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到底是什麼?
每個人都在用它,每個人都想要它,每個人都絞盡腦汁想賺它。它可以是有形的鈔票,也可以是一串無形的代碼,通過互相連接的網路來轉移價值。
錢可以為我們心中的慾望開闢道路。
但是,為什麼大家都想要錢?一堆花花綠綠的紙有什麼價值?一串抽象的數字又能有什麼價值呢?真正有價值的並非這些東西本身。
說到底,錢的價值是人賦予的。我們之所以覺得錢有價值,是因為別人也覺得它有價值,這樣我們就可以用它來換取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如果沒人願意接受錢,那麼錢就失去了公信力——但確實有東西取得了這樣的公信力。
不過,也不是所有 「錢」 的公信力都那麼堅挺。
起初,美國的經濟制度和貨幣制度都是基於金本位之上的。每一張一美元紙幣背後,都有等值的黃金為其背書。那個時候,如果你跑到美聯儲去說:「這是你們發行的貨幣,給我換成黃金。」 是真的可以好嗎!
當然了,黃金的價值也是人賦予的。不然的話,它也只是一種亮閃閃的稀有軟金屬而已,沒什麼大用途。不過它起碼是實物。
1971 年之後,錢就沒有沒有實物為其背書了。
那時候起,美國開始使用不兌換貨幣(fiat money)。Fiat money 是沒有任何等值的實物為其背書的。它的價值源自人們的認知,僅僅是由人來決定的。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在某種程度上認同它的價值。
20 世紀 70 年代,美國迎來了經濟發展的繁榮時期,發行法幣這步棋就開始發揮作用了。政府可以增印紙幣,想印多少印多少,不需要四處搜羅足量的黃金來背書。而且美國政府根本不用擔心美元會貶值,因為它的價值取決於經濟的健康狀況,也就是說,人們賦予它多少價值。
這種 「健康」 是靠所有人——甚至還包括其他國家的人——來維護的,因為一旦美國經濟下滑,就會造成全球經濟動蕩。如果美元貶值,其他國家的貨幣會跟著貶值。
不過故事還未結束。
近年來,幾乎每個人的錢包里都能看見信用卡。世界各地的商店也都支持信用卡付款。信用卡為消費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免去了隨身攜帶現金和找零之需。
第一張信用卡誕生於 20 世紀 60 年代,由食客俱樂部( Diner』s Club)發行,號稱 「通往新摩登生活的入場券」。在日新月異的數碼時代,現金這種老古董顯得格格不入。此外,有了信用卡,想怎麼花就怎麼花:先消費,後付款。
信用卡很快就流行起來,發行信用卡的公司越來越多,購買信用卡的消費者也越來越多。到了 20 世紀 70 年代,幾乎有一半的美國人都持有信用卡。
如今,我們很少會使用實體卡,而是會選擇線上支付,或是通過 Paytm 之類的網上銀行和錢包實現無線支付。實際上人們已經不需要現金了。
不過,好東西總有代價。
如今,大多數交易記錄都是不公開的。你的信用卡的發行公司或銀行很有可能會知道,你在什麼時候用信用卡刷了多少錢買了什麼東西。
一些人不是很在意信息泄漏的問題,畢竟可以享受信用卡的便利。但對於另一些人來說,泄漏個人數據這個代價太大了。有了所謂的電子貨幣之後,人們就開始夢想擁有數字現金。就是說,他們想要一種像現金那樣難以追蹤、具備匿名性、能即時支付的,不過是完全數字化的。人們想要一種不受中央銀行控制的貨幣,不會有官員腦子一抽把你的銀行存款凍結掉。
歸根結底,這就是一種線上交易,不會有什麼老大哥一直盯著你還暗戳戳地記下來。
有幾位拜占庭將軍領兵圍城。現在,他們要做出抉擇:是進攻還是撤退?
一方面,他們必須做出一致的決定,只有集中所有軍隊的兵力才能拿下這個城池。即使只有一名將軍撤退而其他將軍都進攻,這次攻城也會變成送人頭。
另一方面,這幾位將軍並不信任對方。
因此,他們必須通過第三方來傳遞作戰計劃,就最終決策達成共識,然後執行。
唯一的問題在於,數字現金是要捨棄第三方的。
互聯網也建立在信任之上。
港真,我們如今所說的互聯網技術是從一個基本思路發展而來的,即,由架設網路的人擔任驗證方的角色,就像是公務員或教師那樣。互聯網技術旨在幫助多台計算機在同一個網路中運行,這樣管理起來就更加容易。
如今,人人都上網。但並非所有人都彼此信任,就像拜占庭將軍之間那樣。這就有點自相矛盾:雖然我們不想讓第三方記錄我們的交易,但是離開了第三方我們根本沒法交易。
只有解決了拜占庭將軍問題,數字現金才有可能實現。
幸運的是,有人做到了。
人知道中本聰的真面目。ta 是男人?是女人?還是一群人?或許這永遠都是個謎。
我們知道的是,中本聰成功開創出了一種全新的數字貨幣,可以自由使用,而且像現金那樣難以追蹤。這種貨幣就叫做比特幣。
比特幣的整個框架是構建在 「區塊鏈」 這個基礎概念之上的。區塊鏈是一種交易賬本,有點類似於銀行賬本。每個人的每筆交易都會記錄在這個賬本上,因此這個賬本會不斷更新,追蹤賬戶餘額、交易對象和交易時間。
此外,這個賬本不只保存在一個地方。還有其他副本保存在分布於世界各地的計算機里。實際上,是台計算機、滿足一定的硬體條件,就可以保存賬本的副本 —— 用你自己的也行。
這個賬本不是靠某個人來維護的。賬本上的賬戶利用了一種數學方法——非對稱密碼學——因此任何人都可以在不知道密碼的情況下驗證是否使用了那個密碼。這個數學方法源自密碼學,即一門研究如何創建和破譯密文的學問。這也就是為什麼比特幣和它的小夥伴們被統稱為 「密碼學貨幣」 的原因。
在比特幣區塊鏈上,任何人都可以查看賬本記錄,確保沒有人在暗中搞鬼。如果有人想花不屬於自己的錢,那麼全世界的比特幣節點都會拒絕這筆交易。於是這筆交易就變成了無效交易,不復存在。
更新區塊鏈的成本相當高。不過這部分成本也不是由某個中央實體負擔的。任何人都能自願參與進來,承擔驗證交易和解決數學難題等工作。為什麼有人會願意來干這些累活呢?這些 「志願者」 就叫作 「礦工」,會得到獎勵。也就是說,在工作之後,他們會得到一丟丟辛苦費。當然了,這筆費用是以比特幣的形式支付的。
所有這些都組成了一個免信任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參與者互不信任,也不存在任何主導權,而且所有參與者都能知道其他人是否遵守規則。
假設我讓你辦事,說好會給你報酬;等你辦好了事,我卻對你說:「哈哈,我不會給錢的。」這你咋整?
在比特幣區塊鏈上,因為有無數雙眼睛盯著,所以能夠防範給假幣這樣的欺詐行為。不過,比特幣在抗欺詐性上僅僅跟現金相當,它不能防止有人承諾會付款之後又食言的情況。
而以太坊就不一樣了。
以太坊創造了一種新型密碼學貨幣,超越了貨幣本身。在以太坊區塊鏈上,你可以創建「智能合約」,一旦觸發合約,代碼就會自動運行。例如,我要給你寄一個價值 200 btc 的包裹。但我們之間互不信任,那麼問題就來了。
如果包裹一發出你就付錢給我,我可以聯繫快遞公司取消寄件,這樣就把錢騙到手了。或者說,如果你要等收到包裹再付錢的話,我怎麼確保你一定會付錢給我呢。
這時,我們可以寫一個智能合約:
If parcel [parcel number] is delivered by Saturday, pay ₿200 to [my account]. Otherwise, return the ₿200 to [your account]
(如果包裹 [包裹編號] 在周日送達,則向 [我的賬戶] 支付 ₿200 。否則就將 ₿200 返還至 [你的賬戶] )
如你所見,這個智能合約擁有自己的賬戶。你一開始可以將 ₿200 存入賬戶中, 如果你的包裹在這周結束時還未送達——可以通過代碼接入快遞公司的查詢網站,這 ₿200 就會退還給你。
從技術的角度來看,智能合約的代碼不是由某個人運行的。任何人都能運行智能合約並核實其是否有效,就跟核實普通交易一樣。
智能合約就像可信第三方一樣。不同的是,智能合約是真正可信的,因為它是靠軟體代碼來運行的。
比特幣和以太幣並不是僅有的兩種密碼學貨幣,其它還有很多。
密碼學貨幣已經火了,多少人都在爭相創造自己的密碼學貨幣,為其賦予不同的功能。有一些就像比特幣那樣是完全去中心化的,而另一些在代碼中留有 「後門」 以便政府或組織進行管控。因此請各位謹慎選擇!
如果有很多密碼學貨幣,你會如何選擇?哪些密碼學貨幣能夠存活下來?這都取決於它們的受歡迎程度。就像那些普通的貨幣一樣,密碼學貨幣本身也沒有價值,除非有人用它來交易。
密碼學貨幣並沒有改變貨幣的運作方式。不管怎麼說,大體上都沒變。它們所做的是讓整個系統擺脫政府和公司的控制,讓所有人都能親自驗證交易。它們就像是不為任何人所有的銀行。
或者換個角度來看,它們就像是由全世界所有人共同擁有的銀行。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19/11/02/%e4%bd%a0%e4%b8%80%e7%9b%b4%e8%b5%9a%e7%9a%84%e9%92%b1%e5%88%b0%e5%ba%95%e6%98%af%e4%bb%80%e4%b9%88%ef%bc%9f/?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