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知道它從哪裡來,但不知道它要到哪裡去。」
央視在紀錄片《貨幣》片頭語中這樣寫道。
縱觀貨幣史,在經歷了實物貨幣、金屬貨幣、信用貨幣等階段後,數字貨幣的發展有這個時代必然性,其適應的是未來數字化遷徙下越來越先進的經濟形態。
2020年4月16日,數字貨幣領域出現兩件大事。中國央行數字貨幣 DC/EP,撥雲見日,正式落地內測。無獨有偶,Facebook主導的 Libra數字貨幣項目,更新第二版白皮書。
一個是國家隊代表,一個是互聯網新貴,在當前全球經濟波譎雲詭、充滿動蕩之下,不約而同地發力數字貨幣賽道,映射的不僅是全球化格局及世界秩序的多元發展,更是現代金融百年未遇之變革。
在這場數字貨幣之爭中,誰將率先贏得局勢執得牛耳,不僅取決於前期雙方的公信力與影響力,也取決於後續對機制與規則的制定,更取決於底層技術的持續優化,以及與未來數字經濟發展模式的深度融合,甚至是對未來價值取向的判斷變化。
這些焦點都直指區塊鏈的內涵與外延,即技術架構、經濟體系、治理機制、認知理念與價值取向。 我們已是局中人,無論結局如何,不妨先將視野拉遠到更大時空範圍下,觀察整個事件脈絡經緯,一定能發現一些有趣之處。
一、東西方的岔路口 從嶄露頭角,到加快推進,再到落地試點; 央行數字貨幣(DC/EP)的每一步都走得擲地有聲。
實際上,自2014年起,中國央行就在時任行長周小川的倡導下,開始了對數字貨幣的相關研究,後經央行經國務院正式批准,組織市場機構進行央行數字貨幣的研發。六年磨一劍,隨著DC/EP的腳步聲漸近,圍繞展開討論的文章不勝枚舉,我們提煉幾個重點特徵介紹:
1. 央行數字貨幣屬於法定貨幣的範疇。它是由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具有價值特徵及M0屬性的數字支付工具,任何中國機構和個人均不能拒絕收付 DC/EP。
2. 央行數字貨幣支持「雙離線支付」。央行數字貨幣只需要用戶有數字「錢包」,不需要單獨創建賬戶,但與傳統手機支付不同的是,即使在離線或沒有網路狀態下,也可以進行支付和交易。
3. 賬戶松耦合方式投放+中心化管理模式。央行數字貨幣交易環節對賬戶的依賴程度較低,既可和現金一樣易於流通,又能實現可控匿名。換句話說,它的運營方式是去中心化的,而監管方式是中心化的。
4. 實行雙層運營模式。這意味著人民銀行先把數字貨幣兌換給銀行或者是其他運營機構,再由這些機構兌換給公眾,確保央行數字貨幣不超發,避免引發通貨膨脹。
4月14日,一張農行數字貨幣錢包內測APP的頁面廣為流傳。4月16日,報道稱央行數字貨幣的首個應用場景將在蘇州落地並以交通補貼形式發放。如果一切順利,DC/EP或將成為全球第一個以主權國家貨幣為錨的法定數字貨幣。
(圖片來源於網路)
同一時間,遠在大洋彼岸, Facebook 發布了穩定加密貨幣Libra白皮書2.0版。該版 對 監管作了諸多妥協,最大改變是:Libra將成為支持多種單一貨幣的加密交易手段。 1. 除了錨定多種資產的穩定幣外,還會提供 錨定單一貨幣的穩定幣;
2. 通過穩健的合規性框架提高Libra支付系統的安全性;
3. 在保持Libra主要經濟特性的同時,放棄未來向無許可系統的過渡;
4. 在Libra儲備的設計中加入強大的保護措施;
這是Libra繼去年6月發布首版白皮書,被美國政府多輪聽證會質詢後,第二版妥協的結果。雖然Libra2.0支持錨定單一法幣,但是它並沒有放棄錨定「一籃子」的穩定幣的想法,這樣的錨定實則並無意義,誰都錨定就相當於誰都沒有錨定,顯露的只有Libra劍指未來金融舞台中心的「野心」。
此外,Libra在白皮書中增加了大量關於合規方面的設計,甚至不惜影響去中心化擁護群體的支持態度,選擇放棄未來向無許可系統的過渡,都是為了擁抱監管。而近日,始於2018年的Facebook劍橋數據泄露案最終以50億美元罰金換來和解,但數據隱私安全仍是其不得不面臨的倒懸之危。
(圖片來源於網路)
正如能鏈科技創始人/CEO林樂在2019年6月Libra發布第一版白皮書之際,接受《香港商報》記者採訪時的判斷:「 Libra從本質上開啟了未來數字世界金融話語權的爭奪戰。這個戰爭局面讓Facebook在跨國互聯網巨頭、傳統金融機構、主權國家之間, 多面 受敵。」
二、星辰大海中的羅盤針
作為區塊鏈技術的一個典型應用, 數字貨幣本身都承擔著巨大的責任和使命。 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成立,其用美元掛鉤黃金,從而為全球各國描繪了一個貨幣的烏托邦——美元永遠不貶值,也讓美元有了「美金」的美名。然而,事實證明「美名」只是一個關於永恆穩固的幻影。
而今,無論是DC/EP還是Libra亦或是第一款面世的加密貨幣BTC,關於他們話題的此消彼長,代表的是虛擬與實體的博弈,代幣與貨幣的博弈、數字貨幣和非數字貨幣的博弈、法幣和非法幣的博弈……這場博弈的未來是,無論是何局面,都註定精彩絕倫、值得期待。
面向未來的新型貨幣,我們可從以下5個維度來觀察評估,於星辰大海中找到向前航行的羅盤針。
① 公信度 DC/EP自帶法幣光環,由國家信用加持。區別於各類機構自行發行的加密貨幣,DC/EP是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具有價值特徵及M0屬性的數字支付工具,以國家信用為價值支撐,在公信度上有著天然的優勢。
Libra依託真實資產儲備為支撐(對於每個新創建的Libra加密貨幣,Libra在儲備中都有相對應價值的一籃子銀行存款和短期政府債券),以此希望建立公眾對其內在價值的信任,並維繫相對穩定的低波動性。在信任度方面,Libra依託商業主體信用背書,與主權國家背書相比不可同日而語。但我們也必須看到, Facebook擁有全球近30億用戶,從用戶基數、規模、覆蓋等角度來看,其在某種意義上都為Libra的無國界信任建立了一定基礎。
好在,技術給了我們一個新的支點。
由於區塊鏈技術的運用,無論背後的主體方是誰,公信度有了在同一水平線上被討論的可能。
DC/EP: ★ ★ ★ ★ ★
Libra: ★ ★ ★ ☆ ☆
② 安全度
安全性是DC/EP設計的重點。此前,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前所長姚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就央行數字貨幣本身而言,其充分運用密碼學理論和技術進行保護,確保流通過程中的安全性;而在數字貨幣的支付交易方面,將建立涵蓋底層硬體安全、終端應用安全、通信安全、場景安全和平台安全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支付安全可信保障體系;此外安全性還體現在用戶隱私保護、數字交易監管這些方面。
Libra區塊鏈的目標是成為金融服務的堅實基礎,保障資金和金融數據的安全。因此在技術上充分總結吸取了金融科技成果以及過去十年的加密貨幣方面應用區塊鏈技術的經驗:一是設計和使用Move 編程語言,二是拜占庭容錯(BFT)共識機制,三是選擇和持續改善鏈式數據結構。但即便如白皮書所言,Facebook過往頻發的用戶隱私泄露事件仍無法迴避,而這些安全隱患無疑都是Libra 發展中的一大阻礙。
安全度從來不是一道證明題。
在人類已知的技術體系中,也未有過絕對的安全,它總是伴隨技術的演進和迭代,處於持續的查缺補漏狀態。而基於區塊鏈的智能合約,在安全性上較過去的技術體系已經有了非常大的提升。
DC/EP: ★ ★ ★ ★ ☆
Libra: ★ ★ ★ ☆ ☆
③ 接受度
首先,DC/EP採用央行-商業銀行的雙層運營體系,這在主權國家治理體系下已經是非常大的制度突破,使其既便於監管符合金融發展要求,又具備靈活性滿足日常交易需要。其次,我國在支付寶、微信等電子支付領域積累的運營經驗和培養的用戶習慣,也將為DC/EP的普及與接受度,奠定一定的基礎。未來隨著DCEP使用場景愈加豐富,社會和用戶接受度也將自然增長。
按照白皮書設想,Libra將為用戶提供便利的跨境支付,並且未來還將實現與法幣雙向兌換。這對於Libra協會生態下,眾多有著無國界、跨文化、多人種覆蓋特徵的社交平台而言,它瞄準了一個新的市場。大量的新時代網路原住民可基於相對穩定的數字貨幣Libra,在平台上實現更便利的支付清結算。隨著未來零售和商業領域對其更大範圍的採用,Libra有望實現更深層次的普惠金融,這是現有加密貨幣難以取代的。
在接受度上,DC/EP是舉國之力,而Facebook則是借社交之需,雙方各有千秋。
DC/EP: ★ ★ ★ ★ ☆
Libra: ★ ★ ★ ★ ☆
④ 流通度
央行發行DC/EP意在打造人民幣的數字貨幣金融基礎設施,具備無限法償性,即其在流通條件下,國家對主幣在法律上所賦予的無限支付能力。這也就意味著DC/EP跟現金一樣可以確保在中國全境使用,擁有中國14億人口的市場,並伴隨人民幣國際化向外衍生。
日前,央行上海總部發文表示,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鐵礦石貿易人民幣結算取得突破性進展。
隨著未來「一帶一路」的實施和貿易關係的出海,央行數字貨幣應用於未來「一帶一路」中跨境支付的可行性,也將為人民幣國際化的順利推進奠定堅實的市場基礎。
我們也必須看到,Facebook關於Libra的設計早已超越了當下熱議的區塊鏈技術和金融科技本身,而是躍升到改變國際貨幣體系格局的新舉措。Facebook既有的全球30億用戶數量,以及WhatsAPP等流媒體所積累的大量社交媒體原住民,這些力量是不可小覷的,也將為Libra的提供強大的用戶基礎和流動性保障。
流通度,需要從用戶基數和應用場景雙向發力,二者共同構成數字貨幣推廣和流動性的堅實基礎。
DC/EP: ★ ★ ★ ★ ☆
Libra: ★ ★ ★ ★ ★
⑤ 合規性
DC/EP由中國央行發行,只要技術支撐到位,無合規性障礙。此外,DC/EP還可通過數據分析追蹤實現反洗錢、反恐怖融資等一系列金融監管要求。
而合規性,正是Libra在推出過程中遇到的最大的絆腳石。在經歷了美國國會、美聯儲、歐州央行等各國監管機構的質詢和聽證後,聯盟成員PayPal、Mastercard、Visa、eBay等相繼倒戈退出協會,即便Libra2.0版白皮書側重「強化監管及合規」,但監管機構是否「買賬」還是未知之數。據Cointelegraph報道,美國國會議員Sylvia Garcia認為,Libra更新的白皮書並沒有實質性地改變其證券屬性,其新版本通證仍然需要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報告。對Libra而言,合規性一直是其懸在頭頂的達利摩斯之劍。
短期來看,Libra在傳統以主權為背書和管理運營的金融體系、貨幣體系下,仍然有著巨大的不合規風險。但長期來看,Libra要做的就是實現超越主權監管的公平公正,這也是其命名的初衷。即便由於諸多原因,該計劃很可能被擱淺、流產,但不可否認的是:Libra肯定是我們生存的星球上推動對數字貨幣探索進程的貢獻者。
DC/EP: ★ ★ ★ ★ ★
Libra: ★ ★ ★ ☆ ☆
三、見證區塊鏈成熟的里程碑
技術的日臻成熟,必然是讓複雜的事情變的簡單,讓事物的運行實現降本增效。作為區塊鏈應用之一,無論是央行DC/EP的試點發行,還是Libra2.0的更新發布, 對數字貨幣的未來探討與探索,已成為見證區塊鏈成熟的里程碑,亦能助推人類生活方式與社會發展的進步。
以央行DC/EP為例,通過分散式賬本、智能合約、交易可信、風險控制、數字保護、跨鏈、密碼學等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可從基礎設施端助推和保護整個DC/EP發行和流通,進一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還可對貨幣交易進行追溯,在反洗錢,甚至反貪污腐敗等方面能發揮極大作用。此外,基於區塊鏈的數字貨幣的實現和推行,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傳統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機構間清結算備付金等模式,通過建立底層信任實現基於共享賬本的跨境支付模式,實現精準調控、智能監管、支付及結算。
這對於整體區塊鏈領域而言,此舉的推行,必然將一個複雜的集合式技術創新,推送到大眾可以理解和應用的日常生活場景中。讓這個技術創新,更直接、更深入地影響具體的生活和實體經濟發展。
而這也是 能鏈科技發展至今的願景信念, 讓區塊鏈技術能幫助到更多的企業和個人,讓普惠金融的陽光福祉遍布在企業發展和個人生活的具體場景中。以能鏈科技與民生證券合作締造的中國資本市場 首單區塊鏈支撐底稿存證ABS項目成功在深交所發行為例,能鏈科技基於自主研發的區塊鏈底層DTFN可信金融網路,應用存證智能合約,協助民生證券實現對ABS發行底稿的可信存證,並通過數字身份的應用,實現核心數據的授權驗證,助力民生證券透明化高效率開展資產證券化業務的同時,滿足監管機構對底稿存證的規範要求、助力金融監管效率的提升。
這些創新應用,不僅為我們打開一個窗口,讓我們重新思考並認識區塊鏈,同時也為構築更廣闊的數字經濟新形態探索一些具體的落地形式。
畢竟新生事物的發展和普及,不會在一夜之間。機遇與挑戰相交織,相信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區塊鏈將逐漸真正成為一個成熟的物種,使更廣闊的應用變成觸手可及的現實。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20/05/26/%e5%a4%ae%e8%a1%8c%e6%95%b0%e5%ad%97%e8%b4%a7%e5%b8%81-vs-libra%ef%bc%9a%e6%95%b0%e5%ad%97%e8%b4%a7%e5%b8%81%e4%b8%80%e5%b0%8f%e6%ad%a5%ef%bc%8c%e6%95%b0%e5%ad%97%e7%bb%8f%e6%b5%8e%e4%b8%80%e5%a4%a7/?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