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講清楚Facebook發幣這件事情的歷史意義,我們還得從大家都比較熟悉的領域說起。
2017年阿里巴巴年會上,馬雲語出驚人,到2036年阿里巴巴要服務20億消費者,創造10億的經濟效益和1億個就業崗位,在經濟上成為僅次於美國、中國、歐洲、日本的全球第五大經濟體。
的確,早在三年前,阿里巴巴平台的交易總額就已經突破了5000億美元,按照GDP規模計算可以排世界第21位,和阿根廷可以平起平坐。
其實助推阿里巴巴成為電商巨頭的「幫手」裡面,有一個創新工具居功至偉,那就是支付寶。按照估值,支付寶母公司螞蟻金服超過了1500億美金,已經是阿里巴巴市值的三分之一,足可以看出支付寶在阿里巴巴商業體系內扮演的角色之重要。
支付寶作為中國第三方支付,到後來移動支付端的代表,其實見證了中國經濟的持續崛起。中國的移動支付,已經成為中國商業新的業態,以及國際金融消費市場的一個標誌。無論是歐美,還是日本等發達經濟體,在移動支付上已被中國遠遠的甩在後面。很多人說,發達經濟體沒有開啟移動支付時代,是因為人家本身有非常成熟的信用卡和傳統銀行服務系統,所以移動支付在中國的盛行,恰恰說明中國的傳統金融服務非常落後。
我雖然同意這種說法,但西方和發達國家錯過了移動支付,其損失是慘重的。中國基於移動支付系統,已經建立了非常普及的現代化底層交易架構,這種架構給商業帶來的巨大改變,已經不是能夠簡單的用一個金融創新就能總結的。僅去年的第四季度,中國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市場交易規模就達到47.2萬億元人民幣,大家可以腦補一下這個數字,我就不做其他對比了。
除了移動支付,中國的跳躍式發展,還存在於其他一個行業,比如電話。當中國沒有等到固定電話的大爆發,行動電話就已經普及了。同樣的,當我們的傳統信用卡和銀行支付體現比西方存在巨大差距的時候,我們完成了直接從櫃檯式支付跳躍到了移動支付階段。
但中國能完成跳躍,其他國家也能,這是一個非常哲學性的問題。發達國家的移動支付比較落後,其中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傳統金融機構的反對和制約,就像航空公司不希望高鐵普及一樣。所以未來中國的移動支付,要想往前邁進一步,也會嚴重受制於移動支付本身。
其實我想說的是,正因為我們有極其發達的移動支付市場,所以我們不夠重視「數字貨幣」,就像當年發達國家因為櫃檯金融的發達,不夠重視移動支付一樣。
好了,我講到這裡,開始我們今天的重點。
目前市值超過阿里巴巴1200億美金的美國互聯網巨頭Facebook已經宣布發布數字貨幣,如果說阿里巴巴要成為全球第五大經濟體,我個人覺得第一個競爭對手,就是Facebook。
正因為美國等發達國家,錯過了移動支付的時代,他們開始直接跳過對移動支付的開發,而直接進入到數字貨幣時代。所以國內很多人可能還會覺得,發達國家要在移動支付上趕上中國,還需要很長的時間,但發達國家已經不再把心思放在移動支付上,因為數字貨幣時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
我在此前的一篇分析里,專門講了Facebook基於區塊鏈技術發行的數字貨幣Libra。隨著今天整個白皮書的發布,我們可以從宏觀角度,完整的窺探這一即將要發行的世界貨幣。
Libra跟移動支付的本質區別是什麼呢?除了具備移動支付所有的優點之外,Libra還有很多個特殊性。
首先,Libra不經過第三方結算體系,也就是說,Libra的轉賬交易不需要銀行;Libra是匿名的,用戶可以迅速建立一個或多個與他們真實身份無關的地址;其次,為Libra提供服務的金融機構是國際性的,包括萬事達卡,PayPal,PayU(Naspers的金融科技部門),Stripe,Visa;第三,用戶可以將自己的法幣兌換成Libra,也可以按照匯率將Libra兌換成法幣;第四,擁有Libra的用戶彼此之間用Libra轉賬的話,其便捷性類似於給對方傳送一張照片或發送一條信息;第五,Libra的非營利性運營機構設在中立國瑞士(日內瓦)。
關於技術,我這裡不做過多的解讀,因為大家只需要了解一點,比特幣、以太坊、EOS等能夠持續運作,Libra所承載的技術和組織能力,只會比他們的安全和效率更高,而不是更弱。
大家知道騰訊生態的崛起,其實主要依靠了微信和微信支付,如果說全球第五大經濟體的競爭,從互聯網巨頭開始,那麼Facebook所醞釀的Libra,可能比支付寶和微信支付要更高一個維度,因為相比對金融和貨幣的需求,大家對商品交易的需求是有限的,而金融貨幣需求是無限,且是能夠容納和承載商品交易的。也就是說,開超市的,一般干不過銀行的,開銀行的干不過發鈔的。
全球商業將因為貨幣和支付系統的突破性進展,而進入到另一種競爭格局。中國的巨頭們更應該有緊迫感,Libra不會在短期之內就帶來巨大的衝擊,但不要低估長期影響,因為我們已經從移動支付上見證了這種力量。
除了對Libra開啟的新的經濟金融時代的感慨之外,我今天看完Libra整個白皮書的感覺,實際上是很震驚的,因為Libra的白皮書裡面潛藏著一些令人難以言喻的東西。
首先,整個白皮書裡面,沒有提到任何美國的東西,也沒有提到美元,更沒有提到美國的監管體系,以及在美國建立何種架構的問題。但Libra的創始成員,清一色的全是英美公司。我跟大家講一個案例大家就明白了,當年索羅斯建立的對沖基金在美國興風作浪,後來遭遇美國警告,但意思是,你可以去其他國家興風作浪割韭菜,但美國市場你不能肆無忌憚。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索羅斯差一點摧毀英鎊,也製造了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
Libra給我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是一個完全由美國華爾街控制的,而針對國際市場的一次升級美元國際地位的行為,這種項目美國政府是非常喜歡的,因為只要不針對國內,國際市場你隨便去搞,搞成了最好,搞不成把問題留在外面,也不影響美國國內。所以我有一個預測就是,Libra在美國不會受到太大追捧,甚至都不會針對美國用戶來發行,但在其他國家,尤其是本地貨幣不穩定的國家,將會出現非常狂熱的追逐行為。
其次,白皮書以及Libra背後儲備資產和運作模式方面,在沒有提到美元的前提下,提到了黃金、歐元和香港(港幣)。從其戰略意圖看,前期用一籃子貨幣存款,以及可信政府的短期債券作為Libra的儲備資產,建立穩定性和聲譽,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將過渡到一個完全開放的系統。
這是什麼意思呢,意思是說,前期在誘惑大家把法幣換成Libra的過程中,需要可信的儲備資產來做保證,但隨著時間的過渡,Libra將有可能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我的理解就是,未來某一天,Libra會跟儲備資產脫鉤,成為新的,獨立的世界貨幣。也類似於1971年美元在完成了國際化之後,需要更靈活的解除發行限制,選擇跟黃金脫鉤。
第三個是,當下的Libra,大家可以理解為港幣模式。香港沒有中央銀行,銀行可以直接發鈔,但如果你想發港幣,必須要向香港政府繳納固定比例的美元。未來幾年的Libra發行,也是同樣的道理,遍布在全球的合作機構,只要向Libra繳納足夠的法幣,就可以獲得Libra,然後這些合作機構,就像做市商,可以跟普通用戶進行法幣和Libra之間的雙向兌換。
但需要注意的是,Libra的儲備資產不是單一的貨幣,所以匯率不僅僅是你所在國家的美元與法幣的匯率,屬於一籃子匯率,但我個人猜測,在整個儲備里,美元依然佔據大頭,所以這無形當中將刺激全球用戶的兌換潮,如果發展較為迅速,那麼一些弱小的國家的貨幣,將可能會加速貶值或消失,甚至一些政府都有可能接受Libra來繳稅和開支,這種滲透,可能是美元的數倍。
此時,我有一些跨越時空的感覺。Libra的誕生,跟比特幣的誕生,有著非常類似的願景,當我今天看完Libra白皮書的時候,彷彿看到了2008年比特幣白皮書的擴容版,我甚至開始懷疑,這兩份白皮書,是出自同一伙人之手,或者說出自幕後同一股力量的推動。
如果說2008年比特幣的白皮書,是用區塊鏈的方式,試探性的創建一種超越主權的技術性貨幣,那麼今天的Libra白皮書,實際上就是在區塊鏈的技術可信問題已經被比特幣證明的前提下,一次全面的商業應用。這就類似於最近非常火熱的5G網路,從一兩個基站的長時間測試之後,開始進入到大規模商用階段。
2008年比特幣的白皮書和今天Libra的白皮書,都試圖解決同樣的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其實值得我們反思。因為他們同時希望解決的問題是,日常小額支付的交易成本問題,在這些開發者眼裡,這一問題嚴重影響著全世界金融資源的普及和普惠。
Libra白皮書節選(谷歌自動翻譯),揭示了官方動因
由於美國等發達國家,小額支付也必須通過銀行和信用卡系統,所以成本非常高,但這一問題中國已經用移動支付的方式解決。可以說,我們中國的移動支付,只需要發一個紅包就能解決的事情,美國得調動銀行結算體系來轉賬。因為這個痛點,以及移動支付遲遲被傳統金融機構壓制,可以說直接刺激了比特幣和Libra的誕生。
那麼我們反思什麼呢,我們在獲得了移動支付的優勢之後,正在失去了什麼?
文/肖磊
冷萃財經原創,作者:Awing,轉載請註明出處:https://www.lccjd.top/2019/06/19/%e8%82%96%e7%a3%8a%ef%bc%9a%e7%be%8e%e5%9b%bd%e4%ba%92%e8%81%94%e7%bd%91%e5%b7%a8%e5%a4%b4%e5%ae%a3%e5%b8%83%e5%8f%91%e5%b8%81%ef%bc%8c%e9%98%b4%e8%b0%8b%e8%bf%98%e6%98%af%e6%88%98%e7%95%a5%ef%bc%9f/?variant=zh-tw
文章評論