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數字貨幣市場中,投資者除了需要面對短時暴漲暴跌帶來的風險,還需要面對項目方出現問題時說理無門的困境,而後者所帶來的則是直接的資產歸零。
距離最初比特易合伙人張歆彤(張汐銘)初次透露出「比特易創始人惠軼已於2019年6月5日逝世」這一消息已逾半個月,在最初的哀悼之後,比特易就一直陷於「借創始人自殺非法侵佔投資者巨額資產」的輿論漩渦之中。
據財經網了解,比特易投資人在第一時間就成立了相關群組以共同探討解決事宜,該群成員已逾百人,但是截止目前為止,尚未得出切實有效的追回損失的辦法。
而在與「惠軼已自殺去世」這一消息曝光的同一天,數字資產理財平台TokenStore疑似蓄意關停平台並侵吞用戶資產。此後,據數字貨幣安全平台PeckShield監控TokenStore中的多種目標資產發現,目前TokenStore中已有逾7800萬元的資金髮生了轉移,其中部分資金已經流入了交易所。
雖然之後各個相關交易所均通過公開渠道表示已經採取了相關措施,但是從各起類似事件後續可知,交易所採取的相關措施或對投資者挽回損失意義不大。
無故停止運營、惡意侵吞用戶資產、虛假宣傳、傳銷式推廣、資金盤遊戲等一系列套路在幣圈早已被玩的爛熟,綜合多起類似事件可知,在2019年之前,致使投資人發生巨大損失的割韭菜事件多集中發生在幣圈項目方身上,例如2018年的CDC事件以及Skycoin事件,而在2019年,數字資產理財產品也變成了一把鋒利的「鐮刀」。
據財經網了解,目前市面上的數字貨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三種,分別為借貸類、資金盤類以及量化基金類,且這些產品的收益率均一直居高不下,財經網調研市場後發現,20%的高收益率對於數字貨幣理財產品而言並不鮮見。
但是隨著市場形式以及監管態勢的變化,這些高收益的理財產品背後全都是隱藏的雷點,一經觸發投資者必將血本無歸。
比特易、TokenStore巨額資金去向均成迷
6月10日之前,惠軼逝世這一消息還未由張歆彤爆出,比特易的投資者們就已發現了比特易的反常之處。
據一位比特易投資者透露,在今年5月,比特易系統停止更新,且群里比特易的員工不再回應相關信息,而在6月,比特易的辦公地址更是被發現已人去樓空。
而在幾日後,惠軼即在與張歆彤會面之後在辦公室內自縊身亡,而投資者們以投資量化基金名義投資給比特易的數字資產也不翼而飛。
公開消息顯示,自2018年10月以來,比特易一共公開募集過兩期量化基金,在第二期基金的宣傳海報上,比特易聲稱第一起的量化基金三個月的收益率達到了79%。
但是事實卻是,截至目前為止,尚未有任何消息顯示有比特易量化基金產品的投資者成功拿回了自己的投資資產。一位自稱為惠軼長江商學院同學的人士表示,比特易通過量化基金募集的金額過億。
據某自媒體爆料,這筆錢或有部分進入了張歆彤的個人賬戶之中,就此,張歆彤並未做出任何解釋,與之相對應的則是比特易的員工幾乎全員在一夜之間小時,所有此前活躍於社區的比特易員工均不再發聲。
此外,截至目前為止,投資者們都還未搞清楚惠軼自殺的真正原因。此前網傳惠軼疑似因100倍槓桿爆倉,並損失約1億元人民幣(2000個BTC),最終選擇自殺,但是經財經網查證這一說法並不符合實際操作,以數字貨幣交易所OKEX為例,100倍槓桿開倉只能開1000張單,維持保證金率為0.5%,由此可見,「惠軼因100倍槓桿損失2000個BTC」這一說法並不準確。
上述自稱為惠軼長江商學院的人士表示,從他了解的惠軼交易情況,惠軼只開了20倍槓桿。此外,據該人士統計,涉案金額並不是網傳的2000個BTC,而是至少在3000個BTC(現價逾2億元)以上。
目前,比特易的投資者正在向多方尋求幫助,但是自案發以來已過半月,依舊沒有找到任何行之有效的解決辦法。
6月10日早晨,TokenStore中國區主要負責人牛牛(此為微信昵稱)在投資者群表示,「我很悲痛的告訴大家,TS,可能真的沒了。」
隨即,「TokenStore疑似跑路」這一消息迅速傳開。此前,TokenStore與5月31日發布公告稱由於受到黑客攻擊,系統將全面升級維護10天,而10天後,TokenStore投資者並未等來平台恢復正常運營的消息,而是發現平台或已捲款跑路。
目前,TokenStore官網已經無法訪問,App錢包也無法進行轉賬、交易等操作。
與比特易事件相似的是,TokenStore在出現事故之後其相關人員同樣「人間蒸發」,投資者無法找到確切為此負責的對象。此前據區塊鏈媒體巴比特統計,該事件涉案金額或已達數十億人民幣
但是與比特易事件不同的是,數據監測機構發現TokenStore中的資金正在逐步發生轉移,且已有部分資金已轉移至數字貨幣交易所之中進行交易。
數字貨幣理財亂象
「現在的加密貨幣理財市場某種程度上可以對標2013年的網貸元年。那時候,監管還沒出台,市場還不規範。更何況,加密貨幣畢竟不是法幣,幣值本身很不穩定,用來投機的機會很多,收益率自然高。」某加密貨幣交易所量化管理團隊負責人張琪曾向財經網表示。
財經網了解,目前市面上的數字貨幣理財產品大致可分為三種,分別為借貸類、資金盤類以及量化基金類,但是儘管這3類理財產品表現形式不同,其背後的盈利模式卻是一致的,理財產品團隊在拿到投資者資金後主要是通過量化套利來取得盈利的。
而量化套利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不同交易所之間同一幣種的套利。第二種就是做不同幣種之間的套利。
據業內人士分析,從市場的行情以及空間來看,通過量化手段實現10%以上的收益是沒問題的,而一些優秀的量化團隊還可能同時也是交易所的做市商,因此它們在交易所享有很低的交易費率,因此收益率可進一步拉高。
張琪表示,如果是好一點的量化團隊,年化100%收益是沒問題的。
但是數字貨幣理財的主要風險並不在於賬面上的盈虧,而在其他層面。
目前提供數字資產理財產品的主要有數字資產理財平台、交易所以及錢包三方。
加密貨幣理財平台主要是為普通投資者打造的理財借貸平台,這些平台大都宣稱其為連接普通投資者和專業投資者的紐帶,幫助普通投資者提供專業的資管服務。
除理財平台之外,錢包和交易所這兩個和投資者最近的相關方也是加密貨幣理財行業的主力。據統計,OK、火幣等主流交易所都推出過自己的理財計劃。部分加密貨幣錢包也為了爭奪用戶打造過自己的理財產品。
理財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兌付,由於監管因素,數字貨幣的投資團隊一直都沒有正規化,因此這三者之中的任何一方都存在著極高的兌付風險。
萊比特礦池江卓爾也曾對外表示,所有幣理財,都有極大的不能兌付風險。
「三者之間,做的比較好的還是交易所。加密貨幣行業不像現在的網貸行業。不用備案,也沒有監管,加密資產理財平台的跑路風險很大。與之相比,交易所尤其是主流交易所的違約成本相對高很多。」張琪認為。
同時,他還指出錢包做理財的瓶頸。「錢包做理財非常難,再有就是錢包理財還有獲客問題。錢包要做理財首先要有用戶把幣放進來,在這個過程中要與同業競爭還要與交易所競爭,這是第一層。第二層就是專業人做專業事。做錢包的團隊讓它去做量化,去找投資標的,去設計理財產品,這本身就有很大鴻溝。」
而加密貨幣理財平台中幾乎都為很多民間投資機構,比特易就是一個緊靠惠軼個人品牌支撐起來的民間投資機構。
這些所謂的投資機構一般都是通過微信社群宣傳拉人頭,然後向這些在「投資者」介紹自己的理財產品及高額的收益。最後將其賬戶地址發到群里,讓這些「投資者」將幣打到該賬戶中。
「現在有很多所謂的量化理財團隊,連產品和網站都沒有,就全靠嘴吹,讓投資者把幣打給他們。」張琪表示。
除此之外,法律和監管也是這個領域始終無法忽視的一個問題。
中倫文德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陳雲峰律師向財經網表示,募集代幣的行為屬於監管部門明確禁止的行為,本質上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投資機構在募集代幣的過程中很大程度上涉及到非法集資、傳銷以及詐騙等違法違規風險。
「雖然我國法律法規中明確規定各種代幣不具有與法定貨幣等同的法律地位,但是這並不影響投資者的「訴權」。如果募集機構違約,投資者仍然可以依法向法院提起訴訟,甚至通過報案的方式以保障自身權益。」陳雲峰補充道。
投資者挽回損失異常艱難
但是無論是訴訟還是報案,這條路都不好走。
2017年9月4日,七部委聯合下發《七部門關於防範代幣發行融資風險的公告》,公告第五條明確提出社會公眾應當高度警惕代幣發行融資與交易的風險隱患。
2018年9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上海總部發表了名為《常抓不懈持續防範ICO和虛擬貨幣交易風險》的公告,在這一公告中,中國人民銀行明確指出與虛擬貨幣相關的投機炒作嚴重擾亂了經濟金融和社會秩序,ICO融資在本質上更是一種未經批准非法公開融資的行為,涉嫌非法發售代幣票券、非法發行證券以及非法集資、金融詐騙、傳銷等違法犯罪活動。
此外,中國人民銀行還明確提出數字資產投資具有價格暴漲暴跌這一屬性。以BTC為例,6月22日早晨7時許,BTC正式突破1萬美元大關,此後BTC市價一直站穩在1萬美元上方,據數字貨幣交易所數據顯示,在今年4月,BTC的全球報價還在4000美元左右,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裡,BTC漲幅逾200%。
但是根據目前我國對於的數字貨幣監管政策,投資者在自擔風險的前提下擁有參與數字貨幣交易的自由。也就是說,投資者的數字貨幣交易行為一旦出現糾紛,特別是與一些「海外項目」、「海外團隊」相關主體之間的交易活動,由於存在涉外性,以及數字貨幣的追索難度較大,投資者很難通過有利途徑保護自身權益。另外,如果募集機構存在欺詐、虛張聲勢或過度宣傳等行為,投資者還有可能面臨被欺詐的風險。而黑客盜幣、交易所宕機、項目方違規侵佔投資者資者等諸多問題也屢見不鮮。
一位因某數字貨幣交易所違規操作損失了數百萬元的投資者告訴財經網,自一年以前,他已尋求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將涉案交易所告上法庭,但是截至目前為止,該投資者仍未挽回損失,他認為目前各地有關部門大多缺乏關於數字貨幣的知識,在處理相關案件時均有所顧慮。
而財經網自2018年11月報道過CDC消費鏈之後,一直在持續追蹤後續進展,截至2019年6月,CDC消費鏈的投資者群里已經鮮有投資者再提起追回損失一事,該群實際上已經成為了一個廣告群。
一位CDC消費鏈受害者表示,因索賠成本太高,目前已放棄追償。
而這一心態普遍的存在於受害的數字貨幣投資者中,經財經網統計,無論是近期出現的比特易、TokenStore,還是之前的波點錢包、CDC消費鏈、Skycoin、PDX、哈雅、亦來雲等項目,如在追償半個月後再未出結果,則至少逾半數追償者不再積極。
一位Fcoin投資者告訴財經網,幣圈投資者對追償的信心普遍不大,「大家就都是先試試,並不會抱有很大的期望。」
目前數字資產投資在很多人眼裡還是一塊尚未被充分開墾的財富寶地,但是事實證明,這塊財富寶地中除了埋著金子之外,還埋著很多風險,而結合現今態勢來看,這個領域距離合規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此投資者在進行投資時,切勿只看見表面上的高收益。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19/06/27/%e6%95%b0%e5%ad%97%e8%b5%84%e4%ba%a7%e7%90%86%e8%b4%a2%e4%b9%b1%e8%b1%a1%ef%bc%9a%e6%9c%ba%e6%9e%84%e6%b7%b7%e4%b9%b1-%e8%bf%bd%e5%81%bf%e8%89%b0%e9%9a%be/?variant=zh-tw
文章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