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每次我們提到區塊鏈的時候,總會有「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我們說它很有用,有革命性的意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說不出它到底有什麼用。我們說各個大互聯網公司已經紛紛開始研究區塊鏈技術,但是卻又說不出自己手上有哪些真正在用的區塊鏈應用。歸根到底就是一句話,區塊鏈還沒有落地。
從區塊鏈的概念提出,到今天已經有好幾年時間了。為什麼遲遲沒有落地?到底還欠缺什麼東西呢?是技術上還不成熟嗎?是政策的原因嗎?還是有其它更加深層的原因呢?
二、技術層面
目前區塊鏈行業在技術上肯定是不成熟的,最直接的體現就是目前區塊鏈行業效率低下,無法承載大量、高頻、並發應用。
經歷過互聯網時代,經歷過類似於雙11大搶購,希望一切都能夠被實時處理的我們,肯定不會滿足於幾分鐘一個區塊,也不會滿足於當訪問量大的時候,網路竟然會擁堵到沒法使用,手續費飆升到無法承受。
這是目前區塊鏈在技術上面臨的核心問題,不過這些問題已經有了不同的解決方案,這些解決方案都在同步進行當中。比如說以太坊提出的分片技術,如果分片技術真的投入使用的話,那麼效率確實會得到極大的提高;比如很多區塊鏈項目在調整共識機制,POW項目開始減少,新項目大都選用POS和DPOS;側鏈和二層網路的興起,都正在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區塊鏈效率低下的問題。如果說區塊鏈最大的瓶頸在於效率上,那麼這個技術難關正在被慢慢的解決。
有人說區塊鏈最大的瓶頸不在於效率,而在於目前每一條鏈都是各自為戰,鏈與鏈之間的價值不互通。
這也確實是目前區塊鏈行業存在的問題,但這個問題並非無解。很多項目方從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跨鏈的解決方案,有些是從底層協議角度,有些是從網關的角度,還有從其它的系統架構角度,雖然技術架構不太一樣,但是整體的思想是相通的。
最難得的是,基本上所有的項目都贊成區塊鏈之間需要互通這個觀點,這也意味著只需要有一個成熟的跨鏈解決方案,大部分區塊鏈項目都可以迅速的對接上跨鏈,那時不同的區塊鏈項目之間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連接成一個完整互通的價值互鏈網。
技術上的問題,最怕的是沒有方向,一旦有了方向,剩下的就只是時間問題了。具體執行的過程當中遇到的困難都是小困難,都是有辦法解決的。
那麼區塊鏈落地所面臨的問題也許不是來源於區塊鏈內部,也許是來源於區塊鏈外部?比如政府的政策和監管態度?
三、政府態度與監管
政府的態度與監管,對於區塊鏈行業來說確實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比如說,之前各種項目利用數字資產融資的亂象非常的多,但是當政府明確規定所有的數字資產融資都屬於非法集資之後,利用數字資產融資的現象基本上銷聲匿跡了;
比如說,之前採用工作量證明機制的項目非常多,但是當政府出公告對「挖礦」進行一定的限制之後,新項目基本上也很少採用工作量證明了,都轉向了POS和DPOS了。
而且,從與企業接觸的情況來看,政府對於數字資產的態度,確實是很多企業不願意接觸數字資產和發通證的主要原因。
比如說,從技術上講,數字資產支付已經具備了大規模商用的可能性,有很多商業機構其實早就可以接入數字資產支付了。除了比特幣之外,我們還有很多其它的數字資產,這些數字資產的支付已經可以接近於實時的到賬,也有技術手段保證你收到數字資產之後,可以馬上換成相應的法幣,不會發生大的價格波動;從具體的支付手段上也很簡單,和微信、支付寶一樣,也都是掃碼支付。
但是沒有哪個大的商家敢公開支持數字資產支付,即使知道這是一個很好的宣傳,即使知道這會帶來很多客戶。原因就在於國家對數字資產的態度是抵制的,是拒絕的,所以導致在目前的商業生態中,數字資產支付難以得到普及。
再比如,通過區塊鏈以通證的形式發行積分,本來是一個很好的想法。傳統的積分是封閉的,只能在某個公司生態內部使用,大一點的公司像支付寶,它們的積分可能適用範圍廣一些,可以在他們旗下的眾多生態當中使用,但是仍然是有局限的。
基於區塊鏈通證發行的積分,則打破了這個封閉的系統,你可以隨時和某個基準數字資產相兌換,同時也可以隨時和加入這個積分系統的其它商店的積分兌換,把原來封閉的積分系統變成了開放的積分系統,把原來封閉的營銷系統變成了開放的營銷系統,作用還是很明顯的。
但是,大部分商家在接觸到這個概念之後,態度都是猶豫不決的。他們猶豫的地方在於,只要發行了通證,在外界看來就相當於接入了數字資產系統,而國家目前對數字資產的態度是拒絕的。加入通證元素,利益並不明顯,風險卻是實實在在的,這會導致他們在行動上有所考量。除了數字資產之外,任何與數字資產有交集的部分都受到了明顯的影響。
其實國家並不是不支持區塊鏈行業,只不過如果簡單的認為「區塊鏈=分散式記帳+數字資產」的話,那麼政府支持的是分散式記賬,但是打壓數字資產。
原本區塊鏈應該是兩條腿走路,現在瘸了一條腿,只剩下一條腿走路了,走的當然會慢一些。
在政府的認知當中,區塊鏈就是分散式記帳技術,國家所支持的分散式記帳技術,既不用發幣也不用融資,收益很大,風險很小,只需要單純的做技術上的改進。這種分散式記帳技術,本身也確實能夠提高效率,正因為如此,這一塊也是目前各個大的銀行、金融機構、互聯網公司集中力量在投入和發展的地方。
你可以專門去了解,現在媒體上宣傳最多,最火的項目都是這一類的項目,比如螞蟻區塊鏈,比如百度超級鏈這些。但是這些分散式記帳的項目有一個特點,就是這些項目大多是To B的,而不是To C的,大多數是底層技術,而不涉及到產品層面,所以即使區塊鏈在這些領域已經開始大規模落地和投入使用之後,普通人可能也感知不到,可能也還是認為區塊鏈根本還沒有落地。
數字資產是區塊鏈最有活力的部分,是區塊鏈的核心所在,在這個最有活力的部分被政府限制之後,區塊鏈想要被傳統商業世界接受,想要落地走進人們的生活,步伐就會慢很多,距離爆炸性發展,就會永遠差那麼一步。
四、落地之路,即合規之路
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我們該如何破局呢?
政府的監管有利有弊,一方面它導致很多企業在接受數字資產和區塊鏈技術的時候有所猶豫,怕擔風險;但是另一方面,它也極大的打擊了那些犯罪詐騙的項目。
如果把區塊鏈世界比作一個無邊無際的草原的話,那政府的監管相當於在草原上定好了邊界,在邊界內隨便我們怎麼玩,隨便我們怎麼創新,但是在邊界之外是要受到打擊和限制的。
我們這裡所討論的重點是落地,落地的過程其實就是合規的過程,什麼叫做合規?合規就是在規則之內遊戲。
目前政府制定的規則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這三點:1、支持分散式記賬類項目2、對發幣行為持中立態度3、抵制數字資產融資。
既然明確了遊戲的規則,那麼我們在遊戲規則之內玩耍就行了。
1、分散式記帳
既然政府大力的支持分散式記賬類的區塊鏈項目,那麼我們目前就把分散式記賬類的項目作為主要的發力點。在這一部分,那些大公司已經開始入局,已經擁有了大量的專利,產品已經基本成型甚至開始投入使用,那麼我們就讓這一部分成為現階段區塊鏈世界發展的主力,讓分散式記帳的區塊鏈往上對接銀行、政府機構,往下對接各個中小企業、用戶,把區塊鏈技術深入到每一個具體的產品中去。
現階段,讓阿里巴巴、騰訊、百度這些傳統的大公司成為區塊鏈的代言人,這沒有什麼大不了。
一方面,他們所從事的分散式記賬確實是有用,確實能在原來互聯網的基礎之上做非常大的改進,使跨部門、跨中心的合作成為可能,極大的提高效率。而且這些分散式記賬的項目,都是未來資產數字化所需要用到的基礎設施;
另外一方面,隨著他們分散式記帳技術的進一步深入,他們也會遇到真正的瓶頸,他們會發現雖然分散式記帳已經很好用了,但是仍然缺乏那質變的一步,就是Token。沒有Token,就好像你有一挺非常先進的機關槍,卻沒有子彈一樣,而到了那個時候通證的普及就是理所當然的事了。
2、通證與發幣
政府對於發幣的行為其實是猶豫不決的,一方面又不太確定區塊鏈是不是能夠離得開發幣,不確定資產數字化的核心是不是其實就是一個發幣的過程,另外一方面政府也知道發幣跟融資有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曖昧關係。所以目前政府對這一塊是中立的態度,是先給行業足夠的自由,讓企業自行探索。
這一塊我們的策略應該是暗中發力,而不是明面上的發力。
之前有一個新聞,說新浪微博發了一個綠洲APP,也要發通證,其實它這裡也只是發一個通證而已,並不涉及到融資,但還是被政府叫停了,因為政府擔心這些大公司發通證產生的宣傳作用會給人們錯誤的理解,使得發幣、非法集資、空氣幣這些行為又死灰復燃。
通證當然是要發的,但是默默的發行就行了,讓一部分企業先用起來,只要通證的作用真正體現出來,相信星星之火遲早能夠燎原,政府遲早會改變對通證的態度。
3、融資
我上面所說的發幣,是指發行通證,但是不包括融資。
涉及到融資的部分,是政府重點打擊的部分,不管你是什麼形式,不管是ICO、IEO還是其它。
在這一塊我個人是比較支持政府的做法的,目前區塊鏈行業的融資行為確實需要治理,現在這些融資行為根本沒有標準可言,Token背後對應的權益沒有標準化,大多數都是空氣幣。
如果真的需要融資,利用傳統的VC、PE融資模式就足夠了,既有機構投資人給你提供各種資源,同時機構投資人又在間接幫普通投資人做盡職調查,減輕普通投資人被非法集資、詐騙的風險。
五、結語
1、在政府劃定的邊界內玩耍;
2、就讓阿里巴巴這些做分散式記帳的大企業來做區塊鏈的代言人;
3、該發通證的項目,默默發行,默默發展,不必過於高調;
4、只發幣,不融資,如果需要融資仍然走傳統渠道。
這是我看到的目前區塊鏈行業落地的阻力最小路徑,如果方向對了的話,其他的事只需要交給時間即可。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19/10/19/%e5%8c%ba%e5%9d%97%e9%93%be%e7%9a%84%e8%90%bd%e5%9c%b0%e4%b9%8b%e8%b7%af/?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