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绝大部分区块链从业者来说,农业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行业,说陌生,是因为农业产业链的绝大部分都处于距离城市较远的乡镇地区,很多人对其认知并不是特别深刻;说熟悉,是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每时每刻都要和农业的成品——食物打交道。尤其是在近两年的国际贸易战当中,很多人都意识到农产品不仅是必需的生活物资,更是一个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乃至维护其货币与金融体系稳定的贸易工具。其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基于此,在今天的文章中,笔者就将针对农业与区块链的结合情况做一个分析,以探究在即将到来的数字经济时代中,在经济社会中最为传统的农业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以及每一类身处其中的利益相关者在面临区块链技术时,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一、农业行业概述
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农业的特点之一是其市场规模极其庞大, 而本土产能却随着耕地的减少而受到抑制,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相关资料显示,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这种多元化的农产品来源,使得中国的农业直接面临着与国际市场进口产品的竞争,总体来看,中国本土农产品的价格要高于国外竞品,根据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人员2017年公布的消息,国内谷物的价格水平要比国际市场平均高出30%到50%,大豆大概要高出40%到50%,棉花大概要比国际市场高出30%到40%。糖要比国际市场大概要高出60%,肉类,牛羊肉大概要比国际市场的价格高出70%到80%。这一较大的价格劣势,是导致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不强的重要原因。而此种情况的出现,主要可归咎于两大因素:
一是在生产环节,中国农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要高于国外竞品。
与中国相比,部分农产品出口国的农业生产要素成本较低,包括土地和水在内的自然资源都颇为丰富,其价格也相对低廉。同时,某些国家的农业技术也较为发达,在多种作物、以及多个环节上都实现了较高程度的机械化与信息化,而相比之下,机械的养护费用要远远地低于人工费用。此外,这些机械所带来的单位时间高产量,更是进一步摊薄了单位重量农产品的成本。而中国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外加机械化程度较低,过于依赖人工,使得其总成本偏高,同时产出效率也偏低,最终导致其在生产环节单位产出的成本相对较高。
二是在流通环节,中国农产品流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要高于国外竞品。
目前,中国农产品的流通模式大多比较传统,需经过菜农、初级集货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菜场集市、消费者等多个中间环节,致使流通中介费用偏高。数据显示,国际上农业较为发达的国家、其农产品流通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10%左右。而中国平均则为40%左右,其中鲜活产品及果蔬产品要占60%以上,而在个别地区和个别品种,这一比例甚至可以达到75~95%的地步。在这些成本当中,除了一些行政方面的税费之外,产业链中主要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程度不够也是推动流通环节成本过高的重要原因。
从上面的两大因素不难看出,在机械化与信息化改造尚需时日,农业生产环节压缩空间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相关手段,削减农产品在流通环节中的信任成本,是目前增加中国农产品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我们需要先对中国农产品的流通链条进行梳理,方能找出切入的缺口。一般来讲,农产品的流通供应链至少会涉及到四类典型的利益主体:
一是种植户,主要为农民或农场。其职能为对农产品进行生产、同时就地进行销售。
二是收货商,主要为种植基地或某一区域的专业采购者,其职能为将零散的农产品进行集中收购后,再向下游的零售商进行销售。
三是代售商,主要为在特定市场拥有摊位(又称“档口”)的中介商,其职能为将农产品直接向下游的用户(包括其他中介批发商、零售商或是终端消费者)进行销售。
四是消费者。
目前,在农产品的流转链条中,存在着三种信任成本较高的情况:一是种植户与收货商之间;二是收货商等货主【注1】与代售商之间,三是消费者与整条农业产业链之间。对于这一情况,国内曾有比较大的公司希望能够借助财团的形式来整合这些环节,打造全产业链的农业集团,进而在内部消解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信任与摩擦成本。就目前的情况来说,由于经验不足等一系列原因,这一过程进展得并不顺利,暂时还不能成为行业的主流发展模式,尚需相当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在行业内占有一席之地。也就是说,在可预期的时间之内,农产品产业链中上面三个环节的信任成本还会继续存在,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的行业现状也为区块链与农业的结合提供了切入缺口。在接下来的文章部分中,我们就将对这三个环节的场景进行进一步的剖析、以及区块链在其中可能会起到的作用进行研究与展望。
【注1】在与代售商进行对接的过程中,除了有从种植户那里直接拿菜的收货商外,还有可能是一些其他的中介批发者,这里为了方便阅读,暂时以收货商定为货主。
二、种植户与收货商之间的信任成本
与大多数行业一样,农产品的生产者、也就是种植户,会把他们的产品就地销售给那些拥有更多渠道的收货商。而这二者之间的对接方式,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大类是产销结合,此种模式多见于一些大基地、大企业、大农场。其种植面积较大,而且品种相对较为简单,所以更适合进行直接销售,一般而言,这类企业会与批发市场的档口进行合作、甚至是直接在批发市场租用档口、自己派员工进行销售,也就是与其他批发商、零售商甚至是消费者进行直接对接,在这种模式中,种植户与批发商之间不是独立的利益主体,而是一个利益主体下方的两个部门,彼此的利益分配经常是由上级部门来进行协调,很少会出现信任成本较高的情况,因此暂时不列入这一章节的讨论。
第二大类是产销分离,这是农产品行业比较传统的收购方式,也是目前种植户与批发商之间最常见的对接方式。具体来看,根据价格形成机制的差异,这一大类还可以分为三个子类别:
一是完全现货,又称产区收货型。也就是买卖双方的成交价格完全按照市场行情进行。这种对接模式常见于种植品种较为集中的农业产区,由于此类地区种植农户较多,而且普遍规模不大,所以可以通过多笔交易形成市场价格。
二是完全期货,又称订单生产型。也就是买卖双方签订中长期协议,采购方设定产品标准,委托种植户种植特定的数量,种植出来的产品按约定的标准及价格回收。目前一些大型的蔬菜采购企业往往采用这种方式,如麦当劳、肯德基等。
三是现期结合,又称包地销售型。也就是在产品成熟前的一个月左右、收货商在对种植户的产量与市场行情有一个较为准确的综合判断之后,与种植户进行洽谈,直接约定一个包地价格,达成协议之后,包括后期的管理、采收等均由收货商负责。由于此种方式兼具了现货和期货的优势,一方面可以保持较为平稳的价格,另一方面产品质量也不会出现出现较大差异,因此受到不少种植户和收货商的欢迎。
总体来说,以上三种模式各具特点:其中现货型对接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价格上,其可以保证绝大多数的成交都物有所值,货物的质量与成交的价格不匹配的情况出现比较少,缺点则体现在数量上,也就是在完全市场化的随机情况下,市场上的供需可能会不匹配,从而造成农产品紧缺或是过剩。
期货型的对接则恰恰相反,虽然可以避免出现收不到货或是卖不出去,但有可能会造成价格偏高或是偏低的情况:譬如在买卖双方已经签订了订单合同的情况下,假如现货价格下降、或是菜品质量偏低,收货商很有可能会付出高于这些产品价值的价格,而如果市场现货价格高涨,种植户则很有可能会获得少于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
现期结合虽然融合了上面两种方式各自的优点,但由于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的特殊性,因此目前仅适用于相对能够储存的品种上,象大蒜、土豆、红萝卜等。
从行业的角度来看,农产品现期结合的对接方式,所产生的行业流通成本相对来说最低,一方面不易产生较多的库存,另一方面又能以相对合理的价格成交,可惜其使用范围目前主要集中在个别品种当中,难以进行全面推广。
相比之下,现货型对接由于没有保底合同,存在一定的滞销风险,因此容易产生较高的行业流通成本,因为对于种植户来说,在滞销商品上所付出的成本,最后都是要通过销售出去的商品来进行回收的,也就是说,在完全现货的对接模式中,农产品的价格会包含滞销或潜在滞销而产生的溢价。
而期货型对接从理论上讲,可以有效锁定数量风险,在数量上不易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出现供需不匹配的情况,因此与现货型对接相比,似乎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销售方式,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它的风险却可能会比现货型更大——正如前面所提到的,由于农产品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外加当前其流通链条较为混乱,种植户与收货商相互之间的信任基础非常之差,经常会出现毁约的情况:如果收货商觉得种植户的产品的真实价值低于早先谈成的价格,很可能会弃保跑路;而种植户如果觉得自己的菜品按照市价卖可以获得比合约价更高的价格,则可能会退保直销。但不管哪一种情况发生,对于买卖双方来说,这都意味着上一笔交易的作废,而花在这笔交易上的时间、精力、以及金钱成本,也都成为了无用功。但这些不必要的成本并不会凭空消失,对于这一环节中的利益主体来说,他们最后在通过菜价来确保自己利益的时候,都会将这些成本计算到价格当中。
考虑到期货型对接在目前的种植户与批发商之间仍然是一种被广泛使用的对接模式,因此,利用区块链削减种菜户与批发商之间对接的信任成本,对于压缩流通成本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文章评论
冷萃财经原创,作者:Awing,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lccjd.top/2019/10/28/%e6%9c%80%e4%bc%a0%e7%bb%9f%e4%b8%8e%e6%9c%80%e5%89%8d%e6%b2%bf%e7%9a%84%e7%a2%b0%e6%92%9e%ef%bc%9a%e5%8c%ba%e5%9d%97%e9%93%be%e5%86%9c%e4%b8%9a/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