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周小川今天(8日)在第十屆財新峰會上表示,人民幣國際化其實是個「早產兒」。他透露,中國原本並沒有打算在2010年、2012年左右就開始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是由於全球金融危機後出現流動性不足,導致許多國家必須擴大本幣使用,因此中國就與韓國、哈薩克、阿根廷、馬來西亞等國開始採取本幣互換方式支援貿易與投資結算,以緩解流動性問題。
據新浪財經報道,目前擔任中國金融學會會長的周小川回憶,當時的提法叫「支持人民幣在跨境貿易與投資中的使用」,後來才從更高層次提出「人民幣國際化」。
周小川說,「我覺得它(人民幣國際化)應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但是可能有一些大台階的出現,這些大台階的出現:一個是危機,危機會造成一種特別的需求,人民幣國際化也是危機提供的機會。」
「還有一個可能性,如果全球主要儲備貨幣發生什麼問題,就給其他的貨幣原來緩慢的發展提供一個不同的機會。這裡也包括主要儲備貨幣的國家是不是會過多應用金融制裁。一制裁了,別人就想著用別的貨幣,不光取決於我們自己的設想,也取決於外部整個的環境。」
周小川在演講中還表示,當今世界建立主要央行間協調機制的需求正逐漸顯現。他認為,「在全球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新科技的管理方面,全球央行應該有一個協作機制,特別是主要央行、特別是涉及到儲備貨幣協調,以使得全球金融系統更加穩定。」
周小川指出,過去全球化程度不高,各國金融方面的相互作用和影響沒有那麼大,貨幣政策主要是針對本國的價格水準、金融穩定、經濟增長、就業等目標,但現在情況正慢慢發生變化。
基於三方面原因,周小川認為,應加強全球央行間的協調與合作機制。首先是貨幣政策的溢出效應。他舉例,美國聯準會開始降息,隨後全球就有多個國家跟進,這是因為全球間聯繫緊密,共同行動就有必然性。
其次是資本流動。周小川指出,過去IMF總體傾向於不要為資本流動設置過多障礙,以提高全球資源配置效率。但金融危機後,IMF開始提出資本流動問題可能需要重新討論,因為如今跨境貿易和投資水準比以前大為提高。
第三個原因則是基於最近出現的數字貨幣,對於全球性金融基礎設施的衝擊。周小川指出,數字貨幣一開始就是試圖解決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特別是跨境支付方面的弱項,但同時也提出問題:這樣的基礎設施該如何管理?全球主要央行應發揮哪些作用?特別是今年6月Libra白皮書發布後,已經出現很多這方面的議論。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19/11/09/%e4%b8%ad%e5%9b%bd%e5%a4%ae%e8%a1%8c%e5%89%8d%e8%a1%8c%e9%95%bf%e5%91%a8%e5%b0%8f%e5%b7%9d%ef%bc%9a%e4%ba%ba%e6%b0%91%e5%b8%81%e5%9b%bd%e9%99%85%e5%8c%96%e6%98%af%e8%a2%ab%e7%be%8e%e5%9b%bd%e9%80%bc/?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