾年之後,我只想逃離這裡。

加密貨幣行業實在是一團糟,需要好好認清現實了。我是哪來的資格批判整個行業呢?實話說沒那麼大權威性。我曾在一家名為 Liquid 的加密貨幣公司工作,並萌生了自己的觀點,不過這篇文章談的不是這家公司,而是整個行業。不管怎樣,我希望你能聽一聽我的故事,然後我們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

幾乎所有的加密項目都是胡說八道,必將失敗

當我第一次聽到這個觀點時並不相信,可是我錯了。

我已經記不清見過多少個失敗的項目了。有些哀嚎一聲,然後就靜靜死掉了。我密切關注了一段時間的項目 Blockex,是一個專註於 ICO 的數字資產交易項目,其代幣 DAXT 可以提前進行 ICO,而平台也有常規的交易對。

2018 年某天,Blockex 成為了熱門。加密貨幣大 V 們狠狠將它吹了一通。Blockex 在自己的 ICO 中籌集了 2400 萬美元,不過有一位投資者注資失敗,所以他們只獲得了約 550 萬英鎊(約 700 萬美元)。該項目最後也沒落地,最後聽說他們已經悄悄做破產清算了。同時,ICO 時以每枚 1 歐元出售的代幣最終變成了空氣。

另一個我早期關注的項目是 Authorship。這似乎是一個人畜無害的項目,旨在為創作者提供支持,最終它籌集了 400 萬美元來創建一個去中心化的數字出版平台。然而,創始人 Nolan Warfield 和 Petre Coman 在某個時候意識到他們犯了一個可怕的錯誤,並放棄了該項目並將其賣給了中國投資者,後者最後也放棄了。代幣當然也以歸零告終。

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最後一個例子。我曾為一個名為 IP Chain(後更名為 Vaultitude)的項目做過一些營銷工作,該項目由奧地利商人 Dominik Thor(他也是化妝品公司 tomorrowlabs 的 CEO)運營。我在網上遇到了 Dominik,當時他正試圖在 ICO 之前為其項目組建團隊。在 2017 年的時候,你可以把土豆放在區塊鏈上 ICO,也能賺到數百萬美元。我的報酬很豐厚,當然是以項目代幣的形式。

該項目旨在建立一個利用區塊鏈來保護知識產權的平台。這是一個不錯的用例(起碼當時我是這麼想的),Dominik 與 Dennemeyer 甚至與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重量級 IP 有很多聯繫。

我們開始了預售,並籌集到了一筆不菲的款項,但隨後 Dominik 乘飛機環遊世界參加各種會議和活動並發表演講,燒光了錢。最後顯然他沒錢了,我們無力負擔的 ICO 也沒什麼利益可言了。我乾的活一分錢沒拿。最後 Dominik 迅速退出,刪除了項目網站和他的所有社交渠道以及自己的 Twitter 帳戶和 Linkedin 個人資料。

加密貨幣世界充斥著這樣的故事。

期望與現實

許多在白皮書中看起來「不錯」(或至少不是那麼糟糕)甚至有可能成功完成 ICO 的項目,但你很快就會發現他們的想法也沒那麼厲害。儘管團隊可能努力工作並試圖在熊市繼續前進,但他們只是死馬當活馬醫罷了。

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例如,Leadcoin 籌集了 5000 萬美元,用於建立一個讓營銷人員與潛在客戶溝通的平台。當時很少有人質疑為什麼他們需要這麼多錢。兩年之後,項目團隊的幾乎所有成員都離開了。剩下的一名員工,首席營銷官 EyalRosel 運營著 Telegram 小組,每三個月更新一點廢話,假裝項目還活著。

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這個代幣在除 Bancor 之外的所有交易所退市後價值跌去了 99%,而 Bancor 上面可以找到一大堆死掉的項目(包括 Authorship)。

許多項目到最後都比 Leadcoin 還要慘,要麼本身就是徹底的騙局,要麼因為無能或者運氣太差或是這些因素的綜合。圍觀項目「暴雷」很有意思,就像發生車禍一樣,一樁接著一樁。龐氏騙局 Bitconnect 暴雷帶來了慘重的後果,人們損失了成百上千萬美元,同時還催生了一些新梗。

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Shopin 是另一個大雷。在籌集了超過 4000 萬美元後,其創始人 EranEyal 去年因欺詐罪名被捕,然後在 12 月被 SEC 指控了新的欺詐罪名,這在這個災難性的項目棺材上釘下了最後一顆釘子,所有人都被耍了。

大多數項目都會失敗。這不是加密貨幣行業獨特的現象,創業公司大體都是如此。但我敢說加密貨幣項目失敗的比例比初創企業的平均失敗比例更高。大多數加密貨幣項目就是垃圾而已。

歡迎來到創業地獄

項目的失敗會有各種各樣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因素是:大多數加密貨幣項目一開始就不該存在,它們毫無意義。 就算一個項目不是徹頭徹尾的騙局,也往往是在浪費金錢。我們見過的細分市場和潛在用例太多了,有為 cosplayer 和「stans」設計的代幣,有可以收集的貓,披著各種偽裝的數不清的賭博工具,還有垃圾一般的區塊鏈遊戲等等,簡直無所不包。

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所有行業部門都能上鏈——人力資源、市場營銷、食品生產、內容共享、賭博、博客、評級、新聞、出版、貸款、社交媒體、寵物護理、購物、商業……

每個項目都號稱自己是終極方案,試圖從散戶那裡薅下數百萬美元的羊毛。它們都會賣出一種實用代幣,雖然白皮書把代幣的用途吹的天花亂墜,但現實中這些代幣毫無意義。這些代幣也是極易波動的資產,大多數代幣都會跌成廢紙。現在有數以千計的項目、成千上萬的代幣,卻很少有人想要打造人們會實際使用的產品。

所有這些項目我們都用不著。我們見過的用例其實沒什麼可吹的。一旦籌集到了資金,團隊要麼套現、獲利,要麼亂花錢,直到分文不剩。我敢打賭,排行前 1000 的加密貨幣幾乎都是騙子,你能找到的實際有用案例也就六七種。ICO 以前是騙局,現在依舊是,但直到今天新的騙子還在不斷湧現。

現在我們有這麼多區塊鏈平台,還有這麼多生態系統和代幣為這些生態系統提供「燃料」,而實際上沒有新的代幣這些平台也能運作良好。

一切都是為了錢

ICO 都是為了撈錢,用戶體驗都是一團糟。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視頻和內容平台,用代幣獲取「對特殊內容的訪問許可權」嗎?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加密貨幣嗎?

來看看 BlockTV,這是一個相當成功的加密貨幣在線電視頻道。他們在宣布自己要通過 ICO 籌集 200 萬美元(這不是 ICO)之前似乎幹得不錯,只不過創始人之前的項目都跌成廢紙了。

人們常常無視一個現實:這樣的代幣和區塊鏈應用往往會降低用戶體驗。用戶單為了訪問和使用他們的平台就得繞一大圈彎子。新用戶在使用之前得學會執行以下操作:

研究如何購買比特幣。

找到一個應用以獲取比特幣。

將新購買的比特幣移至一個加密貨幣交易所。

用比特幣購買平台代幣。

在平台上註冊。

將代幣移入平台或了解如何使用 Metamask 等服務。

了解如何使用平台本身。

對於新手來說這也太麻煩了。有時當項目團隊意識到這一點時又會矯枉過正,讓用戶無需代幣就能使用功能和服務,那還要代幣做什麼?

這些項目是否真誠地希望用戶獲取代幣,然後學習如何在平台上使用它們呢?不會。他們知道這是徒勞的。他們只是想籌集資金,並繼續一邊做夢一邊幹活兒。

其中一些項目團隊可能很有理想,我不否認。他們可能真的相信自己找到了可以改善目標行業獨特的區塊鏈應用。但事實是,他們沒有能力實際交付有影響力的產品。因此,他們最後是為了不存在的問題創建解決方案,反而製造了更多麻煩。

如果我們將加密貨幣貨幣視為一種數字現金,那麼可以肯定我們都能用上。但我們真的需要好幾百種數字現金嗎?我們會希望供應商接受所有這些代幣嗎?這隻會造成更多混亂而已。

加密貨幣社區是污水坑

儘管加密貨幣項目在 ICO 中籌集了數十億美元,但其中大多數都毫無意義。另外我們還要談談這些項目背後的支柱:社區。

加密貨幣項目和社區之間的關係完全是炒出來的。 人們投資哪種代幣就會成為它的狂熱信徒。表面上看好像沒啥問題,但是投資幾乎完全是由對利潤的瘋狂渴望而推動的。人們將錢投入代幣中,相信代幣的價值將成倍增長,希望重現我們在比特幣、以太坊、TRON、Verge 和其他許多案例中看到的熱潮。

加密貨幣市場的內幕操縱行為司空見慣,市場遠不夠成熟,代幣定價自然也是非理性的。曾經有一段時間,項目代幣換個名字就能暴漲。因此,人們進來投資想賺大錢,然後虧損,之後繼續持有代幣。那時他們通常會加入「社區」——也就是食物鏈的最底層。

食物鏈的頂端是從事炒作和價格操縱的既得利益者、先行者、早期投資者和風險投資人。這些大戶努力誤導散戶投資者,讓後者相信他們選擇的代幣前景大好。在最頂層,創始人和團隊成員在風口飛舞,憑空賺錢。

這一切都是毒藥。

項目團隊竭盡全力說服他人「投資」自己的代幣。投資打引號是因為當你購買代幣時,你並不是在購買公司的股權。你實際上並沒有買任何東西,獲得的所有回報都是帶有虛構用例的代幣,你甚至都不會去用它。

項目使用各種各樣的策略來建立一個社區(往往連產品都是空氣)。有些人加入社區可能是因為他們對項目的類型感興趣,但其他大多數人是受到了大 V、YouTuber、PR、新聞界、蹩腳的 YouTube 視頻和其他閃亮對象的吸引。

團隊花了大把錢來吸引用戶加入 Telegram 組,以卑鄙的賞金、模因競賽和測驗吸引他們。有一段時間,似乎大家都是一條船的。人們很興奮,期待代幣開始銷售,然後期待 ICO。他們都認為自己會賺錢和致富。

但是在某一天,項目與社區之間的關係破裂了。這一天可能會在 ICO 之前到來,也可能在一個月、一年、兩年後到來,但任何加密貨幣項目和社區都會迎來這一天。為什麼?因為社區和項目之間沒有真正的聯繫,一切都是空中樓閣。

讓問題變得更加複雜的是在加密貨幣聊天室和在線空間中普遍出現的性別歧視、種族主義、厭女症和排外現象。值得注意的是,絕大多數加密貨幣參與者都是(通常是匿名的)男性。婦女已成為網路暴力和騷擾的目標。這個領域的女性領導人相對較少。大多數加密貨幣會議都是由男性組成的小組,下面的照片就是例子,他們是個男人就都上場了。

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加密貨幣領域有一些了不起的女人。但是她們不得不容忍常人難以忍受的污言穢語和胡扯八道。

社區永遠排在最後

大多數加密貨幣項目在進行任何形式的公開發售之前,以大幅折扣將其代幣賣給了私人投資者,而這才是賺錢的環節。社區排在後面,他們以高價入市,一開始就處於不利地位。但項目團隊只需要社區籌集資金。錢一交完就有好戲看了,項目團隊會想方設法畫一些大餅,滿足用戶飢餓的渴望。

這裡的目標是炒熱氣氛,以免團隊拋掉白皮書中的路線圖時引發公眾不滿。

全是一樣的套路。社區會漸漸不安,對進度不滿,進而演變成憤怒,往往會在 Telegram 或 Reddit 上爆發。然後就是認命的階段,大多數人要麼止損,要麼決定保留自己的代幣,直到它們歸零。

社區唯一真正感興趣的是代幣的價格。他們才不管技術本身是啥樣,只是想出售自己的代幣以獲利。儘管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起了少數集體訴訟和指控,團隊卻沒有義務遵守路線圖規劃,或使項目保持活躍以向社區交差。

項目團隊有時會設法在大型交易所掛牌交易,大肆宣傳,與做市商合作,試圖炒高價格以便早期買家可以退出,但加密貨幣的波動本質決定了,總會有人沒能賣出、在最高點買入或者該賣的時候不賣。社區成員滿懷希望,希望有一天他們能夠出售代幣並賺取巨額利潤,或者起碼賺取微薄利潤,哪怕是實現收支平衡,最差也不要遭受巨大損失。人們在情感上依附於自己的社區,這造成了持續多年的絕望循環。

一些社區成員最終意識到這種依戀是多麼荒謬,並開始理解加密貨幣是交易者的賺錢機器,你用不著釘死在某個項目上。只要有短期的上漲空間,買什麼代幣都沒關係。最糟糕的決定就是買了代幣幾個月都不賣,因為你覺得它最終會升值。

我們在 2017 年和 2018 年炒作出來的項目數不勝數,跟著就是這些廢話連篇的社區。在過去的兩年中我加入了數百個 Telegram 小組,大都是為了工作,有時是我自己也有投資意願。現在當我回頭審視他們時,我發現樂觀情緒已經煙消雲散,有無數的帖子要求團隊提供更新,而團隊則在想辦法掩蓋掉自己花光了錢的消息。

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Electrify Aisa、Apex、Auctus、Zap、Soma、OCN、CNN、Gems、Internxt、Hero……在過去幾年中有數以百計的項目被炒上了天。人們投資了成百上千萬美元,結果都打了水漂。幾乎所有加密貨幣項目都不應該存在,當然也不應該通過 ICO 籌集資金。

加入我們的「邪教「

加密貨幣社區兼具非理性和「邪教「特徵,較大的社區更是這樣。他們非常排外,努力捍衛自己的代幣,反駁一切批評或醜聞。他們生活在萬花筒里,無視危險的信號,把他們「宗教頭子「的胡編亂造當作是真理。很少有人會冷靜下來想一想,搞出來這麼多看似互相競爭的社區有意義嗎?

投資者不僅積極熱情地追捧他們的代幣,還會把項目創始人、首席執行官、CxO 和其他高層奉若神明。現在,孫宇晨(TRON 的創始人)、趙長鵬(頭部加密貨幣交易所幣安的創始人)、李啟威(萊特幣的創始人)等都成了大明星。

加密貨幣富豪和名人在社區中打造了"好人"的形象,許諾人們以美好的明天,而事實是大多數人都是大忽悠,甚至更糟。但是龐大的社區竟然如此寬容,在利潤面前根本沒有什麼醜聞會被當回事。

浪費所有人時間的藝術

加密貨幣內容創建者通常分為三類:

  • 真正了解他們在說什麼並創造價值的人。
  • 賺了大錢並決定浪費大家的時間來為自己牟利的人。
  • 希望自己能賺大錢並決定從浪費大家時間來牟利的人。

我對第一種類型的人沒有意見。有一些真正有知識,有學問的內容創作者正在做一些很棒的事情。但是,那些以浪費所有人時間為生的人群數量遠遠超過了前者。

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加密貨幣大 V 為了賺錢不擇手段。有些人會騙你去買他們投資的代幣,或者給你發推薦鏈接,讓你註冊某個槓桿交易平台。一些人試圖說服追隨者投資最新的 ICO。高手會製作令人眼花繚亂的視頻,並對 ICO 和潛在投資標的排名,同時都表示自己並非投資顧問,不擔責任。但他們真正想做的就是讓你買點東西。最具影響力的大 V 有機會參與預售和私募,因此他們總會比追隨者早走一步。

在熊市中,有影響力的加密貨幣人士不得不涉足其他領域,以尋找其他獲利途徑,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並取樂。一些人還創立了一些公司,假裝提供市場營銷服務,其實都是為了忽悠人們買東西。

你可以從上萬個加密貨幣播客中隨便買一個,或花錢在 YouTube 或 Twitter 上推廣。手裡有 3.8 萬美元閑錢?那你就可以進入 YouTube 的主打頻道了。只有幾千塊?一些即將失敗的加密貨幣項目會拿這筆錢買通一些小 V 來做評測,其實評測內容就是花 20 分鐘把你網站上的內容念一遍。最狡猾的大 V 會組織各種活動,並嘗試從較大的公司那裡獲得贊助,這樣就有錢繼續度假了。他們會盯上毫無戒心的加密貨幣初創公司,提供一份贊助推文、宣傳和「曝光」的價目表。

他們會在 Twitter 上不斷提醒你他們充滿激情,所謂激情也就是那些無聊的宣講會、搞個潮流品牌或者做些旅行 vlog 罷了。他們總是身處變革前沿,還會不斷更新新聞通訊、教育門戶、播客、投資機構、新聞網站或研究報告。

儘管這些大 V 竭盡了全力,但光靠重複教人怎麼保管私鑰的教程是沒法迎來加密貨幣廣泛應用的時代的。所謂廣泛應用是指我們提供了大家可以使用的產品和服務,並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輕鬆,甚至他們都用不著了解什麼是加密技術或區塊鏈。

我們離這個階段還很遙遠,進入壁壘太高了。但可以肯定的是,總會有新的 YouTube 頻道或播客向人們傳授有關加密貨幣的基本知識,有大 V 假裝自己在為某些事情做出貢獻。

大多數加密貨幣內容創建者只是在製造數字噪音,希望從中獲得報酬。

不成熟的行業,不成熟的從業者

加密貨幣是成年人的行業,可是表現卻像是一幫熊孩子。在這個行業里所謂的領導者根本不知道如何友善地相互交流。

從首席執行官和創始人到運營和開發人員,加密貨幣完全一團糟,因為人們花費大量時間在微不足道的話題上爭吵、對罵。每一個小分歧都會昭示天下。

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大 V 們的無聊八卦隨處可見,人身攻擊司空見慣。但更糟糕的是這種肥皂劇永遠不缺心理不健康的觀眾。

加密貨幣會議組織者竭盡所能,將最令人討厭的發言人陣容擺上舞台。隨便一場區塊鏈周活動,你都能看見 Craig Wright、Roger Ver、Tone Vays、Nouriel,Roubini(他討厭這個行業)、Brock Pierce、Samson Mow 和其他熟悉的面孔在大庭廣眾之下吵成一團。

加密貨幣媒體的悲催現狀

加密貨幣是我見過的媒體報道最糟糕的行業之一。加密貨幣新聞業的標準是如此糟糕,我覺得它都沒資格稱為新聞業。傳統媒體對比特幣和加密貨幣的報道往往是負面的,喜歡報道極端負面消息或人們暴富的荒誕故事。但你也許可以原諒傳統媒體記者,因為他們沒有太多線索,加密貨幣也不是人們廣泛關注的話題。

行業內部才是爛透了。角落裡充斥著加密貨幣網站,其實也就是博客而已,上面堆滿了垃圾文章,水平比機器強不到哪兒去。

然後是像 CoinDesk 和 Cointelegraph 這樣真正的加密貨幣新聞網站,裡面至少有一些真實的新聞活動,但總體質量仍然相對較差。諸如 The Block、Decrypt 和 Breakermag(RIP)之類的加密貨幣市場有自己的價值,但即使是這些信譽良好的網站里,也總有職員發布不準確的信息、刪除推文並像孩子一樣與他人爭吵。

加密貨幣新聞業太水了。更正和編輯是日常操作。黑文可以黑到天上去。當然也有高水平的辯論,但是傳統記者遵從的標準通常不適用於加密貨幣行業。這裡的記者幾乎可以撰寫或報道他們想要的任何內容,沒有人管什麼利益衝突。

Ran Neuner 的 CNBC 節目是加密貨幣領域最受歡迎和觀看最多的節目之一。儘管他是多個加密貨幣創業公司和項目的顧問和投資者,但他照樣在做這檔節目。他甚至對加密貨幣和交易所都有濃厚的財務興趣。但這並不能阻止他為自己投資的項目提供宣傳平台。

一方面加密貨幣新聞業可能無法跟上標準,另一方面行業里富裕而強大的領袖所施加的壓力讓情況雪上加霜。幣安創始人、億萬富翁趙長鵬和 TRON 創始人孫宇晨都支持一位互聯網巨魔,後者用了很長時間鼓動 Twitter 暴民騷擾 The Block 的記者和分析師,就因為他們寫了一篇關於幣安的負面文章。

日復一日的加密貨幣會議和活動

哪一周都能見到某種類型的加密貨幣論壇、聚會或活動。我們被無休止的集會轟炸,無非是為了刷存在感。加密貨幣富豪們花時間環遊世界,就是為了在不同的城市見面並自拍。

這些浪費時間的加密貨幣會議還要有多少(其中大部分是大 V 舉辦的)?製作粗糙的垃圾幣創始人採訪、無數的視頻博客拍下人們在新的會場門口轉來轉去,我們就沒正事可幹了嗎?

新人們不會參加這些會議。當然社交是需要的,但請認清現實:這就是在度假。度假不是什麼錯,但它不應該偽裝成推動金融改革的手段。人們就顧著組織或參加活動的話,正事就別幹了。

孫宇晨的鍋

應該找出一個人為行業里所有的問題背鍋嗎?這可能是不公平的。我不認為他是壞人,但我確實認為孫宇晨(Justin Sun)得為這個領域最糟糕的狀況背鍋,這是有依據的。這一切始於 2017 年的一份晦澀難懂的白皮書,其中一部分內容還是抄來的。從那時起,TRON 因其低廉的代幣價格和易波動性而廣受歡迎,百倍的漲幅讓很多人都暴富了。

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孫宇晨每隔一天就會宣布新的合作夥伴來給自己貼金,結果大都是胡扯。大多數時候,他只是在和他自己與朋友經營的初創公司(如 Gifto、Game.com、OCN 和其他各種公司)建立合作關係。有時他會與馬桶製造商或太空公司(「中國的 SpaceX」)等奇形怪狀的公司合作。

有一次,他試圖說服所有人與一家大型跨國公司暴風合作,但其實這是與暴風 BFC 達成的協議,BFC 是該公司的一個部門,這意味著暴風 BFC 在 TRON 的區塊鏈啟動後會運行完整的節點(劇透:他們沒有)來支持 TRON。簡單說就是沒什麼可說的。他能把利物浦營銷部門關於贊助的一封信吹成是自己和利物浦足球俱樂部有合作關係。

孫宇晨會利用任何事件或狀況來吸引人們對他和 TRON 的注意力。從隨機向 Greta Thunberg 捐款 100 萬美元(他真的做到了嗎?)到對比 TRON 和民權運動的意義,但凡有什麼由頭能被利用,他就在那裡。

從業兩年,這是我所知道的加密貨幣行業真相

孫不會為自己那些天花亂墜的言論負責,這在其他領域根本不可想像。更糟糕的是,他受到了行業先驅、新聞工作者、博客作者、加密貨幣交易所首席執行官和該領域其他人士的支持。

孫宇晨給自己做了數不清的宣傳材料,將自己的臉龐印在所有他能做的海報、廣告牌、宣傳和營銷材料上。TRON 代幣的最小單位稱為「Sun」,運行 TRON 的網路稱為 Sun 網路。

他賺了很多錢,手握如此龐大的資源,因此他相信自己做什麼事情都毫無後果。如果他走錯了路,他知道自己會有狂暴的社區和超級先驅的捍衛,這些人似乎對 TRON 甚至都不是去中心化的事實完全無動於衷:大多數 TRON 網路都由孫(至少 27 個超級代表中的 6 個)或他的朋友趙長鵬和幣安控制(總共佔有 54.30%的投票權)。

孫宇晨代表了加密貨幣技術發展歷史上最糟糕的時期。

附註:孫宇晨不久前就對 Steemit 進行了敵意收購,就「hacker」的事情撒了謊,引發了一系列與 Steem 相關的高調離職,並為 Steemit 社區撰寫了一篇離奇的博客。

我只能繼續前進

我通過加密貨幣學到了一些教訓,其中有些代價慘重。我沒有後悔,但我很高興自己下了車。我只是希望這個行業能夠走向成熟,並且有一天能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加密貨幣技術領域存在擁有聰明頭腦的人,他們正在解決當今時代的一些重大問題——隱私、金融服務和普惠金融等等,但他們受到現實的束縛。

我的經驗和想法都是我自己的而已。我敢肯定,很多人會不同意我的看法。但其實我只是想做很多事情,甚至在進入 Liquid 之前就想做了。在 Liquid 的經歷可能也能寫成一本書,也許某一天吧。

請盡情對我開炮吧,我準備好了。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5/27/%e4%bb%8e%e4%b8%9a%e4%b8%a4%e5%b9%b4%ef%bc%8c%e8%bf%99%e6%98%af%e6%88%91%e6%89%80%e7%9f%a5%e9%81%93%e7%9a%84%e5%8a%a0%e5%af%86%e8%b4%a7%e5%b8%81%e8%a1%8c%e4%b8%9a%e7%9c%9f%e7%9b%b8/?variant=zh-tw

0

掃一掃,分享到微信

猜你喜歡

文章評論

電子郵件地址不會被公開。 必填項已用*標註

後發表評論

    上一篇

    全國人大代表鄭傑:建議加快推進區塊鏈技術和產業創新發展

    下一篇

    儘管幣價下跌,幣安期貨交易員仍做多比特幣和山寨幣

    微信公眾號

    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